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包括在切管器本体的前端向前延伸一凹座,在切管器本体的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前活动部及后活动部供刀具容设,刀具的前端形成刃部,自刃部向后设有长柄部,利用切管器本体内部的驱动片及解压片的配合作动,使刀具安全切断工件或恢复原位的动作。(*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技术是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特指一种具有安全性与便利性,并相当符合产业利用性的创新构造。众所周知,导水用或穿设电线用的聚氯乙烯(PVC)管于出厂时,具有一定长度,再由使用者依实际应用长度,予以切锯使用。由于聚氯乙烯管除具有一定的硬度外,其外表相当光滑,一般应用于施工现场时,施工者在切锯聚氯乙烯管时,常如切割一般木头一样,将聚氯乙烯管置于地上或承置物上,使用锯片直接切锯,其主要缺陷在于由于圆型的聚氯乙烯管并未有任何定位的装置,故于切锯过程中,即经常造成聚氯乙烯管滑动或锯片从光滑的聚氯乙烯管径之外滑脱,容易造成锯片锯伤施工者或割坏承置件的事故,影响施工人员安全,且造成聚氯乙烯管的切割端口参差不齐,影响施工品质。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包括在切管器本体的前端设置供工件置放的凹座,于切管器本体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前活动部及后活动部供一刀具容设,该刀具前端形成刃部,自刃部向后设有长柄部,利用切管器本体内部的驱动片及解压片的配合动作,达到使刀具安全切断工件或恢复原位的目的。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包括切管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切管器本体前端向前延伸凹座,该切管器本体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前活动部及后活动部,供刀具容设;该刀具前端形成刃部,自刃部向后形成跨越前活动部、后活动部并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的长柄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前活动部内的前、后预定处分别套设挡止片及一躯动片;该驱动片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孔部穿套于长柄部外径;弹性件设置于该长柄部外径并撑顶于挡止片与驱动片之间;压把枢设于切管器本体的邻近前活动部下端,该压把上端部与驱动片枢结,下端部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后活动部的外径的前后预定处分别设置第二弹性件及解压件,该第二弹性件撑顶于后活动部与解压件间;该解压件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容孔穿套于长柄部的外径,且解压件的上端枢接于切管器本体内部,该解压件的下端部延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长柄部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的末端设置挡止块,并于长柄部突伸于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设置第三弹性件。该切管器本体由两壳体对合组成。该第三弹性件包括是拉掣弹性件,该拉犁弹性件是连结于刃部后端及前活动部的壁面。本技术的主要优点是具有使刀具安全切断工件或恢复原位的功效。下面结合较佳实施例和附图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动作侧视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动作完成侧视剖面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部分动作侧视剖面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的实施例2的侧视剖面示意图。实施例1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所提供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其主要包括一由两壳醴10对合组成的切管器本体11,该切管器本醴11前端向前延伸一凹座12,利用凹座12供工件13承放(图中未示),于切管器本体11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一前活动部14及一后活动部15,以供一刀具20容设;该刀具20前端形成刃部21,自刃部21向后形成一跨越前活动部14、后活动部15并突伸至切管器本体11后端外部的长柄部22,该长柄部22容设的前活动部14内的前、后预定处分别套设挡止片30及驱动片31;该挡止片30上下端部各分别卡固于壳体10,该驱动片31的直径大于长柄部22的孔部311穿套于长柄部22外径;且弹性件32套设于长柄部22外径并撑顶于档上片30与驱动片31之间;压把40配合轴栓41枢设于壳体10的邻近前活动部14下端处、该压把40上端部与驱动片31枢结,下端部则突伸至切管器本体11外部,以供按压之用;该长柄部22容设于后活动部15的外径的前后预定处,分别套设第二弹性件50及一解压件51;该第二弹性件50撑顶于后活动部51与解压件51之间;该解压件51的直径大于长柄部22的容孔511,穿套于长柄部22的外径,且解压件51的上端配合枢轴512枢设于壳体10,并解压件51的下端部乃延伸至切管器本体11外部,再由于第二弹性件50的顶推,使解压件51呈容孔511的孔缘压触于长柄部22的倾斜状态;该长柄部22突伸至切管器本体11后端外部的末端设置挡止块23,并于长柄部22突伸于切管器本体11后端外部的外径穿套一第三弹性件60,第三弹性件60撑顶于挡止块23舆切管器本体11后端外部之间。