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14970814 阅读:113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4-02 23:4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它解决了现有培育方法木材消耗量大、占用耕地、成品质量低等问题,其特征在于:将茯苓培养基主料70~95%、辅料10~25%混匀,装袋,灭菌,作为培养基质备用;将茯苓菌种植于袋装培养基质上,转至培养室,在22~32℃条件下培养8~13天左右;待菌丝长满全袋,将菌袋下端划破接上约10g鲜茯苓菌核,垂直放入室内垫有约10cm厚的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一周后检查菌核是否成活;将菌核成活的菌袋集中立放于室内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3个月左右,至菌核不再生长时取出,即得茯苓产品。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工序简单、便于管理、不受气候条件制约、生产周期短、结苓率高等优点,能提高资源利用率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
技术介绍
茯苓是一种多孔菌科药用真菌,具有渗湿、利尿、健脾、安神等功效,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为大宗现代中药原料药材,国内外需求量不断增加。目前,我国茯苓传统的栽培方法主要是室外以干松木坑埋腐生,使用茯苓“肉引”或纯菌丝种进行无性繁殖,需经过挖坑、开沟、埋苓、接种、覆土、喷洒药物等工序,该方法工序繁琐,易产生菌种退化,占用耕地和耗用木材多,受气候条件影响,成本高、产量低,且土壤中各种杂菌和虫害多,需要药物防治,污染环境,严重影响茯苓的产量和质量,制约了茯苓生产长期可持续发展,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用于节约木材和土地资源、简化生产工序、缩短生产周期、减少病虫危害、室内栽培、便于实施和管理,从而提高茯苓产量和质量,生产无公害茯苓。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其技术方案如下:1、备料:茯苓培养基按主料70~95%、辅料10~25%比例混合均匀,每袋装0.6~1.2kg,装上套环,塞上棉塞,常压灭菌12小时或120℃高压灭菌1~2.5小时,取出放于干净处摊凉;备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所述基料是将直径5~15厘米,长30厘米干松木段沿中心十字劈裂,然后放入2.5%蔗糖水中浸泡12小时,浸泡液PH值5.0~6.5,捞出;所述辅料为麸皮、松木屑、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2、接种:将已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接种到已冷却的段木培养基质上,每袋接种量5~16g;3、培养:将接种的菌袋转入培养室内在22~32℃范围内培养8~13天左右,待菌丝体长满全袋取出;4、上引:将菌袋下端塑料划破,于破口处接上一小块5~16g的鲜茯苓菌核,然后将塑料袋垂直放入垫有5~16cm厚的沙池中,使菌核与砂土和袋木挨紧,在15~30℃下继续培养,一周后检查菌核是否成活;5、管理:将菌核成活的菌袋集中立放于室内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天热时在空气中喷水降温,袋内料木过干时打开棉塞补充营养液;6、采收:培养三个月左右,待菌核不再生长,段木手捏即碎,颜色变棕褐色时,即采下菌核,趁新鲜剥下茯苓外皮,切成块状、片状或丁状,于65~70℃烘干,即得茯苓成品。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不仅工序简单,便于实施和管理,不受气候条件制约,生产周期短、结苓率高、无公害菌核品质优,而且能节约木材和土地资源,减少病虫危害,具有成本低、经济效益高等优点,能提高资源利用率30%以上,易于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实施例1:首先将直径12厘米,长25厘米干松木段沿中心十字劈裂,共100段,再将木段放入2.5%蔗糖水中浸泡11小时,浸泡液PH值5.5~6.5,捞出;然后加入麸皮3kg、松木屑3.5kg、硫酸镁、磷酸二氢钾各4g,拌匀,分别装入聚丙烯塑料袋,每袋装一块段木,中间渗入麸皮、木屑等辅料,每袋装0.8kg,装上套环,塞上棉塞,置于120℃高压灭菌1小时,取出放于干净处,摊凉待用。将已培养好的茯苓菌种在无菌室或接种厢内接种到已冷却的段木培养基质上,每袋接种量10g。