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82329 阅读:167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3-06 23: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由钢帘线构成的带罩层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其能够在提高高速行驶时驾驶稳定性的同时改善抗平点性能。一种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在带束层(10)的外周侧设置带罩层(20),该带罩层(20)由在橡胶中埋设钢帘线(20a)的带状构件(21)构成,在以轮胎赤道(CL)为中心且至少为带束宽度W?50%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带状构件(21)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同时,钢帘线(20a)的载重-变形曲线在1%~3.5%变形区域内具有拐点,钢帘线(20a)的载重为50N~100N时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100GP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能够在提高高速行驶时驾驶稳定性的同时改善抗平点性能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
技术介绍
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一般具有以下构造在一对胎圈部之间设置含有多条取向于轮胎径向的帘布层帘线的帘布层,在胎面部中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带束层,进而在该带束层的外周侧配置带罩层。以往,作为带罩层的增强帘线,会使用各种有机纤维帘线,尤其尼龙纤维帘线被广泛使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然而,由于尼龙纤维帘线蠕变错位严重,所以将其用于带束增强层的充气轮胎存在容易产生平点的问题。 因此,大家考虑使用钢帘线代替尼龙纤维帘线,但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尼龙纤维帘线更换为钢帘线,则存在带罩层刚性过高、驾驶稳定性降低的问题。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日本专利特开平06-024208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拟解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问题点,提供一种使用由钢帘线构成的带罩层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其能够在提高高速行驶时驾驶稳定性的同时改善抗平点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具备往轮胎周向上延伸且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该胎面部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设置帘布层,在所述胎面部中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多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设置带罩层,该带罩层由在橡胶中埋设钢帘线的带状构件构成,在以轮胎赤道为中心且至少为带束宽度50%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所述带状构件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同时,所述钢帘线的载重-变形曲线在1% 3. 5%变形区域内具有拐点,所述钢帘线的载重为50N 100N时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 lOOGPa。专利技术的效果本专利技术在带束层的外周侧设置带罩层,该带罩层由在橡胶中埋设钢帘线的带状构件构成,在以轮胎赤道为中心且至少为带束宽度50%以上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带状构件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由此,带罩层不覆盖整个带束层并形成间隙,所以能够避免带罩层刚性明显增强,从而优化刚性,提高驾驶稳定性。此外,由于较带束层更靠近胎面一侧的构件减少,所以能够改善散热性,抑制轮胎发热。因此,能够改善抗平点性能。尤其,所用钢帘线的载重-变形曲线在1% 3. 5%变形区域内具有拐点,并且载重为50N IOON时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 lOOGPa,所以即使在带状构件之间形成间隙,带罩层也能维持充分的刚性,从而发挥优异的高速耐久性。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在带罩层的轮胎宽度方向两端部,设置带状构件相邻绕圈部分之间相互接触或反复在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的区域。由此,能够有效提高带罩层中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抗平点性能及驾驶稳定性。此时,优选带罩层由I根带状构件连续往轮胎周向上螺旋状卷绕形成。如此通过由I根带状构件连续构成带状构件相互接触或重复的区域、以及带状构件不接触的区域,能够进一步提高带罩层的端部刚性,从而改善抗平点性能。此外,由此还能够改善产能和均匀性。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构成钢帘线的钢丝剖面积与钢帘线在带状构件中的埋入密度的积为0. 