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韩宝兴专利>正文

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37941 阅读:2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是在由随手柄杆一起转动的手柄座和通过齿轮齿条副使主轴套筒作上下移动的齿轮轴之间设置降速齿轮传动副组成。降速齿轮传动副包括内啮合的齿轮传动副、外啮合的齿轮传动副、伞齿轮传动副和蜗杆蜗轮传动副等。通过增加降速齿轮传动副达到钻削时手进给机构多次增力的目的。当钻削频率较高和钻削较大规格或大规格孔时,可大大减小人的操作负荷,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在大多情况下可实现手摇式进给,使得操作方便、轻松,钻、铰削进给连续、均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质量。(*该技术在201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目前市场上流行的台式钻床和立式钻床的进给机构有两种一种是手进给机构,另一种是机动进给机构。手动进给机构是用人力操纵手柄杆,手柄杆通过手柄座将力直接传递给齿轮轴,齿轮轴再通过齿轮齿条副实现主轴套筒的进给。进给完毕后由蜗圈弹簧的弹力使主轴套筒返回至原始位置。由于手柄杆端至中心的距离大于齿轮轴齿轮的分度圆半径,因此这个过程是个增力过程。但是限于结构等原因,这个一次增力有一定的限度。当钻削频率较高,长期处于较高负荷工作的情况下,根据人类工效学原理,会给操作者带来某些不良的影响。当钻削较大规格的孔时,这个增力过程更不能满足加工的需要,将促使操作者使出很大的力来完成作业,大大增加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机动进给机构是用机动力通过较复杂的传动和变速机构来完成钻削加工,因此其制造成本较高。本技术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是介于上述两种进给机构之间的一种新型的进给机构。它是在上述手动进给机构的基础上再增加增力传动机构,用多次增力来克服原手动进给机构增力有限的缺陷。同时,在一定的程度上克服了机动进给机构制造成本高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用人力操纵手柄杆,手柄杆通过手柄座将力传递给降速传动齿轮副(一对或一对以上,并包括蜗杆蜗轮副和伞齿轮副),然后由减速后的最后一个齿轮和主轴套筒上的齿条啮合,实现手动多次增力进给。应当指出这些新增的增力主要由降速传动齿轮副来实现,其次是处于同一轴的被动齿轮齿数大于主动齿轮数来实现,或组合实现。当降速传动齿轮副为外啮合传动时,需增加一个中间齿轮,以适应人的操作习惯和发力需要。由于多次增力,使得在相同钻削要求下大大减小了人的操作负荷,减轻了人的操作强度。同时,由于大多情况下可实现手摇式进给切削,使得操作方便,钻、铰削进给连续、均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质量。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实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和图2是本技术的两个典型的实施实例。图1中的手柄杆1通过螺纹和手柄座2相连,外齿轮轴3通过紧定螺钉4和手柄座2连接并随之转动,和外齿轮轴3上的齿轮相啮合的内齿轮5的外圆和固连在主轴箱体6上的连接盘7的内圆形成滑动配合,内齿轮5的内圆通过键8和齿轮轴9连接且一起转动,齿轮轴9通过齿轮齿条副使带有齿条的主轴套筒10上下垂直移动。蜗圈弹簧11的内圈端通过紧钉螺钉12、小套13和齿轮轴9相连接,蜗圈弹簧11的外圈端与固连在主轴箱体6上圆盘14相连接,蜗圈弹簧11的弹力始终使主轴套筒10处于最高的原始位置。这样,手操纵力通过手柄杆1、手柄座2和外齿轮轴3实现第一次增力,通过外齿轮轴3、内齿轮5和齿轮轴9实现第二次增力,两次增加后的力通过齿轮轴9传递给主轴套筒10,从而使在相同钻削要求下大大减小了人的操作负荷,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图2中的手柄杆1通过螺纹和手柄座2连接,小齿轮轴3通过紧定螺钉4和手柄座2相连并随之转动,通过键5和第1轴6相连的大齿轮7和小齿轮轴3上的小齿轮相啮合,第1轴6和主轴箱体8及套9的相配合孔形成滑动配合,通过键10和第1轴6相连接的齿轮11和中间齿轮12相啮合,中间齿轮12空套在与主轴箱体8相固连的中间轴13上并和齿轮轴14相啮合,齿轮轴14推动主轴套筒15上下移动。齿轮轴14左边的蜗圈弹簧结构和作用与图1实例相同。这样,手操纵力通过手柄杆1、手柄座2和小齿轮轴3实现第一次增力,通过小齿轮轴3和大齿轮7的降速传动,实现第二次增力,由于和大齿轮7处于同轴的齿轮11的齿数少于大齿轮7的齿数,又实现第三次增力,从而起到了和图1实例相同效果。以上所述的仅是本技术的典型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作出若干变型和改进,也应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它有手柄杆和随手柄杆一起转动的手柄座,有齿轮轴并通过齿轮齿条副使主轴套筒作上下移动,主轴套筒内有可作旋转的主轴,齿轮轴一端设有始终使主轴套筒回复到最高位置的蜗圈弹簧,其特征在于手柄座和主轴套筒之间设置了作降速传动的齿轮副。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速传动齿轮副(见图1)由外齿轮轴3和与外齿轮轴3上的小齿轮内啮合的且与齿轮轴9同轴的内齿轮5组成。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速传动齿轮副(见图3)由小齿轮轴3、与小齿轮轴3上齿轮相啮合的大齿轮7、与大齿轮7同轴的齿轮11和中间齿轮12组成。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速传动齿轮副由降速的大小伞齿轮副组成,其布局与图2相同。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降速传动齿轮副由降速的不自锁的蜗杆蜗轮副组成,其布局与图1相似。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的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是在由随手柄杆一起转动的手柄座和通过齿轮齿条副使主轴套筒作上下移动的齿轮轴之间设置降速齿轮传动副组成。降速齿轮传动副包括内啮合的齿轮传动副、外啮合的齿轮传动副、伞齿轮传动副和蜗杆蜗轮传动副等。通过增加降速齿轮传动副达到钻削时手进给机构多次增力的目的。当钻削频率较高和钻削较大规格或大规格孔时,可大大减小人的操作负荷,减轻人的劳动强度。同时,由于在大多情况下可实现手摇式进给,使得操作方便、轻松,钻、铰削进给连续、均匀,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加工质量。文档编号B23B47/00GK2413822SQ0020354公开日2001年1月10日 申请日期2000年2月12日 优先权日2000年2月12日专利技术者韩宝兴 申请人:韩宝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钻床手进给增力机构,它有手柄杆和随手柄杆一起转动的手柄座,有齿轮轴并通过齿轮齿条副使主轴套筒作上下移动,主轴套筒内有可作旋转的主轴,齿轮轴一端设有始终使主轴套筒回复到最高位置的蜗圈弹簧,其特征在于手柄座和主轴套筒之间设置了作降速传动的齿轮副。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宝兴
申请(专利权)人:韩宝兴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6[中国|杭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