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振单元、减振装置及应用该减振装置的发动机试验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365370 阅读:134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28 01:0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减振单元,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导向套筒;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方,且两者相抵;所述导向套筒插装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内孔中;沿所述导向套筒的轴向,所述导向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内孔长度和;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具有夹持容置待减振构件的容纳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两个弹性件可在受压、回位过程中保持可靠的相对位置关系;在确保承载状态下减振单元工作稳定性的基础上,可适用于不同型号发动机的连接支架,大大提高了该减振单元的可适应性。在此基础上,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减振单元的减振装置及应用该减振装置的发动机试验系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台架试验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减振单元、减振装置及应用该减振装置的发动机试验系统
技术介绍
发动机出厂前大多需要进行台架试验,试验结果符合设计要求之后方能投入使用。目前,在发动机试验测试过程中,发动机的运行数据通过测功机测得,测功机与发动机之间用传动轴连接起来,基于其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很大的振动;显然,消除这种振动或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测功机测得的数据是真实的、准确的。现有技术中,为降低发动机台架试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通常采用减振措施,将发动机车用减振块安装于台架的四个支撑架上,四个减振单元分别安装于各种不同机型的进、排气侧的发动机支架安装点,并通过螺栓实现固定。然而,针对特定型号的发动机,该减振措施所采用的车用发动机减振块通常根据特定型号发动机的振动特性设计,只能有效降低该特定型号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但是,发动机不同其振动特性也不同,对减振装置的减振要求也不同,特定发动机的车用减振块并不适用于其他不同型号的发动机。因此,现有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减振措施适应性较差,无法有效保证所有机型发动机试验运行的稳定性。此外,该方案的四个安装点采用相同的减振块,当发动机飞轮壳端的振动大于其它安装点时,极易导致增压器螺钉断,进而损坏增压器。有鉴于此,亟待另辟蹊径针对发动机台架试验的减振技术进行优化设计,以适用于不同型号发动机试验检测。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减振单元,以用于不同型号发动机试验检测过程中的减振。在此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应用该减振单元的减振装置及应用该减振装置的发动机试验系统。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单元,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和导向套筒;其中,所述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方,且两者相抵;所述导向套筒插装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内孔中;沿所述导向套筒的轴向,所述导向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内孔长度和;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具有夹持容置待减振构件的容纳部。优选地,所述第二弹性件呈上小下大的台阶状,所述容纳部形成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下表面与所述第二弹性件的台阶面之间。优选地,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均采用弹性橡胶制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减振单元和支撑架,所述支撑架的承载板内置于所述减振单元的容纳部中;所述减振单元和所述承载板之间可拆卸固定连接。优选地,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减振单元的第二弹性件下方的支撑安装板,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支撑安装板螺纹配合。优选地,所述减振单元设置为多个。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试验系统,包括用于承载待测发动机的台架装置、测功机以及连接所述测功机与所述待测发动机曲轴的传动轴;所述台架装置上设置有两组支撑装置,每组的两个支撑装置相对于传动中心线对称设置,且所述支撑装置可在三个维度方向调整相对位置;还包括两组如前所述的减振装置,每组的两个减振装置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支撑装置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减振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测发动机的飞轮壳一侧机体之间,第二减振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测发动机的另一侧机体之间,且均通过支撑架与机体连接。优选地,每个所述减振装置均包括设置在所述减振单元的第二弹性件下方的支撑安装板,螺纹紧固件穿过所述导向套筒与所述支撑安装板螺纹配合,且均通过支撑安装板与相应的支撑装置连接。优选地,所述第一减振装置的减振能力大于所述第二减振装置的减振能力。优选地,所述第一减振装置的减振单元设置为两个,所述第二减振装置的减振单元设置为一个。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结构优化的减振单元,其中两个弹性件上下相抵设置,且两者的内孔中插装一导向套筒,以便于受压、回位过程中两个弹性件保持可靠的相对位置关系;且该导向套筒的轴向长度小于两个弹性件的内孔长度和,由此,使得受压状态下的弹性件内孔长度和足以容置导向套筒,确保承载状态下减振单元的工作稳定性。同时,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之间具有容纳部,用于夹持容置不同型号发动机的连接支架,大大提高了该减振单元的可适应性。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减振装置包括如前所述的减振单元和支撑架,该支撑架的承载板内置于减振单元的容纳部中,优选地,该减振单元的数量可以设置为多个,以调整其减振能力,可进一步提高其可适应性。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发动机试验系统,其支撑装置可在三个维度方向调整相对位置以适应不同外形尺寸的待测发动机,且该试验系统应用两组如前所述的减振装置,每组的两个减振装置分别与相应的所述支撑装置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减振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测发动机的飞轮壳一侧机体之间,第二减振装置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和所述待测发动机的另一侧机体之间;可有效保证所有机型发动机试验运行的稳定性。优选地,第一减振装置的减振能力大于第二减振装置的减振能力,如此设置,可有效降低发动机飞轮壳端的振动,可完全规避增压器损坏的问题发生。附图说明图I是具体实施方式所述发动机试验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图I的A向视图;图3是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向视图;图5是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二减振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6是图5的C向视图;图7图示出了一个减振单元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中台架装置I、第一支撑装置11、第二支撑装置12、测功机2、传动轴3、第一减振装置41、支撑架411、承载板4111、连接板4112、支撑安装板412、第二减振装置42、支撑架421、承载板4211、连接板4212、支撑安装板422、发动机10、减振单元20、第一弹性件21、第二弹性件22、导向套筒23、容纳部24、螺纹紧固件30。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是提供一种减振单元,以用于不同型号发动机试验检测过程中的减振,具有较好的可适应性。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具体说明本实施方式。请参见图I和图2,其中,图I是本实施方式所述发动机试验系统的俯视图;图2为图I的A向视图,该图未示出测功机。与现有技术相同,该发动机试验系统包括用于承载待测发动机10的台架装置I、测功机2以及连接测功机2与待测发动机10曲轴的传动轴3 ;工作过程中,通过测功机2测得发动机10的运行数据。结合图I和图2所示,台架装置I上设置有两组支撑装置,每组的两个支撑装置均相对于传动中心线L对称设置,且每个支撑装置还可以在三个维度方向调整相对位置,以适应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外形尺寸。其中一组的两个第一支撑装置11设置在待侧发动机的飞轮壳一侧,另一组的两个第二支撑装置12设置在待侧发动机10的另一侧,以均衡载荷形成可靠支撑。与两组支撑装置相对应的设置有两组减振装置,每组的两个减振装置分别与相应的支撑装置对应设置。其中,第一减振装置41固定设置在第一支撑装置11和待测发动机10的飞轮壳一侧机体之间,第二减振装置42固定设置在第二支撑装置12和待测发动机10的另一侧机体之间。具体请参见图3和图4,其中,图3是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减振装置4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的B向视图。图中所示,第一减振装置41包括减振单元20和支撑架411,支撑架411的承载板4111用于安装减振单元20,承载板4111旁侧的连接板4112用于实现支撑架411与发动机机体连接。为便于检修维护,减振单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弹性件;第二弹性件,设置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下方,且两者相抵;和导向套筒,插装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第二弹性件的内孔中;沿所述导向套筒的轴向,所述导向套筒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第二弹性件的内孔长度和;且,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具有夹持容置待减振构件的容纳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占翠玲吴欣容赵海存秦振振
申请(专利权)人: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