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包括电路板组件、基座、配置于电路板组件相对二侧面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以及壳体。其中,基座包括反射面。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所发射的第一光束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所发射的直射光束经过壳体后分别形成第一光分布型态与第三光分布型态,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所发射的反射光束被反射面反射并自壳体出射后形成第二光分布型态。第一光分布型态、第二光分布型态与第三光分布型态相互叠合成全向性光分布型态。因此,发光二极管灯泡为全向性光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特别涉及一种具有全向性光分布型态的发光二极管灯泡。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蓬勃发展与人类环保意识的抬头,白炽灯泡因发光效率低、耗电量高、寿命短等缺点而面临被取代的命运。近年来,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因具有寿命长、耗电量少、反应速度快、耐冲撞、耐天候性佳、体积小、发光效率高与轻量化等优点,使得发光二极管成为日常生活应用的主要照明光源之一。请参照图1,为现有白炽灯泡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型态(light distribution pattern)。其中,图I中圆心位置Q即为现有白炽灯泡所在位置,每个同心圆即表示不同的光强度的等高线,放射状的线条即表示与铅垂轴(即0°放射状的线条)的夹角角度。第一平面是为现有白炽灯泡于0° -180°剖面,且第一平面的光分布型态是为图I的实线的光分布型态。第二平面是为现有白炽灯泡于45° -225°剖面,且第二平面的光分布型态系为图I的中心线的光分布型态。第三平面是为现有白炽灯泡于90° -270°剖面,且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型态是为图I的虚线的光分布型态。从图I图面可知现有白炽灯泡为全向性光源。然而,发光二极管因为封装等结构上的因素,使得发光二极管所发射的光线通常局限于一定范围内(发光二极管的指向性甚高),而无法完整地取代白炽灯泡。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藉以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发光二极管无法完整地取代白炽灯泡的问题。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灯泡包括一电路板组件、一基座、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与一壳体。其中,基座包括一反射面,电路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二表面上。壳体接合基座。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一光束,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二光束,第二光束包括一反射光束与一直射光束。第一光束经过壳体后形成一第一光分布型态(light distribution pattern),反射光束被反射面反射并自壳体出射后形成一第二光分布型态,直射光束经过壳体后形成一第三光分布型态。第一光分布型态、第二光分布型态与第三光分布型态相互叠合以构成一全向性光分布型态。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发光二极管灯泡包括一电路板组件、一基座、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以及一壳体。电路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壳体包括一反射面。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系配置于第一表面上,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一光束。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系配置于第二表面上,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二光束,第二光束包括一反射光束与一直射光束。壳体系接合基座。第一光束经过壳体后形成一第一光分布型态(light distribution pattern),反射光束被反射面反射并自壳体出射后形成一第二光分布型态,直射光束经过壳体后形成一第三光分布型态。第一光分布型态、第二光分布型态与第三光分布型态相互叠合以构成一全向性光分布型态。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可通过反射面与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设计,使得第二光束中的直射光束与反射光束可补偿第一光分布型态,进而使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为全向性光源。其中,反射面可配置于壳体或基座。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白炽灯泡于第一平面、第二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型态;图2A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实施例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B为依据图2A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C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二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A为依据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第一光分布型态不意图;图3B为依据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第二光分布型态示意图;图3C为依据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第三光分布型态不意图;图3D为依据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一实施例全向性光分布型态示意图;图4A为依据图2B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一表面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B为依据图2B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二表面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A为依据图2B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5B为依据图2B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6A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0. I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B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0. 2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C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0. 3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D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0. 5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E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0. 7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F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I. 0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6G为图2B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光通量与第二光通量的比值为I. 5时于第一平面与第三平面的光分布形态;图7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三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8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四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9A为依据图8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不意图;图9B为依据图8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0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五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IlA为依据图10的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一表面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IlB为依据图10的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第二表面的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12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六实施例剖面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11第一光束12第二光束22灯泡接头30第一封装体32第一发光二极管芯片40第二封装体42第二发光二极管芯片52第一表面54第二表面56、92、96 第二表面58、94、98 第四表面72反射面80a第一容置空间80b第二容置空间82控制单元84第一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86第二发光二极管封装结构90基准轴100发光二极管灯泡102反射单元104电路板组件106 基座108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110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112 壳体112a 第一壳体112b 第二壳体121反射光束122直射光束202、302 第一电路板204、306 第二 电路板304、410 基板401、403、405 第一负极402、404、406 第一正极407 第一本体408、510 透镜501、503、505、507 第二负极502、504、506、508 第二正极509 第二本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请参照图2A,为依据本专利技术所揭露的发光二极管灯泡的第一实施例立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灯泡,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电路板组件,包括彼此相对的一第一表面与一第二表面;一基座,包括一反射面;一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该第一表面上,该第一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一光束;一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配置于该第二表面上,该第二发光二极管光源模块用以发射一第二光束,该第二光束包括一反射光束与一直射光束;以及一壳体,接合该基座;其中,该第一光束经过该壳体后形成一第一光分布型态,该反射光束被该反射面反射并自该壳体出射后形成一第二光分布型态,该直射光束经过该壳体后形成一第三光分布型态,该第一光分布型态、该第二光分布型态与该第三光分布型态相互叠合以构成一全向性光分布型态。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施威文,梁文魁,
申请(专利权)人:光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