8mm2/cm 2. Omm2/cm,并且钢帘线在带状构件中的埋入密度为5根/cm 10根/cm。 由此,能够优化带罩层的刚性,从而进一步提高驾驶稳定性。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带状构件的宽度为4mm以上12mm以下,并且带状构件相邻绕圈部分之间的间隔为带状构件宽度的0. 5 I. 5倍。由此,能够改善驾驶稳定性及抗平点性能,此外,还能够避免带状构件的端末部发生应力集中,从而改善耐久性。本专利技术中,优选带状构件相对于轮胎赤道的倾斜方向,与多层带束层中和带罩层邻接的带束层相对于轮胎赤道的倾斜方向相同。由此,能够抑制发热,从而改善抗平点性倉泛。本专利技术中,优选构成带束层的帘线为钢单丝。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带束层发热,从而改善抗平点性能。另外,载重为50N 100N时的平均弹性率,是根据载重-变形曲线中载重为50N的点与载重为100N的点之间连接直线的倾斜度而求得。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的子午线剖面图。图2是提取图I所示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中帘布层、带束层、以及带罩层并加以显示的局部展开图。图3表示构成本专利技术中带罩层的钢帘线的载重-变形曲线。图4是表示本专利技术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胎面部剖面形状的模式图。图5是表示以往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胎面部剖面形状的模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考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结构。图I表示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以下简称“轮胎”)。此夕卜,图2提取图I所示轮胎的帘布层4及带束层10,从轮胎赤道面CL仅对一侧进行展开显/Jn o图I中,I为胎面部,2为侧壁部,3为胎圈部。胎面部I往轮胎周向上延伸且呈环状。侧壁部2配置在该胎面部I的两侧。进而,胎圈部3配置在这些侧壁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左右一对胎圈部3、3之间设置帘布层4。该帘布层4包含往轮胎径向延伸的多条增强帘线,并在配置于各胎圈部3中的胎圈芯5周围,从轮胎内侧往外侧折返。此外,在胎圈芯5的外周上配置胎边芯6,该胎边芯6被帘布层4的主体部分与折返部分包围。另一方面,在胎面部I中帘布层4的外周侧,于轮胎全周上配置由钢帘线构成的2层带束层10 (11、12)。构成该带束层10 (11、12)的帘线IOa (lla、12a)如图2所示,往轮胎周向倾斜,其倾斜角度9为15° 40°。此外,这些帘线lla、12a在层间以相互交叉的方式配置。另外,带束层10可设置多层,并不限定于图中所示的2层。进而,在带束层10的外周侧设置带罩层20。该带罩层20由在橡胶中埋设钢帘线的带状构件21构成。并且,在以轮胎赤道CL为中心且至少为带束宽度W50%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带状构件21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如此通过带罩层20不覆盖整个带束层10并形成间隙,能够避免带罩层20刚性明·显增强,从而优化刚性,提高驾驶稳定性。此外,由于带罩层20不覆盖整个带束层10,因此与图5所示的以往设置全覆盖层时相比,较带束层10更靠近胎面一侧的构件得以减少,从而能够改善散热性,抑制轮胎发热。因此,能够改善抗平点性能。另外,当设有多层的带束层10宽度不同时,在以轮胎赤道CL为中心且至少为最大宽度带束层(图I中为带束层11)中带束宽度W 50%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带状构件21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此时,作为构成带罩层20的钢帘线20a,是使用以下钢帘线如图3所示,其载重-变形曲线在1% 3. 5%变形区域内具有拐点P,并且载重为50N 100N时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 lOOGPa。即,如图3中载重-变形曲线所示,横轴变形量为1% 3. 5%之间,载重-变形曲线具有拐点P。此处,拐点P是指,在以初始载重为5N的负载状态为基准(零变形点)进行测量的载重-变形曲线中,0. 2% 0. 5%变形区域的直线部延长线与50N 100N负载区域的直线部延长线的交点。此外,根据纵轴载重为50N的点A与载重为100N的点B之间连接直线的倾斜度,计算出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 lOOGPa。通过使用这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乘用车用充气子午线轮胎,其具备往轮胎周向上延伸且呈环状的胎面部、配置于该胎面部两侧的一对侧壁部、以及配置于这些侧壁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一对胎圈部,在所述一对胎圈部之间设置帘布层,在所述胎面部中所述帘布层的外周侧配置多层带束层,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带束层的外周侧设置带罩层,该带罩层由在橡胶中埋设钢帘线的带状构件构成,在以轮胎赤道为中心且至少为带束宽度50%的区域内,往轮胎周向上进行螺旋状卷绕,使得所述带状构件相邻绕圈部分之间互不接触,同时,所述钢帘线的载重?变形曲线在1%~3.5%变形区域内具有拐点,所述钢帘线的载重为50N~100N时的平均弹性率为25GPa~100GP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替绅也栗山正俊
申请(专利权)人: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