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包括主船体和通过连接桥与主船体连接的侧船体,连接桥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和侧船体摆动装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包括移动滑台、伺服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两根光杆,丝杆螺母固定在移动滑台内,丝杆穿过移动滑台与丝杆螺母旋合;两根光杆分别平行设置在丝杆一侧,移动滑台下端与侧船体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和铰接轴,主动齿轮与液压马达固连,被动齿轮与铰接轴端头固连,铰接轴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和侧船体上端,其中部与侧船体上端固定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可在航行中实时地改变侧船体的横向间距和两个侧船体左右摇摆的角度,有效地提高了三体船航行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高性能三体船,特指一种侧船体能够以其中纵剖面为中心面左右摇摆,同时能够横向自由移动的三体船,属于船舶工程
技术介绍
三体船作为一种高性能船舶,其主要特点是在中高速航行的适航性要优于单体船和双体船,且具有宽阔的甲板便于舱室和设备的安装。如图I所示,通过长期大量的三体船船模试验发现,三体船侧船体横向间距L (侧船体中纵剖面与主船体中纵剖面的距离)显著影响三体船的航行稳定性;,虽然侧船体的横向间距的变化(尤其是增大)将降低三体船的横摇,从而有利于三体船航行的稳定性,但并不能完全消除横摇。同时由于横向间距的增大对于与主船体连接部位其结构强度要求·较高,因而不宜过度增加。中国专利技术专利ZL200910032817. 6公开了一种复合三体船,强调了三体船主船体和侧船体的连接,同时在侧船体下侧设有水平翼。该复合三体船设有侧船体纵向移动装置以改善三体船航行时的稳定性,但是这种复合三体船消除横摇作用非常有限。申请号201010209131. 2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斜侧船体三体船,该三体船的辅助侧船体横剖面的平均中性面与垂直面成夹角5-30°。这种斜侧船体的结构能够加大整船的横摇(动态)阻尼,从而有利于改善三体船的横摇与纵摇运动性能,但是,由于斜侧船体的角度固定不变,使得三体船的航行缺乏灵活性,而且三体船航行的状态往往不是单一,会受到压载水、燃油舱等变化使得吃水、纵倾角等发生变化,此时固定不变的斜侧船体角度往往不再适应航行中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改变侧船体的横向间距,又能以侧船体自身的中纵剖面为中心面进行左右摇摆的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包括主船体和对称地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侧船体,所述侧船体通过设置在主船体甲板上的连接桥与主船体连接成一体;所述连接桥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和侧船体摆动装置,所述侧船体横移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连接桥内的移动滑台、伺服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两根光杆,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杆一端连接,丝杆另一端支撑在连接桥外端上,丝杆螺母固定在移动滑台内,丝杆穿过移动滑台与丝杆螺母旋合;两根光杆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平行设置在丝杆一侧,移动滑台下端与侧船体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和铰接轴,所述液压马达支撑在移动滑台内,主动齿轮与液压马达输出轴固连,被动齿轮与铰接轴端头固连,铰接轴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和侧船体上端,铰接轴两端支撑在移动滑台上,铰接轴中部与侧船体上端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前述的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其中所述伺服电机或液压马达均带有刹车装置。本专利技术可在航行中实时地改变侧船体的横向间距,因而有效地提高了三体船航行的稳定性;当侧船体的横向间距变化受到结构上的限制时,本专利技术的两个侧船体能够以自身的中纵剖面为中心面进行左右摇摆,也达到减横摇的目的,同时还能降低航行阻力。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是参照附图仅作为例子给出的。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俯视图; 图2是图I的旋转且放大的俯视 图3是图I的局部放大的右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I一图3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主船体I和对称地设置在主船体I两侧的侧船体2,所述侧船体2通过设置在主船体甲板3上的连接桥4与主船体I连接成一体,连接桥4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5和侧船体摆动装置6。侧船体横移装置5包括对称设置在连接桥内的移动滑台51、伺服电机52、丝杆53、丝杆螺母54和两根光杆55,本实施例的连接桥4为矩形箱体的焊接钢结构件,可选用船用高强度钢制造,其底部固定在主船体I上侧的主船体甲板3上。