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463774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3 02: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地说设计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所述循环壶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中空构件,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所述进出口设置在锥型部的端部。循环壶的两端具有锥型部结构,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避免了壶体内的死角,这样就使得整个壶体内表面平滑可以使溢油流道顺畅,有效避免了油垢的沉积,作为优选,所述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分别对称处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两侧,这样更有利于溢油的流动。(*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地说设计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
技术介绍
汽车溢油循环壶是汽车中的一个配件,具体是安装在汽车油箱的供油系统中,其作用是将加油时由于微量控制的偏差而多出的油流入此溢油循环壶中,可避免燃油的不充分燃烧而导致的尾气排放超标,污染大气,同时避免了能源的浪费,具有环保节能的特点。而现有的汽车溢油循环壶由于冲压工艺的限制,其罐体内表面不够光滑,溢油流道不顺畅,使用时容易造成油垢沉积,污染燃油,对发动机造成损害;另外,罐体内表面的油漆涂层在死角位置处容易脱落成为沉淀漆,造成不良后果。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合理溢油流道顺畅、避免油垢沉积的汽车溢油循环壶。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采取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所述循环壶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中空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所述进出口设置在锥型部的端部。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循环壶的两端具有锥型部结构,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避免了壶体内的死角,这样就使得整个壶体内表面平滑可以使溢油流道顺畅,有效避免了油垢的沉积,作为优选,所述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分别对称处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两侧,这样更有利于溢油的流动。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附图I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主视图;附图2为本技术具体实施例俯视图;附图3本技术具体实施例左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附图1-2所示,汽车溢油循环壶I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 103中空构件,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柱筒可以是圆柱形或椭圆柱形,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101与锥型部102平滑过度(如圆弧)连接,所述进出口 103设置在锥型部102的端部。为了更有利于溢油的流动,所述两端进出口 103的中心轴线与柱筒部101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端进出口 103的中心轴线分别对称处于柱筒部101的中心轴线的两侧。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所述循环壶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中空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所述进出口设置在锥型部的端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汽车溢油循环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分别对称处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两侧。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配件,具体地说设计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所述循环壶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中空构件,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所述进出口设置在锥型部的端部。循环壶的两端具有锥型部结构,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避免了壶体内的死角,这样就使得整个壶体内表面平滑可以使溢油流道顺畅,有效避免了油垢的沉积,作为优选,所述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处于同一个平面上,且两端进出口的中心轴线分别对称处于柱筒部的中心轴线的两侧,这样更有利于溢油的流动。文档编号B60K15/077GK202806366SQ20122051577公开日2013年3月20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9日 优先权日2012年10月9日专利技术者戴金美, 刘根春, 廖继胜, 付育锋 申请人:中精集团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溢油循环壶,所述循环壶为两端各设有一个进出口中空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壶的中部为柱筒状,两端为逐渐变小的锥型,柱筒部与锥型部平滑过度连接,所述进出口设置在锥型部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金美刘根春廖继胜付育锋
申请(专利权)人:中精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