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产生发光带的发光装置以及机动车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51114 阅读:202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1 06:4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机动车中可沿功能部件(12)轮廓设置的发光装置,由此能在黑暗中以发发光带识别出该轮廓。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利用它可以沿大面积功能部件(12)的轮廓产生均匀明亮的发光带。利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能够沿给定的路段产生发光带。为此沿这个路段的不同部段(44、46、50)分别利用一光导体(16、18、20、23)分布光。在此每两个这样的光导体(16、18)分别在其端部(42、56)处沿路段的走向(K)相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机动车,它具有至少一个与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实施例相对应的发光装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用于沿给定路段产生发光带/发光条的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至少一个这样的发光装置的机动车。
技术介绍
为了使人员在机动车车厢中即使在黑暗中也能定向,可以规定在各个功能部件例如杯架(CuphoIder )或喇机中利用光源从内向外照明。由此人员可以识别该功能部件在车厢中位于哪里,而无需照明整个车厢。在此上述的发光装置能够使光源的光沿相应功能部件的轮廓分布,由此在黑暗中可以以发发光带识别轮廓。一般对于环绕的照明使用这种发光装置,即在这里发发光带具有封闭带的形式。为了产生环绕的发光带可以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Plexglas )制成的环形光导体,利用两个发光二极管在两端部处向该光导体中耦入光。在此光导体具有要显示的轮廓的形状并且例如可以利用卡锁装置固定在构件上或者围绕该构件固定。发光二极管可以分别安装在耦入部件中,一用于驱动发光二极管的电路位于该耦入部件中,通过该耦入部件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成束并且对准光导体的耦入面。光导体沿其纵向在轮廓的走向上具有散射中心,即例如在其外壁上的刻槽或者在其内部的反射颗粒,通过它们分别使部分光偏转并且从光导体射出。由此使发光二极管的光沿路段分布。因此,光导体看上去沿轮廓均匀地发亮。在此利用这种光导体一般可以以均勻发亮的发光带包围直至200_X 150mm的面积。如果要以环绕的发光带包围更大的面积,必需使光导体具有相应的长度。在此产生问题热引起的光导体长度变化在其材料中可能引起机械应力,这可能导致材料中的细裂纹或者甚至导致光导体损坏。尤其在机动车中在其车厢中可能产生_40°C至+80°C的温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发光装置,利用该发光装置可以沿大面积功能部件的轮廓产生均匀发亮的发光带。尤其希望在机动车中也能产生上述形式的发光带。该目的通过按照权利要求I的发光装置以及通过按照权利要求9的机动车实现。 通过从属权利要求给出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和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的有利扩展结构。利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能够沿给定路段产生发光带。为此,沿这个路段的不同部段分别借助一光导体分布光。在此,每两个这样的光导体在其端部处沿路段的走向相交。换言之,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中,第一光源的光能沿所述路段的第一部段利用第一光导体一直分布到该第一光导体的端部区域,第二光源的光能沿所述路段的第二部段利用第二光导体一直分布到该第二光导体的端部区域。在此这两个端部区域沿所述路段并排地设置。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优点是,即使沿相对较长的路段、例如仪表盘的棱边或者活动车顶/滑动式天窗的座架也能产生连续的发光带。在此,连续的发光带指的是沿路段从内部均匀明亮发光的带状表面区域。在这里均匀明亮的发光带指的是,发光带亮度值沿路段的差别使人员不能感觉到亮度差。由于不将两个光导体的端部区域设置成以各自的端面相互顶靠、而是相互错开, 由此避免了两个光导体在由于高温而膨胀的情况下相互间施加机械式的压力。恰恰避免了,在光导体在非常低的温度下已收缩到总长小于室温时的情况下发光带中断。最后的优点是,两个光导体可以以较大的长度尺寸误差制成,由此能够降低发光装置的制造成本。