伺服电机5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56与丝杆53 —端连接,丝杆53另一端支撑在连接桥4外端上,丝杆螺母54固定在移动滑台51内,移动滑台51也为矩形箱体的焊接钢结构件。丝杆53穿过移动滑台51与丝杆螺母54旋合,两根光杆55分别穿过移动滑台51,平行设置在丝杆53 —侧,光杆55主要起到对移动滑台51的支撑和导向作用,移动滑台51下端与侧船体2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6包括液压马达61、主动齿轮62、被动齿轮63和铰接轴64,液压马达61支撑在移动滑51台内,主动齿轮62与液压马达61输出轴固连,被动齿轮63与铰接轴64端头固连,铰接轴64分别穿过移动滑台51和侧船体2上端,其两端支撑在移动滑台51上,铰接轴64中部与侧船体2上端的支撑座21固定连接。为了避免侧船体2横移位置或摆动角度调整到所需位置后不会发生变化,本专利技术的伺服电机52或液压马达61均带有刹车装置。本专利技术的工作过程如下 侧船体2需要横移时,启动伺服电机52,丝杆53旋转,通过丝杆螺母54带动移动滑台51在两根光杆55的导向下横向移动到预先设定的位置,从而改变侧船体2的横向间距,提高三体船航行的稳定性。侧船体2需要绕铰接轴64需要摆动时,启动液压马达61,主动齿轮62带动与其啮合的被动齿轮63转动,从而带动侧船体2绕铰接轴64中心摆动到预先设定的位置,从而改变侧船体2中纵剖面与主船体I中纵剖面之间的夹角,达到减横摇的目的,同时还降低了航行阻力。除上述实施例外, 本专利技术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专利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包括主船体和对称地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侧船体,所述侧船体通过设置在主船体甲板上的连接桥与主船体连接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和侧船体摆动装置,所述侧船体横移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连接桥内的移动滑台、伺服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两根光杆,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杆一端连接,丝杆另一端支撑在连接桥外端上,丝杆螺母固定在移动滑台内,丝杆穿过移动滑台与丝杆螺母旋合;两根光杆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平行设置在丝杆一侧,移动滑台下端与侧船体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和铰接轴,所述液压马达支撑在移动滑台内,主动齿轮与液压马达输出轴固连,被动齿轮与铰接轴端头固连,铰接轴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和侧船体上端,铰接轴两端支撑在移动滑台上,铰接轴中部与侧船体上端固定连接。2.如权利要求I所述的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其特征是,所述伺服电机或液压马达均带有刹车装置。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包括主船体和通过连接桥与主船体连接的侧船体,连接桥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和侧船体摆动装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包括移动滑台、伺服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两根光杆,丝杆螺母固定在移动滑台内,丝杆穿过移动滑台与丝杆螺母旋合;两根光杆分别平行设置在丝杆一侧,移动滑台下端与侧船体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和铰接轴,主动齿轮与液压马达固连,被动齿轮与铰接轴端头固连,铰接轴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和侧船体上端,其中部与侧船体上端固定连接。本专利技术可在航行中实时地改变侧船体的横向间距和两个侧船体左右摇摆的角度,有效地提高了三体船航行的稳定性。文档编号B63B1/10GK102941905SQ20121045579公开日2013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浮动侧船体的三体船,包括主船体和对称地设置在主船体两侧的侧船体,所述侧船体通过设置在主船体甲板上的连接桥与主船体连接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桥内分别设置侧船体横移装置和侧船体摆动装置,所述侧船体横移装置包括对称设置在连接桥内的移动滑台、伺服电机、丝杆、丝杆螺母和两根光杆,伺服电机输出轴通过联轴器与丝杆一端连接,丝杆另一端支撑在连接桥外端上,丝杆螺母固定在移动滑台内,丝杆穿过移动滑台与丝杆螺母旋合;两根光杆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平行设置在丝杆一侧,移动滑台下端与侧船体上端铰接;侧船体摆动装置包括液压马达、主动齿轮、被动齿轮和铰接轴,所述液压马达支撑在移动滑台内,主动齿轮与液压马达输出轴固连,被动齿轮与铰接轴端头固连,铰接轴分别穿过移动滑台和侧船体上端,铰接轴两端支撑在移动滑台上,铰接轴中部与侧船体上端固定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崔健,杨松林,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