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左右轮驱动分配控制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415761 阅读:14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15 01:42
将与用于驾驶者正常请求的车辆回转动作的基本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恒定控制运算值相乘的后轮驱动力差决定增益(Gain)在横加速度(Gy)不足回转初期判定值(Gys)的回转初期设定为比1大,随着横加速度(Gy)的降低而设定为变大的A。因此,基本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恒定控制运算值乘以后轮驱动力差决定增益(Gain=A)所得的最终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恒定控制量和左右后轮驱动力差过度控制量的和值即左右后轮驱动力差乘以反馈控制系数所得到的最终的后轮驱动力差(ΔTcLR)在回转初期(横加速度Gy<Gys)增大,可以提高初期回转响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对用于车辆、特别是四轮驱动车辆的左右轮驱动分配控制装置的改进方案。
技术介绍
作为车辆的左右轮驱动分配控制装置,目前提案有例如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技术。该提案技术中,在进行对左右非主驱动轮的驱动力分配控制时,在小横加速度区域,横加速度越大(越小),对左右非主驱动轮间赋予越大的驱动力差(只赋予小的驱动力·差),在大横加速度区域,横加速度越大(越小),对左右非主驱动轮只赋予越小的驱动力差(赋予大的驱动力差)。根据这样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在小横加速度区域,随着横加速度的增大,回转内轮的制驱动力增加,能够提高回转性能及高速稳定性,在大横加速度区域,随着横加速度的增大,减小回转内轮的制驱动力,能够如预定那样确保侧抗力。专利文献I :特开平08 - 121571号公报(图2)但是,在上述现有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的情况下,在小横加速度区域,横加速度越小,对左右非主驱动轮间只赋予越小的驱动力差,因此,在小横加速度区域横加速度为尚未小的回转初期,左右非主驱动轮的驱动力稍微不同。因此,在回转初期,横加速度等车辆回转动作的上升变得迟缓,产生初期回转响应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案有一种能够避免这种回转初期的初期响应的恶化的问题的车辆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为实现该目的,本专利技术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将车轮驱动力在控制下向左右驱动轮分配输出,其特征在于,具备左右轮驱动力控制装置,其以实现与作为车辆的目标的回转动作相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的目标值的方式控制所述左右驱动轮的驱动力;回转初期检测装置,其对所述回转动作的初期进行检测;回转初期左右驱动力差增大装置,其在通过该回转初期检测装置装置检测为回转初期期间,使所述左右驱动力差的目标值增大。在这种本专利技术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中,在以实现与目标回转动作相对应的左右驱动力差的目标值的方式控制左右驱动轮的驱动力时,在开始上述回转动作的最初的回转初期的期间,使所述左右驱动力差的目标值增大,因此,回转动作的上升不迟缓,能够消除初期回转响应差的上述问题。附图说明图I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具备本专利技术实施例I的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并与四轮驱动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平面图;图2是表示图I的四轮驱动控制器的功能类别的框线图;图3是表示图2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运算部的恒定控制运算部执行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恒定控制量运算程序的流程图;图4是表示在图3的运算程序中使用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决定增益Gain的变化特性和使用该特性得到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ATcLR的变化特性的线图,(a)是左右后轮驱动力差决定增益Gain的变化特性图,(b)是使用该左右后轮驱动力差决定增益Gain得到的左右后轮驱动力差ATcLR的变化特性图;图5是图2的左右后轮目标驱动力运算部运算左右后轮目标驱动力时的流程的流程图。