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李登平专利>正文

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2990312 阅读:182 留言:0更新日期:2016-03-10 01: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可燃废弃物焚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至少包括燃烧室及炉排组件,炉排组件具备进料端及出渣端;燃烧室划分为用于焚烧废弃物的主燃烧室以及于主燃烧室末端加设的灰渣冷却室;本焚烧炉还包括罩设于炉排组件上的火笼罩,所述火笼罩与炉排组件之间区域构成前述主燃烧室;火笼罩至少在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所产生高温烟气绕行进入前后烟气间隙湍流主烟道;所述火笼罩的底罩面朝炉排组件呈平板状和/或凹面状构造。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有效扩大传统焚烧炉排的高温区面积,确保了主燃烧室的超高温控制;炉体的高恒温焚烧效果、焚烧效率乃至环保性亦可得到有效保证。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可燃废弃物焚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
技术介绍
焚烧处理是可燃废弃物无害化、减量化和资源化的有效处理方式,是未来废弃物处理的发展方向,因此被世界各国所普遍采用。目前的废弃物焚烧处理方式中,层状燃烧技术发展较为成熟,很多国家都采用这种燃烧技术。为使废弃物燃烧过程稳定,层状燃烧关键是炉排。无论是活动炉排还是固定炉排,废弃物在炉排上都至少通过三个区:预热排潮区、主燃区和燃烬区。在进行焚烧炉初始设计时,人们都希望废弃物能够在预热排潮区得到高效排潮,并能够于主燃区高效焚烧后得以提取热能,并在燃烬区得到废弃物的最大减容;然而,实际操作时往往并未如此。究其原因,还是在于与主燃烧室连通的烟道的抽吸机理。由于需要利用热能,烟道就必须持续不断的对主燃烧室进行热能抽取,这就导致每次主燃区处燃烧的高温热能刚刚产生,就直接被主烟道吸走,致使迴流到预热排潮区处的热能极少,废弃物的预排潮状况难以改善。预热排潮区处废弃物无法有效排潮,进而拖累主燃区正常燃烧。主燃区焚烧不良,废弃物到燃烬区时灰渣多,且未燃尽废弃物又均为难烧物料,燃烧黑烟、燃不尽状况愈加频繁,最终极大的影响了焚烧炉的实际焚烧效能。有鉴于此,申请人曾于2015年5月18日就此申请有专利名称为“一种火笼罩焚烧炉”的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其结构为:包括主燃烧室以及炉排组件,炉排组件的上排面构成供废弃物行进及焚烧的焚烧面,炉排组件r>的首端处布置进料斗,末端则设置用于排除灰渣的排灰斗;本焚烧炉还包括上拱盖,所述上拱盖的罩设范围至少覆盖炉排组件的部分主燃区,上拱盖的下端面与炉排组件的焚烧面间存有间距,且上拱盖与废弃物的行进路径间彼此空间避让;上拱盖还至少在其靠近炉排组件的预热排潮区和/或燃烬区的所在端处,空出供炉排组件处烟气升腾及进入主烟道的烟气间隙。通过上述结构,从而有效的提升了焚烧炉内各焚烧区域的分工明确性和焚烧高效性,进而可提升炉内的物料焚烧效率。本次申请为上述申请的进一步改良方案,以进一步提升炉膛温度,优化炉体结构,杜绝因现有焚烧炉在炉膛高温均被主烟道直接吸走以及低热值废弃物综合影响下所导致的焚烧不良工况,其炉体高恒温焚烧效果及焚烧效率亦可得到进一步提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合理而实用的可燃废弃物焚烧炉,其可有效扩大传统焚烧炉排的高温区面积,确保了主燃烧室的超高温控制;炉体的高恒温焚烧效果、焚烧效率乃至环保性亦可得到有效保证。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至少包括燃烧室以及位于燃烧室内的炉排组件,所述炉排组件具备进料端及出渣端;其特征在于:燃烧室划分为用于焚烧废弃物的主燃烧室以及于主燃烧室末端加设的灰渣冷却室;本焚烧炉还包括罩设于炉排组件上的火笼罩,所述火笼罩与炉排组件之间区域构成前述主燃烧室;火笼罩至少在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所产生高温烟气绕行进入前后烟气间隙湍流主烟道;所述火笼罩的底罩面朝炉排组件呈平板状和/或凹面状构造。所述火笼罩顶部呈便于烟灰滑落的坡度结构;火笼罩的前端面靠近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所在段上方并与炉体上前拱盖间存有间隙以构成前烟道;火笼罩的靠近炉排组件的燃尽段所在段并与炉体上后拱盖存有间隙以构成后烟道,该前烟道和后烟道共同构成上述烟气间隙;在上述烟气间隙与主烟道的衔接连通处布置有口径小于主烟道口径的缩小状的主烟喉口。所述火笼罩与炉排组件距高为1m以上布设,炉排组件以下共同构成热风室、热风管、热风鼓风机,炉排组件进料端连接供料系统组件设置,炉排组件的燃尽段连接在冷渣活动炉排处。