在一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光导体的两个端部区域支承成能在路段的走向上相对运动。由此避免,沿路段走向在各光导体中的机械应力在由热引起的长度变化下超过给定的程度。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改进方案规定,所述两个光源的光能在所述路段的相反走向上在相应的光导体中被导引。换言之,并排设置的光导体端部区域在两个光源之间位于距这两个光源相对较远的区域。因此,在每个单个光导体中,在端部区域发出的光量比靠近相应光源的区域更少,而通过两个光导体的并排设置的端部区域共同地在端部区域中通过叠加由两个端部区域发出的光而产生与所述路段的其余部段相同的亮度。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另一改进方案,所述两个光导体设置在一至少局部透光的接纳装置中,该接纳装置沿这两个部段延伸。在此光导体能够在路段的走向上相对于接纳装置进行相对运动。光导体的壁也可以在路段走向上沿接纳装置的内壁滑动。接纳装置能够提供一封闭的表面,该表面沿路段、即例如沿轮廓延伸并且利用光导体均匀明亮地从内部发光。在此接纳装置的材料可以具有比光导体的材料更小的热膨胀系数。由此可以保证,接纳装置与包围的构件之间的缝隙尺寸不超过给定的限值。在此,经常伴随微小的热膨胀系数的微小的接纳装置材料的导光能力不起主要作用,这是因为从光源到各个出光位置的光引导绝大部分通过光导体实现。这些光导体可以在接纳装置中由于所述的支承而无阻碍地膨胀。为了能使光导体的端部区域简单地并排设置,所述导体中的一个在其端部区域中优选具有弯曲的形状。因此,参照观察者观察发光带的观察方向可以使这两个端部区域前后地设置。由此得到均匀宽度的发光带。这两个光导体也可以在其端部区域相互插接。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另一实施例中,至少第一光导体L形地构成。在此,用于将第一光源的光耦入第一光导体中的耦入区设置在L形的弯部中。这个实施例的优点是,可以对于矩形轮廓产生均匀明亮的发光带。这两个光导体优选以所述的方式L形地构成。耦入区布置在L形的弯部中的优点是,使发光带不会看上去在耦入区中更明亮。在另一实施例中规定,至少在第一光导体中使用多于一个的光源。在此利用第一光导体使另一光源的光可以沿路段的第三部段分布到第一光导体的另一端部区域。由此能够使光导体也可以具有剧烈弯曲或拐弯的区域,但是它看上去均匀地发光。在此利用第一光导体可发光的路段部段、即第一和第三部段优选是直的,而光源设置在弯曲或拐弯的区域中。本专利技术的另一方面涉及一种机动车,具有至少一个发光装置,该发光装置对应于按照本专利技术的发光装置的实施例。所述机动车的优点是,利用均匀明亮的发光带使得能够在黑暗中识别出大功能部件的轮廓,例如仪表盘的操作区、杂物箱的入口或门把手。在此所述至少一个发光装置在高温度波动下也不会由此损坏光导体或者使发光装置变形成,使得在发光装置与接合发光装置的构件之间产生缝隙。尤其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中,可以由所述至少一个发光装置包围一可封闭的开口。例如可以照明门框,由此可以避免乘客在上车或下车时碰到头。优选地,所述至少一个发光装置设置在活动车顶的框架中。在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中,通过将所述至少一个发光装置的光源设置在要照明路段的相应拐角区域中而将端部区域设置在路段的直线部段中,可以沿拐角轮廓特别简单地提供均匀明亮的照明。由此得到的优点是,光源和光导体的耦入区可以固定地设置在机动车中,这能够实现所述至少一个发光装置的特别简单的结构形式。附图说明下面借助实施例详细解释本专利技术。附图中图I示出用于乘用车的活动车顶的发光装置的示意图,该乘用车是按照本专利技术的机动车的一实施例,图2示出图I视图的局部放大图,图3示出图I的发光装置的剖面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本示例是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在图I中示出一框架10,该框架包围(未示出的)乘用车顶篷中的顶篷开口 12。顶篷开口 12可以由(未示出的)活动车顶封闭。图I示出从机动车内部向上、即在机动车高度方向上观察的框架10。框架10被车内天花板14包围。一发发光带沿框架10的表面延伸,该发发光带使位于乘用车车厢中的人员能在黑暗中识别出顶篷开口 12的轮廓。发光带完全包围顶篷开口 12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沿给定路段产生发光带的发光装置(10),其中第一光源(32)的光能沿所述路段的第一部段(46)利用第一光导体(16)一直分布到该第一光导体的端部区域(43),第二光源(52)的光能沿所述路段的第二部段(50)利用第二光导体(18)一直分布到该第二光导体的端部区域(56),在此这两个端部区域(42、56)沿所述路段并排地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M·普法伊尔
申请(专利权)人:奥迪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