参阅图2-图3所示,使用时,在压掣压把40的过程中,产生以下动作首先,使压把40以轴栓41为轴心转动,压把10上端部向切管器本体11前方位移,间接即带动驱动片31的下端部前移,使驱动片31因下方单向受力而呈倾斜状,并以孔部311的孔缘迫触于长炳部22外径,同时对弹性件32加压;再进一步,通过与长柄部2 2的外径的孔部311强迫将长柄部22往切管器本体11前方带动预定距离,长柄部22在前移的过程中,同时带动与容孔511和长柄部22迫触的解压件51,使解压件51因受力大于第二弹性件50而迫压第二弹性件50,并使容孔511与长柄部22间产生间隙,以利长柄部22前进。相同原理,第三弹性件60亦受挡止块23压制而呈受压状态;当放松压把40时,由于长柄部22己不受力而向前迫动,故使原本被长柄部22迫动的解压件51因外力消失,复受第二弹性件50推顶而恢复以容孔511迫触长柄部22的状态,间接具有度长柄部22定位的功能;再则,驱动片31复受弹性件32顶推,而使孔部311与长柄部22间产生间隙,以利躯动片31带动压把40恢复原位。如此,反复压掣压把40,即使刀具20的刃部21可具相当强大的力道,而逐渐往凹座12的方向推切,直至切断工件13为止,如图3所示。参阅图4,欲使刀具20恢复原位时,仅需将解压件51压下,使容孔511解除与长柄部22间的迫触状态,并与长柄部22的外径闾、间产生间隙,即相对让第三弹性件60解压,使第三弹性件60发挥弹张力,推动挡止块23,间接即将刀具20推复原位,以切割下一工件13,具有相当齐全惶及便利性的构造设计,相当符合产业利用性。实施例2参阅图5所示,为使本技术在实施上更具有变化性,可以用拉掣弹性件70代替第三弹性件60的等效替换组件,而该拉掣弹性件70设置于前活动部14内,且其两端分别连结于刀部21后端及前活动部14的壁面,以发挥同等于第三弹性件60的拉动刀具20的效益。经过上述详细说明,本技术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改善了现有技术的缺点,实为一具产业上利用价值的创新构造。权利要求1.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包括切管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切管器本体前端向前延伸凹座,该切管器本体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前活动部及后活动部,供刀具容设;该刀具前端形成刃部,自刃部向后形成跨越前活动部、后活动部并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的长柄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前活动部内的前、后预定处分别套设挡止片及一躯动片;该驱动片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孔部穿套于长柄部外径;弹性件设置于该长柄部外径并撑顶于挡止片与驱动片之间;压把枢设于切管器本体的邻近前活动部下端,该压把上端部与驱动片枢结,下端部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后活动部的外径的前后预定处分别设置第二弹性件及解压件,该第二弹性件撑顶于后活动部与解压件间;该解压件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容孔穿套于长柄部的外径,且解压件的上端枢接于切管器本体内部,该解压件的下端部延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安全型切管器构造,包括切管器本体,其特征在于:该切管器本体前端向前延伸凹座,该切管器本体内部形成相互贯通的前活动部及后活动部,供刀具容设;该刀具前端形成刃部,自刃部向后形成跨越前活动部、后活动部并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的长柄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前活动部内的前、后预定处分别套设挡止片及一躯动片;该驱动片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孔部穿套于长柄部外径;弹性件设置于该长柄部外径并撑顶于挡止片与驱动片之间;压把枢设于切管器本体的邻近前活动部下端,该压把上端部与驱动片枢结,下端部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长柄部容设于后活动部的外径的前后预定处分别设置第二弹性件及解压件,该第二弹性件撑顶于后活动部与解压件间;该解压件的直径大于长柄部的容孔穿套于长柄部的外径,且解压件的上端枢接于切管器本体内部,该解压件的下端部延伸至切管器本体外部;该长柄部突伸至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的末端设置挡止块,并于长柄部突伸于切管器本体后端外部设置第三弹性件。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庆宗,
申请(专利权)人:张庆宗,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