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电线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367227 阅读:14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06:34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导电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导电线用以电连接电子元件的电极至导线架。所述导电线包括多个纺锤体,每一个纺锤体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与本体部。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纺锤体的第二端部连接,依序连接成导电线,在导电线的一端的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在导电线的另一端的纺锤体的第二端部不接触。在此,每一个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具有相同的第一线径宽度,且每一个纺锤体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本体部具有第二线径宽度。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导电线可用以分散导电线与结球部的连接处的应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且特别是涉及用以电连接在电极与导线架之间的。
技术介绍
随着科技的进步,任何一个电子产品之中都会包括许许多多的电子元件,而这些不同的电子元件之间相互耦接时,往往可以实现各式各样的功能。一般来说,当一电子元件的接脚要电连接至另一电子元件的接脚时,通常会使用导电线作为两电子元件之间的信号信道,由此达到耦接不同电子元件的目的。于实务上,导电线是否可以稳定地连接在电子元件的接脚,与电子产品的故障率或者使用寿命的关系十分密切。若导电线断裂,则表示电子产品至少有部分功能无法正常使用,甚至导致电子产品毁损,进而打击消费者对此电子产·品的信心。当传统的导电线经弯折而固着在电子产品的接脚时,由于导电线具有均匀的粗细,故导电线在接脚上形成结球部时,导电线无法分散结球部承受的应力,使得结球部与导电线的连接处所承受的应力较大。换句话说,传统的导电线的一端形成结球部时,结球部与原本的导电线的连接处容易因为应力过于集中而发生断裂的情况。因此,目前业界亟需一种设计良好的导电线,所述导电线可以分散结球部上的应力,使得应力不会过于集中在导电线与结球部的连接处,进而使导电线可以稳定地连接在电子组件的接脚。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线,所述导电线的线径具有不同的粗细变化。当所述导电线在电子元件的接脚上形成结球部时,可以通过所述导电线中较细线径的部分来分散结球部上的应力,使得应力不会过于集中在导电线与结球部的连接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线,用以电连接电子元件的电极至导线架。所述导电线包括多个纺锤体,每一个纺锤体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与本体部。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纺锤体的第二端部连接,依序连接成导电线,在导电线的一端的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在导电线的另一端的纺锤体的第二端部不接触。在此,每一个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具有相同的第一线径宽度,且每一个纺锤体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之间的本体部具有第二线径宽度。在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中,第一线径宽度为该第二线径宽度的20%至80%,而导电线的截面为圆形。此外,导电线电连接至电子元件的电极时,导电线以导电线的其中一端的纺锤体的本体部固着于电极之上形成结球部。而导电线电连接至导线架时,导电线以本体部固着于导线架之上形成结球部。在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中,导电线还包括圆柱部,所述圆柱部贯穿所述多个纺锤体,且圆柱部具有第三线径宽度,第三线径宽度不大于第一线径宽度。此外,每一个纺锤体还包括周围补强部,用以包覆圆柱部,所述周围补强部在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的中央具有最大厚度。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线的制造方法,所述方法制造出来的导电线的线径具有不同的粗细变化。当所述导电线在电子元件的接脚上形成结球部时,可以通过所述导电线中较细线径的部分以分散结球部上的应力,使得应力不会过于集中在导电线与结球部的连接处。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线的制造方法,用以形成具有多个纺锤体的导电线,每一个纺锤体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与本体部,所述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纺锤体的第二端部连接,依序连接成导电线。在所述方法中,首先提供具有延展性的一导电材料。接着,以第一可变速度抽拉所述导电材料,以形成纺锤体的第一端部,而第一端部具有第一线径宽度。