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船体包含:一承载部,用以装载货物或人员;及一沉水部,位于该承载部下方,且该沉水部由两个对称的浮筒构成,该浮筒具有一轴线,沿该浮筒的轴线形成一纵长及垂直延伸的平面,该平面通过该浮筒最低点,且该平面同时平行于该两个浮筒间的一对称纵轴,该平面将该浮筒分为一内区及一外区,该内区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该外区的径向截面宽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船体,特别是关于一种可降低水流阻力且加速船行速度及载重量的船体。
技术介绍
传统用以装载货物或人员的船体设计,如图I及图2所示,该现有技术船体9包含一承载部91及一沉水部92,该承载部91用以装载货物或人员,该沉水部92形成于该承载部91下方,且该沉水部92由两个相对称的浮筒921所构成,该两个浮筒921的内部空间相互连通,且该两个浮筒921的径向截面各成一半圆状,以通过该浮筒921的半圆状截面径宽D,决定各该浮筒921的浮力大小,而相对提升该船体9的载重量。此外,该船体9还可以由 该沉水部92向上切削成一斜切状船尾93 (如图I所示),该船尾93与该沉水部92之间具有一水流空间R,且该船尾93处供结合一动力螺旋桨94及一方向舵95,通过利用该动力螺旋桨94推动该水流空间R内的水流,而驱动该船体9前行,且透过该方向舵95的左右摆动,以掌控该船体9行进的方向。根据上述现有技术船体9的设计可知,目前大多该领域技术人员为了增加该船体9的载重量,仅能选择改变该浮筒921的半圆状截面径宽D设计,以根据该浮筒921的径宽D等比例加大该浮筒921的样态,由此通过该浮筒921的内部空间提供该船体9较大的浮力,而相对提高该船体9的载重量。然而,根据该浮筒921的径宽D,等比例加大该浮筒921样态的同时,容易因该浮筒921与水流的接触面积增加,而造成该浮筒921的水流阻力相对提升,以致于该船体9的行进速度明显降低;甚至,习知的浮筒921设计容易于该浮筒921吃水深度因负重逐渐提升的同时,导致该船体9底部与水面直接接触,而造成另一波水流阻力的产生,严重影响该船体9于行进间的顺畅度。该些传统的船体9设计往往无法兼顾较大的载重量及较小的船行阻力,故始终无法于提升该船体9载重量的同时,维持有较佳的船行速度。此外,上述现有技术的船体9设计,另于该船体9后方切削出具有较大斜度的该船尾93,由此结合该动力螺旋桨94及该方向舵95。然而,该斜切状的船尾93所能提供的浮力,明显小于该沉水部92所提供的浮力,以致于启动该动力螺旋桨驱动该船体9前行时,导致该船体9前头扬起,使得该船体9呈现非水平的行进状态,而影响该船体9行进的稳定性;甚至,为了提供该方向舵95于该船尾93设置的空间,该动力螺旋桨94仅能设置于该水流空间R内,且较靠近该船体9处,以致于该动力螺旋桨94推动该水流时,无法发挥较佳驱动该船体9前行的效果,不仅耗能更无法达到应有的船行速度。所以,确实有必要发展一种足以同时降低水流阻力且增加载重量的船体,以于该船体前行时,能够解决如上所述的各种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改良上述缺点,以提供一种船体,其能够增加船体载重量且同时降低水流阻力,以提升船体前行速度。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能够降低船尾的切削斜度,以维持船体水平行进状态的稳定性。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船体,能够提升动力螺旋桨的水流推动效率,以稳定船行速度且降低耗能。为达到前述创作目的,本技术的船体包含一承载部,用以装载货物或人员;及一沉水部,位于该承载部下方,且该沉水部由两个对称的浮筒构成,该浮筒具有一轴线,沿该浮筒的轴线形成一纵长及垂直延伸的平面,该平面通过该浮筒最低点,且该平面同时平行于该两个浮筒间的一对称纵轴,该平面将该浮筒分为一内区及一外区,该内区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该外区的径向截面宽度。 其中,该浮筒由该承载部向下渐缩成一锥状,且沿该浮筒的轴向形成与该浮筒锥点垂直的该平面;另外,该两个对称浮筒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作为该船体底部的一水流空间。此外,本技术还可以沿该船体的一沉水线,将该浮筒分为一预留段及一沉水段,且沉水线指该沉水部没入水面所形成的一深度基线;更可以于该两个对称的浮筒间另增设一辅具,该辅具与该两个浮筒形成三点支撑,且该辅具为向下渐缩的一锥状体,该辅具的锥状截面最低点供该对称纵轴通过。