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垃圾焚烧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焚烧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燃烧室以及用于将燃烧室内热能引出的主烟道,焚烧炉还包括引风单元,引风单元包括引风管以及用于提供引风管排风动力的风机,引风管的进风端位于燃烧室的中上部位置处,其出风端顺延并连通燃烧室底部进风室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依靠设置引风单元,在工作时,通过抽取燃烧室热能出口处的部分高温热气并排入燃烧室的进风口处,由于抽取的仅为燃烧室排出的小部分热能,从而仍能保证焚烧炉的后段工序的高热值需求;其抽取的热能再次返还燃烧室,也变相的提高的燃烧室的基础燃烧温度,最终有效确保了燃烧室内的高恒温焚烧需求;其工作稳定可靠而燃烧效率高。(*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垃圾焚烧领域,具体涉及ー种焚烧炉。
技术介绍
垃圾焚烧是目前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城市垃圾处理方法,大型的配备有热能回收与利用装置的垃圾焚烧处理 系统,由于顺应了回收能源的要求,正逐渐上升为焚烧处理的主流。炉排炉和循环硫化床锅炉即为垃圾焚烧利用的典型,其主要原理为依靠垃圾焚烧产生的热能烘烤位于主燃烧室和左右旋风分离器内以及烟道内设置的水冷壁管道或加热器,水冷壁管道将热能传导入内部储水中,水受热产生热蒸汽上升,之后其热蒸汽进入加热器中二次加热,并经过水汽分离器进行水汽分离后,将其热干蒸汽从设置于炉顶的干蒸汽出ロ排出并进入汽轮机组,以驱动其转动,实现其利用价值。现有的上述炉排炉和循环硫化床锅炉由于用于焚烧生活垃圾的燃烧室温度必须要达到850度以上高恒温,烟气在主燃烧室停留在3到5秒钟左右,才能有利于分解ニ噁英和各种有害气体。然而,一方面,由于现有的硫化床锅炉和炉排炉主燃烧室和左右旋风分离器内设置的蒸汽加热器吸收了大量热能,同时生活垃圾自生热质量较低,还有大量不可燃烧物及水份,导致炉体内部燃烧室温度均在750度及以下温度,不但难以满足汽轮机组的热干蒸汽需求,同时其排放的燃烧后渣滓含有大量ニ噁英等有害物质,造成周围环境的二次污染,若想解决上述情況,则必须要添加更多的内助燃料,最终导致焚烧发电成本较高;另一方面,由前述可知,其后期所作利用的高温热气的来源均为直接来自于前步骤中的左右旋风分离器内燃烧及抽溢出的热气,也即是说,其左右旋风分离器内的燃烧温度多高,其溢出并传导至各烟道以及后续若干エ序的工作温度的最高温度即为多高,这甚至还在不考虑燃烧室本身的实际燃烧温度以及后期的热传递损耗的情况下作出的乐观估计,这就显现出了现有焚烧炉的结构局限性,其溢出热值往往难以达到焚烧炉后段エ序的高热值需求。对此,申请人于2011年8月30日申请的为“ー种循环硫化焚烧炉”(申请号201110253508. 9)的技术专利公布了以下内容如图5所示,一种循环硫化焚烧炉,包括基础框架以及设置于基础框架上的用于焚烧垃圾的燃烧室,所述循环硫化焚烧炉还包括用于将燃烧室内热能引出的烟道,所述烟道包括临近燃烧室热能引出端的主烟道和设置于主烟道与烟气出ロ间的副烟道,循环硫化焚烧炉还包括相互连通的用于储水加热的水冷壁以及用于加热水冷壁排出蒸汽的加热器,所述加热器位于主烟道内,所述水冷壁位于副烟道处,所述蒸汽经过加热器加热后由热干蒸汽出ロ引出。上述结构在申请人长期使用吋,发现其固然可以通过将水、汽加热部件与燃烧室分开独立布置,从而确保了燃烧室内温度始終位于高恒温状态,但是,其本身构造及其功能仍略显不足一方面,上述结构所采用的旋风分离器的构造及所起功能,与现有旋风分离器基本一致,也即在提供主燃烧室内的燃烧残渣循环供给燃烧功能的同时保证其热气准确进入主烟道内,然而,当主燃烧室内存有塑料等燃烧物时,其一旦燃烧不充分而存有燃烧残渣,残渣再次经由旋风分离器下落,往往再次过程中形成滚雪球效应,从而导致残渣集聚而形成硬质团状物,该硬质团状物不但极其难以焚烧,长时间积存后,甚至还存在堵塞旋风分离器出料ロ的可能,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也即由于现有焚烧炉无法充分燃烧,因此必须借由设置旋风分离器来实现对于无法充分燃烧残渣的二次循环燃烧,而正是因为旋风分离器的设置,又导致了其内部经常发生的孔路堵塞问题;另ー方面,设备占用范围过大,其旋风分离器及烟道的繁复设计,往往导致其体积的庞大化,从而给工作人员带来极大困扰;此外,主燃烧室内的热气供应,都为通过主烟道内的中温区加热空气并引出,然而,主烟道的中温区温度过于温和,这也是导致主燃烧室内燃烧温度一直无法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如何在现有焚烧炉的基础上使其焚烧时乃至焚烧后的热气温值得到进ー步提升,以保证实际工作时其可输出满足需求高温热气,最终确保对于焚烧炉的后段エ序的充分高热值供给,则是焚烧领域待以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运行可靠的焚烧炉,可有 