将接种的菌袋转入培养室内在22~32℃范围内培养8~13天左右,待菌丝体长满全袋,将菌袋下端塑料划破,于破口处接上一小块10g的鲜茯苓菌核,然后将塑料袋垂直放入垫有10cm厚的沙池中,使菌核与沙土和袋木挨紧,在15~30℃下继续培养,一周后检查菌核是否成活。再将菌核成活的菌袋集中立放于室内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天热时在空气中喷水降温,袋内料木过干时打开棉塞补充营养液。培养三个月左右,待菌核不再生长,段木手捏即碎,颜色变棕褐色时,即采下菌核,趁新鲜剥下茯苓外皮,切成块状、片状,于65~70℃烘干,即得茯苓成品。实施例2:首先将直径6厘米,长25厘米的干松木段沿中心十字劈裂,再将木段放入2.5%蔗糖水中浸泡12小时,浸泡液PH值6.0~6.5,捞出,加入麸皮、木屑等辅料,每袋装1kg。袋料比例按松木88%、松木屑5%、麸皮7%,另每袋配硫酸镁0.6g,磷酸二氢钾1g,混合均匀,装上套环,塞上棉塞,常压灭菌12小时,取出放入干净处摊凉。再将已培养好的茯苓菌种在无菌室或接种厢内接种到已冷却的段木培养基质上,每袋接种量约10g。将接种的菌袋转入培养室内在22~32℃范围内培养8~13天左右,待菌丝体长满全袋,将菌袋下端塑料划破,于破口处接上一小块鲜茯苓菌核,重量约10g,然后将塑料袋垂直放入垫有12cm厚的沙池中,使菌核与砂土和袋木挨紧,在15~30℃下继续培养,一周后检查菌核是否成活。将上引的菌袋集中立放于室内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天热时在空气中喷水降温,袋内料木过干时可打开棉塞补充营养液。培养三个月左右,待菌核不再生长,段木手捏即碎,颜色变棕褐色时,即采下菌核。趁新鲜剥下茯苓外皮,切成块状、片状或丁状,于65~70℃烘干,即得茯苓成品。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的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专利技术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a、备料:茯苓培养基按主料70~95%、辅料10~25%比例混合均匀,每袋装0.6~1.2kg,装上套环,塞上棉塞,常压灭菌12小时或120℃高压灭菌1~2.5小时,取出放于干净处摊凉;备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所述基料是将直径5~15厘米,长30厘米干松木段沿中心十字劈裂,然后放入2.5%蔗糖水中浸泡12小时,浸泡液PH值5.0~6.5,捞出;所述辅料为麸皮、木屑、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b、接种:将已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接种到已冷却的段木培养基质上,每袋接种量5~16g;c、培养:将接种的菌袋转入培养室内在22~32℃范围内培养8~13天左右,待菌丝体长满全袋取出;d、上引:将菌袋下端塑料划破,于破口处接上一小块5~16g的鲜茯苓菌核,然后将塑料袋垂直放入垫有5~16cm厚的沙池中,使菌核与砂土和袋木挨紧,在15~30℃下继续培养,一周后检查菌核是否成活;e、管理:将菌核成活的菌袋集中立放于室内沙池中,在15~30℃下继续培养,天热时在空气中喷水降温,袋内料木过干时打开棉塞补充营养液;f、采收:培养三个月左右,待菌核不再生长,段木手捏即碎,颜色变棕褐色时,即采下菌核,趁新鲜剥下茯苓外皮,切成块状、片状或丁状,于65~70℃烘干,即得茯苓成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茯苓菌种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a、备料:茯苓培养基按主料70~95%、辅料10~25%比例混合均匀,
每袋装0.6~1.2kg,装上套环,塞上棉塞,常压灭菌12小时或120℃高
压灭菌1~2.5小时,取出放于干净处摊凉;备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所述
基料是将直径5~15厘米,长30厘米干松木段沿中心十字劈裂,然后放
入2.5%蔗糖水中浸泡12小时,浸泡液PH值5.0~6.5,捞出;所述辅料
为麸皮、木屑、硫酸镁和磷酸二氢钾;
b、接种:将已培养好的茯苓菌种接种到已冷却的段木培养基质上,
每袋接种量5~16g;
c、培养:将接种的菌袋转入培养室内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晓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隆县晓波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重庆;50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