冷渣活动炉排以下共同构成冷风室、冷风管、冷风鼓风机,冷渣活动炉排连接在排渣斗外上口部位设置,排渣斗连通灰渣冷却室后尾末端面特设向内观看炉膛物料运行焚烧操作的看火窗,所述看火窗向外侧连接灰渣冷却室后尾末端外侧特设看火操作控制室。本焚烧炉还包括与铅垂设置的主烟道间彼此平行布置的副烟道,两者间以位于顶端处的衔接通道彼此连通;副烟道底端面向外预留横向余热炉。横向余热炉末端构成排烟口,横向余热炉底端布置各出渣斗;在副烟道与横向余热炉的连接处的底端面呈倾斜面构造,其连接处的顶端面向该底端面处延伸有烟气隔板,该隔板与上述副烟道底端面间距构成用于增加副烟道处烟气涌出速度的缩口结构。本技术的主要优点如下:1)、本技术在前述焚烧炉结构的基础上,通过采用平板状和/或凹面状的火笼罩结构,以进一步的细化及完善其保护结构。本焚烧炉利用火笼罩结构,尤其是具备凹面状底端面的热聚拢构造搭配仅设于炉排组件上的罩设结构,从而阻断主燃烧室与主烟道间的直接的烟气升腾路径,迫使其改道而沿主燃烧室的前后端绕行,并使得主燃烧室内高温烟气停留时间被人为延长,进而起到聚拢炉排组件燃烧段热量和保证其主燃烧室高恒温工作的效果。其中“火笼罩至少在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所产生高温烟气绕行进入前后烟气间隙湍流主烟道”,也即“火笼罩至少在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分别设烟气间隙,以使得所产生高温烟气绕行并湍流进入主烟道”,此时,炉排组件可包括各种型号的焚烧炉排,均能配置带有火笼罩的焚烧炉使用。本技术结构合理而工作可靠稳定,其可有效扩大传统焚烧炉排的高温区面积,并可确保主燃烧室的超高温控制;炉体的高恒温焚烧效果、焚烧效率乃至环保性亦可得到有效保证。2)、通过前、后烟道的布置,由主燃烧室处引导而来的高温烟气,一分为二的分别主动作用于温度相对较低的燃烧室的上前拱盖及上后拱盖处,从而在保证对于炉排组件上焚烧面的高恒温焚烧的同时,亦可确保额外烟气的可靠散逸效果。此外,由于燃烧室的上述上前拱盖及上后拱盖更接近于炉排组件的进料排潮段及后续的灰渣冷却室,而该两处的物料或可能存在预加热需要,或可能存在无法一次燃尽的灰渣等。通过对高恒温的烟气的改道操作,进而可使得上述废弃物预热以及灰渣二次爆燃存在可能,最终实现其焚烧效果及焚烧效率的进一步提升。3)、火笼罩顶部,实际上构成了前烟道、后烟道乃至主烟道三者的三通交汇点。考虑到该处可能存在烟气沿主烟道行进后的冷却灰渣掉落状况,在火笼罩顶部设置便于灰渣滑落的坡盖结构成为必然。火笼罩与炉排组件的间距此处亦存有尺寸限定,以避免因火笼罩设置的过低或过高,而存在的压制性焚烧和无法有效进行热量聚拢的状况发生。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至少包括燃烧室以及位于燃烧室内的炉排组件,所述炉排组件具备进料端及出渣端;其特征在于:燃烧室划分为用于焚烧废弃物的主燃烧室(a)以及于主燃烧室(a)末端加设的灰渣冷却室(b);本焚烧炉还包括罩设于炉排组件(41)上的火笼罩(10),所述火笼罩(10)与炉排组件(41)之间区域构成前述主燃烧室(a);火笼罩(10)至少在炉排组件(41)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所产生高温烟气绕行进入前后烟气间隙湍流主烟道(20);所述火笼罩(10)的底罩面朝炉排组件(41)呈平板状和/或凹面状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至少包括燃烧室以及位于燃烧室内的
炉排组件,所述炉排组件具备进料端及出渣端;其特征在于:燃烧室划
分为用于焚烧废弃物的主燃烧室(a)以及于主燃烧室(a)末端加设的
灰渣冷却室(b);本焚烧炉还包括罩设于炉排组件(41)上的火笼罩(10),
所述火笼罩(10)与炉排组件(41)之间区域构成前述主燃烧室(a);
火笼罩(10)至少在炉排组件(41)的进料排潮段及燃尽段所产生高温
烟气绕行进入前后烟气间隙湍流主烟道(20);所述火笼罩(10)的底
罩面朝炉排组件(41)呈平板状和/或凹面状构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其特征在于:
所述火笼罩(10)顶部呈便于烟灰滑落的坡度结构;火笼罩(10)的前
端面靠近炉排组件(41)的进料排潮段所在段上方并与炉体上前拱盖间
存有间隙以构成前烟道(31);火笼罩(10)的靠近炉排组件(41)的
燃尽段所在段并与炉体上后拱盖存有间隙以构成后烟道(32),该前烟
道(31)和后烟道(32)共同构成上述烟气间隙;在上述烟气间隙与主
烟道(20)的衔接连通处布置有口径小于主烟道(20)口径的缩小状的
主烟喉口(2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可燃废弃物焚烧炉,其特征在
于:所述火笼罩(10)与炉排组件(41)距高为1m以上布设,炉排组
件(41)以下共同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登平韩莹
申请(专利权)人:李登平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