效确保燃烧室内的高恒温焚烧需求,从而有效避免因垃圾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其工作稳定可靠而燃烧效率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ー种焚烧炉,包括燃烧室以及用于将燃烧室内热能引出的主烟道,所述焚烧炉还包括引风单元,所述引风単元包括引风管以及用于提供引风管排风动カ的风机,引风管的进风端位于燃烧室的中上部位置处,其出风端顺延并连通燃烧室底部进风室设置。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在干摒弃了传统的旋风分离器式设计,从而在确保其体积小巧化的同时保证了其整个机体的结构工作可靠性;依靠设置引风单元,在工作时,通过抽取燃烧室热能出口处的部分高温热气并排入燃烧室的进风ロ处,一方面,由于抽取的仅为燃烧室排出的小部分热能,从而仍能保证焚烧炉的后段エ序的高热值需求;另ー方面,其抽取的热能又再次返还燃烧室,变相的提高的燃烧室的基础燃烧温度,最終有效确保了燃烧室内的高恒温焚烧需求;由于其内部燃烧的高恒温性,最终保证其垃圾的一次燃烧充分,从而有效避免了因垃圾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其工作稳定可靠而燃烧效率高。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主烟道的加强筋板及左右烟道分布示意图;图3为图I的I部分局部放大图;图4为图I的A-A剖面图;图5为现有焚烧炉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ー种焚烧炉,包括燃烧室10以及用于将燃烧室10内热能弓I出的主烟道20,所述焚烧炉还包括引风单元30,所述引风単元30包括引风管31以及用于提供引风管31排风动力的风机32,引风管31的进风端位于燃烧室10的中上部位置处,其出风端顺延并连通燃烧室10底部进风室设置。其具体结构如图1-4所示,本技术通过摒弃传统的旋风分离器式设计,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整体的占地面积,确保了其体积的小巧化,也保证了其整个机体的结构工作可靠性。此外,依靠设置引风单元30,通过抽取燃烧室10热能出ロ处的部分高温热气并返还回燃烧室10的进风ロ处,一方面,由于抽取的仅为燃烧室10排出的小部分热能,从而仍能保证焚烧炉的后段エ序的高热值需求;另ー方面,其抽取的热能又再次返还燃烧室10,变相的提高的燃烧室10内的基础燃烧温度,最终有效确保了燃烧室10内的高恒温焚烧需求;由于其内部燃烧的高恒温性,最终保证其垃圾的一次燃烧充分,从而形成良性循环,进而有效避免了因垃圾燃烧不充分而导致的对环境的二次污染问题,其工作稳定可靠而燃烧效率高;实际使用时,其引风管31的进风端可设置于燃烧室10的中上部的任意位置,只需实现其对于燃烧室10内的热气抽取即可,此处就不再一一赘述。实际工作中,如图I所示,当对燃烧室20行投料并燃烧时,其燃烧火焰夹带垃圾开始燃烧,由于外部热风鼓入,从而保证其内部热值燃烧需求;同时,燃烧室10热能出ロ处的小部分高温热气由引风单元30返还回燃烧室10的进风ロ处,从而更保证了燃烧室10内的基础燃烧温度;此时,其内垃圾在高温焚烧下得以充分燃烧,大部分燃烧热能进入主烟道20以參与后续工作,垃圾在烧尽后的废灰废渣则下坠并落入相应排渣口中,最终达到一次·充分燃烧目的。进ー步的,引风管31顶端低于且临近燃烧室10与主烟道20间的连通ロ设置,弓丨风管31顶端处的管体处开设有通风孔31a,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焚烧炉,包括燃烧室(10)以及用于将燃烧室(10)内热能引出的主烟道(20),其特征在于:所述焚烧炉还包括引风单元(30),所述引风单元(30)包括引风管(31)以及用于提供引风管(31)排风动力的风机(32),引风管(31)的进风端位于燃烧室(10)的中上部位置处,其出风端顺延并连通燃烧室(10)底部进风室设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平,
申请(专利权)人:李登平,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