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集成电路结构。
技术介绍
由于集成电路的专利技术,半导体产业经历了由各种电子元件(即,晶体管,二极管,电阻器,电容器等)的集成密度的不断提高所导致的持续快速发展。通常,这种集成密度的改进来自于最小特征尺寸的反复减小,允许更多元件被集成在给定的芯片区域内。实际上,这些集成度改进实质上基本都是二维(2D)的,因为由集成元件所占用的体积基本上位于半导体晶圆表面上。虽然光刻的显著改进导致2D集成电路形成相当大的 改进,但是仍然存在可以以二维实现的密度的物理限制。这些限制之一是制造这些元件所需的最小尺寸。并且,当将越多的器件设置在一个芯片上时,需要更复杂的设计。由于器件数量增加,其他限制源于器件之间的互连的数量和长度的显著增加。当互连数量和长度增加时,电路的RC延时和功耗均增加。在解决以上讨论的限制的尝试中,通常使用三维集成电路(3DIC)和层叠管芯。将硅通孔(TSVs)用在3DIC和叠层芯片中。因此,探索相关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器件和η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集成电路结构,包括:半导体衬底;P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PMOS)器件和n型金属氧化物半导体(NMOS)器件,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前表面;第一介电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背面上,其中,所述第一介电层将第一应力类型的第一应力施加给所述半导体衬底,其中,所述第一介电层上覆所述半导体衬底并且与所述PMOS器件和所述NMOS器件中的第一个重叠,并且没有与所述PMOS器件和所述NMOS器件中的第二个重叠;以及第二介电层,位于所述半导体衬底的背面,其中,所述第二介电层将第二应力施加给所述半导体衬底,其中,所述第二应力为与第一应力类型相反的第二应力类型,以及其中,第二介电层与所述PMOS ...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发,林宜静,
申请(专利权)人: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