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手紧钻夹头。它包括钻体、夹爪、轴向定位的旋转套、螺母、夹爪与螺母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的前部外表面设有不动的中心齿轮,所述钻夹头在旋转套与钻体之间还设有若干与中心齿轮配合的与螺母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旋转套的内侧设有与行星齿轮配合的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即能通过旋转套、行星齿轮和螺母的配合获得更高的夹紧力,使得即使受到冲击载荷作用下,夹爪夹持的钻头不易松动打滑脱落。(*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钻夹头,尤其涉及一种安装在机械加工设备及电动工 具例如钻床、电钻上的钻夹头。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手紧钻夹头中设有钻体、夹爪、螺母、可旋转的旋转套、后套, 旋转套轴向被定位,三只夹爪分别设置在均布于钻体上的三个斜孔内,螺母与夹 爪之间采用螺纹连接,通过操作旋转套带动螺母旋转从而带动夹爪在斜孔内进出 以夹紧或松脱钻具,这些钻夹头容易因夹紧力不够,在受冲击载荷作用下,夹爪夹持的钻头容易松动打滑甚至脱落,很难保持加工的连续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在冲击载荷作用下不易松动打 滑的手紧钻夹头。为此,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它包括钻体、夹爪、轴 向定位的旋转套、螺母、夹爪与螺母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的前部外表 面设有不动的中心齿轮,所述钻夹头在旋转套与钻体之间还设有若干与中心齿轮 配合的与螺母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旋转套的内侧设有与行星齿轮配合的齿。由 于采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本技术结构合理,既能通过旋转套、行星齿 轮和螺母的配合获得更高的夹紧力,使得即使受到冲击载荷作用下,夹爪夹持的 钻头不易松动打滑脱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的半剖示意图。图2为锁紧状态下图1的A-A剖视图。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图4为图1的爆炸图。图5为实施例1圈状元件的立体图。图6为实施例1后套的立体图。图7为实施例1螺母和行星齿轮的配合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1旋转套的立体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2的半剖示意图。图10为图9的爆炸图。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3的半剖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爆炸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参照附图。本技术包括钻体l、夹爪4、轴向定位的旋转套2、螺母3、 夹爪与螺母螺纹连接,所述钻体的前部外表面设有不动的中心齿轮11,所述钻 夹头在旋转套与钻体之间还设有若干与中心齿轮配合的与螺母连接的行星齿轮 7,所述旋转套的内侧设有与行星齿轮配合的齿22。所述中心齿轮11可以为直接成形在钻体表面的一圈齿,以此方式设置在钻 体上,所述中心齿轮11也可以是直接成形在与钻体固定连接的零件上,所述中 心齿轮11还可以是一个独立的零件而与和钻体固定连接的零件连接。所述齿22 可以直接成型在旋转套的内表面,也可成形在一个圈或套状零件的内表面,而该 圈或套状零件连接在旋转套的内侧。所述行星齿轮7的中心轴71安装在螺母上,并以此实现行星齿轮7与螺母 的连接,如图所示,所述螺母上设有行星齿轮及其中心轴的安装槽31,所述行 星齿轮及其中心轴安装于此,安装槽相对于齿轮的部位透空,这样,行星齿轮既能与外套内表面的齿22连接又能与中心齿轮连接,并且,安装结构非常简单, 装配方便。本技术中所述行星齿轮的数量为3个,沿钻夹头周向均匀设置。操作时,拧动旋转套,齿22带动行星齿轮在中心齿轮表面沿周向运动,从 而带动螺母运动,夹紧工具,并能输入更大的扭力,使钻夹头具有更大的夹紧力。本技术还设有处于旋转套后方的后套6,所述后套周向可转动,所述钻 夹头还设有由后套控制的在钻夹头工作时防止螺母相对钻体按松脱方向转动的 自锁机构。这样,本技术还能通过操作后套,在钻夹头工作时,控制实现自 锁功能,进一步保证在受到冲击载荷作用时,夹爪夹持的钻头不松动打滑脱落。