而且,本技术的船体甚至可以由该沉水部向上切削出一船尾,该船尾处用以装设一动力螺旋桨,以通过该动力螺旋桨驱动该船体前行。附图说明图I为现有技术船体的侧面剖视图。图2为现有技术船体沿图I的2-2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船体的侧面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船体沿第3图4-4方向的剖面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船体的局部放大示意图。附图编号说明本技术I 承载部2 沉水部21 浮筒210 内部空间211预留段212 沉水段22 辅具3 船尾31 动力螺旋桨Al 内区A2 外区E 梯状区段 F 平面L 沉水线 P 锥点S 水流空间 T 切槽Wl 宽度W2 宽度X 轴线Y 对称纵轴现有技术9 船体91 承载部92 沉水部921浮筒93 船尾94 动力螺旋桨95 方向舵D 径宽R 水流空间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技术的技术,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的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3及图4所示,其为本技术一较佳实施例,该船体包含一承载部I及一沉水部2,该沉水部2形成于该承载部I的下方,以通过该沉水部2提供该船体较佳的浮力,使得本技术的船体能具有适当载重量,以供该承载部I装载货物或人员。其中,该承载部I的配备选择,为所属
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思及,且非本技术的技术特征所在,故在此不再详加赘述。如图4所示,该沉水部2由两个对称的浮筒21构成,且本实施例的该两个对称浮筒21之间具有一间隔距离,该间隔距离作为本技术船体底部的一水流空间S,以通过推动该水流空间S内的水流,驱动该船体前行。此外,该两个对称的浮筒21可以各具有一内部空间210,且该两个对称浮筒21的内部空间210相互连通,以由该相互连通的内部空间210供给船体较适当的载重浮力。另外,该浮筒21具有一轴线X(如图3所示),沿该浮筒21的轴线X形成一纵长及垂直延伸的平面F(如图4所示),该平面F通过该浮筒21最低点P,且该平面F同时平行于该两个浮筒21间的一对称纵轴Y,且该平面F将该浮筒21分为一内区Al及一外区A2,使得该内区Al的径向截面宽度Wl小于该外区A2的径向截面宽度W2 (详见于图5所示)。其中,该对称纵轴Y指垂直该船体,且最优地通过该船体中心,以将该船体分为两个对称部分的一基线;而且,该两个对称浮筒21最优地个别位于该船体的两个对称外侧,由此维持该船体的较佳承载稳定性。如图4及5图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浮筒21最优地由连接该承载部I的一端渐缩成一锥状(如图4所示的锥状径向截面),以沿该浮筒21的轴线X,形成通过该浮筒21锥点P的该平面F。由此,将该浮筒21分为靠近该水流空间S的内区Al,以及靠近外侧水流的外区A2。如此,当该内区Al的径向截面宽度Wl小于该外区A2的径向截面宽度W2时,可以使经过该水流空间S的水流与该浮筒21内区Al产生较小的接触面积,而降低水流阻力,并与流经该浮筒21外区A2的水流产生相对压力差,由此提升该水流空间S内的水流速度,而增加本技术的船行速度。另外,本技术还可以沿该船体的一沉水线L,以将该浮筒21分为一预留段211及一沉水段212,其中该沉水线L指该沉水部2没入水面所形成的一深度基线(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该浮筒的预留段211位于该承载部I与该沉水线L之间,且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船体,其特征在于,包含:一个承载部;及一个沉水部,位于该承载部下方,且该沉水部由两个对称的浮筒构成,该浮筒具有一条轴线,沿该浮筒的轴线形成一个纵长及垂直延伸的平面,该平面通过该浮筒最低点,且该平面同时平行于该两个浮筒间的一条对称纵轴,该平面将该浮筒分为一个内区及一个外区,该内区的径向截面宽度小于该外区的径向截面宽度。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怡正,
申请(专利权)人:沧海游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