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使用该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4196718 阅读:424 留言:0更新日期:2016-12-15 17: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使用该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属于有机电子发光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为式I、II、III之一,其中Y表示为下列咔唑啉基团中的一个,X表示为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30的芳香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30的杂环芳香基团、Y与X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所述杂环中杂原子为N、S、O。实验表明,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为具有高三线态能量的磷光化合物,使用所述的磷光化合物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的主体,由此促进了发光层中的能量转移,并改进了有机发光层的绿光发射效率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一种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器件,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因高三线态能量和宽能带隙而具有提高的发光效率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一种使用该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OLED器件。
技术介绍
近几年来,对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进行了广泛研究和开发。在这种发光元件的基本结构中,含发光物质的层插在一对电极之间,通过施加电压到该元件上,可获得来自发光物质的光发射。由于这种发光元件是自发光元件,因此它们相对于液晶显示器在高像素可见性和省去对背光需求的方面具有优势,由此例如被视为适合于平板显示元件。发光元件同样是高度优势的,因为它们是薄且重量轻的。非常高速的应答是这种元件的特征之一。此外,由于可以以薄膜形式形成这种发光元件,因此可以提供平面光发射。因此,可容易地形成具有大面积的元件。这是难以采用以白炽灯和LED为代表的点光源或以荧光灯为代表的线性光源获得的特征。因此,发光元件还具有大的潜力作为可应用于照明的平面光源等。通过有机化合物形成的激发态可以是单线态或三线态。来自单线态激发态(S*)的发射是荧光,而来自三线态激发态(T*)的发射被称为磷光。另外,认为发光元件内其统计生成比为S*:T*=1:3。在将单线态激发态的能量转变为光发射的化合物中,在室温下没有观察到来自三线态激发态的发射,而仅仅观察到来自单线态激发态的发射。因此,认为使用荧光化合物的发光元件的内两字效率具有25%的理论极限,基于为1:3的S*与T*之比。因此有机电致磷光材料是近来受人瞩目的一类材料,具有高的发光效率和发光亮度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它通过引入重金属原子的方法,利用了室温下原本禁阻的三重态跃迁,从而使内部量子效率理论能够达到100%,是单一荧光材料的4倍(1、Cao Y.,Parker I.D.,Heeger J.,Nature,1999,397:414-417.2、Wohlgenann M.,et al.Nature,2001,409:494-497.)。有机电致磷光材料常用的重金属原子多为过渡金属,其中以铱的应用最广、研究最为详细,这是因为金属铱配合物具有高的效率、室温下较强的磷光发射以及可以通过配体结构的调整而调节发光波长使电致发光器件的颜色覆盖整个可见光区。因此设计研究合成新型高效的金属铱配合物,对开发磷光材料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掺杂剂的效率因猝灭现象剧烈降低,因而对于不具有主体的掺杂剂的发光层存在 限制。因此,期望的是,通过掺杂剂和具有更高热稳定性和三线态能量的主体来形成发光材料层。在包含磷光化合物的OLED器件中,来自阳极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的电子在发光材料层的主体处结合。发生主体的单线态激子向掺杂剂的单线态或三线态能级的能级跃迁,并发生来自主体的三线态激子向掺杂剂的三线态能级的能级跃迁。跃迁至掺杂剂的单线态能级的激子再次跃迁至掺杂剂的三线态能级。掺杂剂的三线态能级的激子跃迁至基态,使发光层发光。为实现跃迁至掺杂剂的高效能级跃迁,主体的三线态能量应该大于掺杂剂的三线态能量。当主体的三线态能级小于掺杂剂的三线态能量时,发生由掺杂剂至主体能量的反跃迁,使发光效率降低。广泛应用于主体的CBP具有2.6eV的三线态能级,约有-6.3eV的最高能级,和约-2.8eV的最低能级。因此利用三线态能级2.8eV,最高能级-5.8eV和最低能级-3.0eV的蓝光掺杂剂FCNIr,会发生掺杂剂至主体的能级反跃迁,使发光效率降低。特别是,发光效率降低的发生在低温条件下更显著。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一种使用该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的OLED器件,两者基本解决了因现有技术的限制和缺陷所导致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述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具有高的三线态能量和宽的能带隙,以及强的电子传输能力。本专利技术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较高发光效率的OLED。本专利技术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为式I、II、III之一:其中X表示为下列咔唑啉异构体中的一个,咔唑啉基团中9位N原子与Y键接,Y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30的芳香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30的杂环芳香基团、Y与X上的苯环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所述杂环中杂原子为N、S、O。