符号说明1L、1R左右前轮(左右主驱动轮)2L、2R左右后轮(左右副 驱动轮)3发动机4变速器(变速驱动桥)5L、5R左右前轮驱动轴6分动器7传动轴8左右后轮驱动分配单元9L、9R左右后轮驱动轴10 中心轴IlL左后轮侧离合器(左副驱动轮侧离合器)IlR右后轮侧离合器(右副驱动轮侧离合器)12终端减速器21四轮驱动控制器22车轮速度传感器23加速器开度传感器24操舵角传感器25变速器输出旋转传感器26发动机旋转传感器27横摆率传感器28前后加速度传感器29横加速度传感器31输入信号处理部32后轮合计驱动力运算部33左右后轮驱动力差运算部34反馈控制部35左右后轮目标驱动力运算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 于附图的实施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实施例的构成)图I是从车辆上方观察具备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左右轮驱动力分配控制装置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并与四轮驱动控制系统一同表示的概略平面图。图中,1L、1R分别表示作为主驱动轮的左右前轮,2L、2R分别表示作为副驱动轮的左右后轮。此外,本说明书中称作“驱动力”的并非是动力,而是指“转矩值”。3是作为原动机的发动机,来自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通过变速器(包含差速器装置4a的变速驱动桥)4变速,经由左右驱动轴5L、5R朝向左右前轮1L、IR,驱动这些左右前轮ILUR0由变速器4变速后朝向左右前轮1L、I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利用分动器6进行方向变换使其朝向左右后轮2L、2R,用于其的传动系设为如下的构成。分动器6具备由输入侧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输入侧双曲面齿轮6a以与差速器装置4a的输入旋转构件即差速器箱一同旋转的方式与其结合。在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结合传动轴7的前端,使该传动轴7朝向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并向后方延伸。此外,分动器6以将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增速并向传动轴7输出的方式决定由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的齿轮比。向传动轴7的增速旋转动力在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进行的后述的控制下被分配输出到左右后轮2L、2R。因此,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在左右后轮2L、2R的驱动轴9L、9R之间具备沿这些轴9L、9R的轴线方向延伸的中心轴10。左右后轮驱动力分配单元8还具备处于中心轴10及左后轮驱动轴9L间且用于对这些轴10、9L间进行结合控制的左后轮侧离合器(左副驱动轮侧摩擦要素)11L、处于中心轴10及右后轮驱动轴9R间且用于对这些轴10、9R间进行结合控制的右后轮侧离合器(右副驱动轮侧摩擦要素)I IR。从分动器6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轴7的后端和中心轴10之间经由由输入侧双曲面齿轮12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12b构成的伞齿轮式终端减速器12驱动结合。此外,该终端减速器12的减速比与分动器6的上述的增速齿轮比(由双曲面齿轮6a及输出侧双曲面齿轮6b构成的伞齿轮组的增速齿轮比)相关联,设为使朝向左右前轮ILU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在增速下朝向中心轴10的齿轮比,在本实施例中,以相对于左右前轮1L、1R使中心轴10增速旋转的方式设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由此,下面说明决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的理由。在未进行上述中心轴10的增速旋转的情况下,左右后轮2L、2R中在回转行驶中成为外轮的后轮2L (或2R)的旋转速度比中心轴10的旋转速度高。在该状态下使成为回转方向外轮的后轮2L (或2R)侧的离合器IlL (或I IR)联接时,该后轮的高的旋转速度被低速旋转的中心轴10拖曳,降低至中心轴10的旋转速度。这意味着不能从中心轴10向回转方向外侧的后轮2L (或2R)传递驱动力,其结果不能进行如目标那样的驱动力分配控制,对于四轮驱动控制产生不良。因此,在本实施例中,以在这样的回转行驶中不会出现中心轴10的旋转速度不足回转方向外侧后轮2L (或2R)的旋转速度,不能进行驱动力分配控制的方式如上决定分动器6及终端减速器12的合计齿轮比,使中心轴10如上述那样增速旋转。通过这样的中心轴10的增速旋转,可以如目标那样执行后述的驱动力分配控制。在上述的四轮驱动车辆的车轮驱动系中,来自发动机3的旋转动力在变速器(变速驱动桥)4的变速下向左右前轮1L、1R传递,驱动这些左右前轮1L、1R。其间,朝向左右前轮1L、1R的驱动力的一部分从分动器6依次经传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对马洋平
申请(专利权)人:日产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