接着,以第二可变速度抽拉所述导电材料,以形成纺锤体的本体部,而本体部具有第二线径宽度。最后,以第一可变速度抽拉所述导电材料,以形成纺锤体的第二端部,而第二端部具有第一线径宽度。·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另一种导电线的制造方法,用以形成具有多个纺锤体的导电线,每一个纺锤体具有第一端部、第二端部与本体部,所述纺锤体的第一端部与相邻纺锤体的第二端部连接,依序连接成导电线。在所述方法中,首先提供具有延展性的导电材料。接着,以第一速度抽拉导电材料,使导电材料通过抽制出口。接着,调整抽制出口的孔径至第一线径宽度,以形成纺锤体的第一端部。接着,调整抽制出口的孔径至第二线径宽度,以形成纺锤体的本体部。最后,调整抽制出口的孔径至第一线径宽度,以形成纺锤体的第二端部。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导电线由于具有不同的线径粗细,使得导电线上的应力可以集中在较细线径的部分。当所述导电线在电子元件的接脚上形成结球部时,所述较细线径的部分还可用以分散结球部上的应力,使得应力不会过于集中在导电线与结球部的连接处。因此,本专利技术的设计可避免导电线在连接结球部的地方断裂,进而使导电线可以稳定地连接在电子元件的接脚。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及
技术实现思路
,请参阅以下有关本专利技术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附图仅提供参考与说明之用,并非用来对本专利技术加以限制。附图说明图I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的示意图。图2是绘示图I的导电线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的侧视图。图4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在打线接合时的示意图。图5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1’ 导电线 10 :纺锤体102:第一端部 104:第二端部106 :本体部12:电极122 :结球部14:圆柱部16:周围补强部具体实施方式 导电线的实施例:请一并参见图I与图2,图I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的示意图。图2是绘示图I的导电线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本专利技术的导电线I具有多个纺锤体10,每一个纺锤体10具有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4与本体部106。在此,纺锤体10用以泛指一种中央较粗而两端略细的结构,也就是本体部106所具有的最大线径宽度应略大于第一端部102或第二端部104所具有的最大线径宽度。在此,导电线I其中一个纺锤体10的第一端部102与相邻纺锤体10的第二端部104连接,依序连接成导电线I。此外,在导电线I的一端的纺锤体10的第一端部102与在导电线I的另一端的纺锤体10的第二端 部104不接触。换句话说,为了方便使用者利用导电线1,导电线I的两端不会互相连接成环状,而是有一个线头方便使用者做进一步的使用。于实务上,第一端部102与第二端部104可以是相同的结构,并分别位于纺锤体10的两端,也就是说,每一个纺锤体10的两端中的第一端部102与第二端部104具有相同的第一线径宽度。而本体部106位于第一端部102与第二端部104之间,且本体部106可以具有一个第二线径宽度。在此,本体部106的第二线径宽度并不是一个固定值,优选的是,在本体部106的正中央具有最大的第二线径宽度。如图3所示,图3是绘示依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示范实施例的导电线的侧视图。从导电线I的其中一端看入时,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4与本体部106的截面可为圆形,本专利技术并不以此为限,第一端部102、第二端部104与本体部106的截面还可为其他的几何形状。另外,第一线径宽度A应小于最大的第二线径宽度B,优选的是,第一线径宽度A可为第二线径宽度B的20%至80%。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本专利技术于此实施例中示范了一种在本体部106的正中央具有最大线径宽度,且纺锤体10的两端对称的例子。然而,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在于第一端部102与第二端部104的线径宽度比本体部106窄,并非用以限定纺锤体10的两端必须对称或者本体部106的正中央最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依照实际需要,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导电线,电连接一电子元件的一电极至一导线架,其特征在于,该导电线包括:多个纺锤体,每一该纺锤体具有一第一端部、一第二端部与一本体部,该纺锤体的该第一端部与相邻纺锤体的该第二端部连接,依序连接成该导电线,在该导电线的一端的该纺锤体的该第一端部与在该导电线的另一端的该纺锤体的该第二端部不接触;其中每一该纺锤体的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具有相同的一第一线径宽度,且每一该纺锤体在该第一端部与该第二端部之间的该本体部具有一第二线径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冠谕
申请(专利权)人:隆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