所述Y为下列基团之一:所述取代的基团为C1-C4的烷基。所述Y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环或五元环,所述Y与X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所述Y与X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的结构如下:优先:结构式I、II、III中的N原子与咔唑啉中苯基上的C原子键接。优选:结构式I、II,其N原子与咔唑啉中苯基6位上的C原子键接。优选化合物为:上述材料制备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实验表明,本专利技术的新型有机电致发光材料为具有高三线态能量的磷光化合物,使用所述的磷光化合物作为有机发光二极管的发光层的主体,由此促进了发光层中的能量转移,并 改进了有机发光层的绿光发射效率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主体一中的D中间体核磁。图2、主体一中间体E的核磁。图3、主体一DSC。图4、比较例DSC。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新型磷光化合物制备方法,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效果更加清晰、完备,以下是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的实施例只用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限制本专利技术,所有符合本专利技术范围的都在保护之内。实施例1、第一主体的制备中间体C的合成:0.1mol A,0.2mol B,叔丁醇钠0.2mol,0.002mol醋酸钯分别加入2L四口瓶,1L甲苯加入2L四口瓶,搅拌,充氮气30分钟,加入1ML三叔丁基膦,加热回流4小时,冷却、过滤得到母液。浓缩母液,得到浅黄色固体。质谱(ESI,245.3)中间体D(CAS:1800071-10-6,CN104725373 Phosphorescent compound,preparation method an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的合成:0.1molC溶于300ML DMF,50度全溶解,滴加0.1mol NBS,随着滴加,逐渐析出灰白色固体。NBS滴完,搅拌过夜,冷却过滤,得到灰白色固体D。检测见附图1。化合物1的合成:0.1mol D、0.1molE(14H-Benzo[c][1]benzothieno[2,3-a]carbazole,CAS:1313395-18-4根据专利US 20140332793合成方法来制备)加入过1L四口瓶,加入甲苯400ML、叔丁醇钠0.2mol,搅拌,充氮气,分批加入乙酸钯0.02mol,三叔丁基膦0.04mol,充氮气30分钟,回流过夜。冷却,过滤,得到浅黄色固体,质朴检测565.69(MODI-TOF)实施例2:第二主体的制备中间体C的合成:0.1mol A,0.2mol B,叔丁醇钠0.2mol,0.002mol醋酸钯分别加入2L四口瓶,1L甲苯加入2L四口瓶,搅拌,充氮气30分钟,加入1ML三叔丁基膦,加热回流4小时,冷却、过滤得到母液。浓缩母液,得到浅黄色固体C。质谱(ESI,245.3)中间体D的合成:D的合成可以参考文献Journal of Organic Chemistry,76(9),2976-2993;2011,9,9-二苯基吖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a href="http://www.xjishu.com/zhuanli/27/201610589216.html" title="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使用该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原文来自X技术">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和使用该发光材料的有机发光二极管器件</a>

【技术保护点】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为式I、II、III之一:其中X表示为下列咔唑啉异构体中的一个,咔唑啉基团中9位N原子与Y键接,Y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30的芳香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30的杂环芳香基团、Y与X上的苯环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所述杂环中杂原子为N、S、O。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材料,其结构式为式I、II、III之一:其中X表示为下列咔唑啉异构体中的一个,咔唑啉基团中9位N原子与Y键接,Y表示为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6-30的芳香基团、取代或未取代的碳原子数5-30的杂环芳香基团、Y与X上的苯环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所述杂环中杂原子为N、S、O。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述Y为下列基团之一: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述Y为取代或未取代的六元环或五元环,取代的基团为C1-C4的烷基。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材料,所述Y与X键合成五元或六元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洪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拓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