所述旋转套的后端内设有参与自锁的凹槽21,所述自锁机构包括在钻体后 部所设的不能相对钻体转动的圈状元件5,所述圈状元件设有参与自锁的弹簧片 51,所述弹簧片设有与所述旋转套后端内凹槽配合的自锁部位53;所述后套周 向可转动,后套内的前端设有控制弹簧片和旋转套后端内凹槽自锁配合状态的控 制构型61和控制弹簧片和旋转套后端内凹槽非自锁配合状态的控制构型62。所述圈状元件5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实现其不能相对钻体转动如图5所示, 圈状元件5的内圈具有旋转止动边54,相应,钻体也有与旋转止动边54配合的 边。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弹簧片的自锁部位53为弹簧片上向外的凸起,与自锁 部位配合的凹槽21可以是如图所示的弧形槽。所述弹簧片的自锁部位也可以是 弹簧片末端的翘起,凹槽21可以是由齿形成的齿形槽。所述控制构型62和61 采用凹槽,如图所示,控制构型61所采用的凹槽与控制构型62所采用的凹槽相 比,其槽底与钻夹头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更大。在本实施例中,以夹紧工件的旋转方向为正方向,所述对应非锁紧配合状 态的控制构型处于对应锁紧配合状态的控制构型的反方向上。这样,在操作钻夹 头时,便于握持后套操作旋转套,使用更为方便。所述圈状元件设有向着后套翘起的具有转动限位作用的键52,后套设有与所述键配合的限位孔或槽63。键52与限位孔63的配合可以限制后套的转动, 使后套只能在自锁位和非自锁位间转动,利于对自锁操作和解除自锁操作的控 制。如果键52是向着钻夹头的径向方向翘起,它还能起到对后套的轴向限位作 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后套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安装在钻体的后端所述后套 具有后盖64,所述后盖被通过卡圈93轴向定位在钻体后端的台阶上。所述圈状 元件所设的键52可以向后套的后盖方向翘起,所述限位孔63或槽设于后盖上。附图标号91为轴承,附图标号92为垫圈,它们处于螺母与螺母后方的钻 体台阶间。附图标号94为与钻体连接的在前端限定旋转套的卡圈。旋转套的后 端轴向限定可以通过旋转套与螺母或后套的配合实现。附图标号95为螺母套。夹紧工具时,从钻夹头的前端看,旋转套是顺时针转动,并带动螺母旋转使 夹爪夹紧工具;后套限位孔一侧壁与键52紧贴,是逆时针转动趋势,这时,自 锁部位53处于凹槽72中并与凹槽21处于脱开状态,钻夹头处于非自锁状态。 当夹紧工具后,顺时针转动后套至后套限位孔另一侧壁与键52紧贴,自锁部位 53转入凹槽61中并落入凹槽21中,从而实现自锁锁紧。在自锁状态时,即使 钻夹头受到冲击载荷,因自锁部位53与凹槽21的配合,螺母不会相对钻体松动, 夹爪保持对工具的夹紧状态。当要取出工具时,先逆时针转动后套,使自锁部位 53与凹槽21脱开,就可转动旋转套松开夹爪。实施例2参照附图9和10。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套被分为了前部套体223和后部套体 224,前部套体223处于钻夹头的前部,所述齿22设于前部套体223的内侧,前 部套体可以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凹槽21设于后部套体224的后端。所述前部 套体223和后部套体224通过设于键225和槽226配合而相连接并一起转动。与实施例1采用钻体中部的安装槽安装定位螺母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 述钻体的中部成型有轴向定位所述螺母的环状凸肩12,螺母套在轴肩外,螺母内侧设有与凸肩配合并使得螺母能在凸肩上转动的安装槽32。这样,能节约制 造钻体的材料。螺母为两半式结构,螺母套95与螺母过盈配合连接,将螺母合 二为一。环状凸肩的下表面设有环形凹槽,在凹槽中设有滚珠96。本实施例的其它部分与实施例1相同,图9和图10中与实施例1的附图标 号相同的,代表相同的含义。实施例3参照附图11、 12。在本实施例中旋转套被分为了前部套体323、中部套体 324和后部套体325,前部套体323处于钻夹头的前部,所述齿22设于前部套体 323的内侧,前部套体可以用金属材料制成。所述凹槽21设于后部套体325的 后端。所述前部套体3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手紧钻夹头,包括钻体、夹爪、轴向定位的旋转套、螺母、夹爪与螺母螺纹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钻体的前部外表面设有不动的中心齿轮,所述钻夹头在旋转套与钻体之间还设有若干与中心齿轮配合的与螺母连接的行星齿轮,所述旋转套的内侧设有与行星齿轮配合的齿。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华,赵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三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3[中国|浙江]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