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焉耆黑蘑菇菌种分离及其驯化栽培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443237 阅读:5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20 12: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野生焉耆黑蘑菇菌种分离及其人工栽培方法,该方法包括菌种分离、母种的液体扩繁、栽培培养基配方与制作、驯化栽培步骤完成。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人工栽培获得焉耆黑蘑菇优质产品,为食用菌市场提供优异新品种-焉耆黑蘑菇。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获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为4-5个月,生物学效率可达50%以上,子实体的菌盖菌柄均为白色,具有黄褐色鳞片,开伞后菌褶为红褐色,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保持着野生菇特有的品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深受人们喜爱。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食用菌驯化栽培技术,涉及焉耆黑蘑菇的菌种分离、扩繁、栽培料及驯化方法。
技术介绍
焉耆黑蘑菇是新疆特有优质野生食用菌,子实体多埋于沙土中,菌盖大,肉厚,含水量低,质地脆嫩,香味浓,蛋白质含量高,且有很强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但目前尚未有关于焉耆黑蘑菇驯化栽培的报道,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方法采用菌种分离、扩繁及驯化栽培即可得到食用菌优异新品种-焉耆黑蘑菇,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以便使野生焉耆黑蘑菇可以进行人工驯化栽培,为食用菌市场提供优质新品种。通过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获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为4-5个月,生物学效率为50%以上,子实体菌盖菌柄均为白色,具有黄褐色鳞片,开伞后菌褶为红褐色,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保持着野生菇特有的品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抗衰老功能,深受人们喜爱。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该方法包括菌种分离、扩繁及人工栽培步骤完成,获得的焉耆黑蘑菇栽培周期为4-5个月,生物学效率为50%以上,子实体的菌盖菌柄均为白色,具有黄褐色鳞片,开伞后菌褶为红褐色,采用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获得焉耆黑蘑菇优质产品,蛋白含量高,味道鲜美,保持着野生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野生焉耆黑蘑菇菌种分离及其驯化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下列步骤进行:菌种分离:a、采用常规PDA培养基,组织分离法从野生焉耆黑蘑菇的菌盖处分离,然后取菌块接种于试管中,温度25℃培养7?15天获得白色原种;母种的液体扩繁:b、采用摇瓶培养扩繁原种获得母种,液体扩繁培养基为:小麦100?200?g?/L、麸皮?9?15g/L、红糖?15?25?g/L、酵母粉2?3?g/L、磷酸二氢钾0.5?2?g?/L、磷酸氢二钾?0.5?1.5g/L和硫酸镁0.5?1.5g/L,将试管原种接入液体培养基,温度25℃,培养10?20天获得母种;栽培培养基配方与制作:c、用1?5%的石灰水浸泡青草,清水洗净,捞...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付振艳王晓军王建宝苟小清
申请(专利权)人:中科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三明市食用菌协会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