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油箱、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及装有工作油箱的建筑车辆技术

技术编号:8327419 阅读:179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14 13:06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工作油箱,包括:具有主体、设置于主体内并收纳工作油的收纳室和形成于主体的第一贯通孔的壳体;配置在主体上而覆盖第一贯通孔,并具有形成为平面形状的抵接面的连接部件;配置于收纳室内的过滤器。过滤器与抵接面中向第一贯通孔中露出的部分连接。过滤器具有从收纳室内部俯视第一贯通孔时与第一贯通孔的内缘重叠的重叠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被安装于建筑车辆等上的工作油箱、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及装有工作油箱的建筑车辆
技术介绍
通常,液压铲车等建筑机械具有收纳依靠液压泵循环的工作油的工作油箱。工作油箱具有收纳室的壳体和安装于收纳室内的过滤器。收纳室收纳工作油。过滤器过滤混入工作油的磨损粉末等。目前已经有人提出了如下方法:将过滤器嵌合于构成壳体的板状部件的贯通孔中,然后将过滤器的外周焊接于板状部件(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1995-27102号公报然而,一般而言,在板状部件上形成贯通孔时的尺寸精确度较低,用专利文献1的方法有时就会在过滤器与板状部件之间产生缝隙。这样的缝隙以焊接来填埋并不容易。为此,以专利文献1的方法,用焊接来确保工作油箱的密封性十分困难。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情况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焊接能够容易地确保密封性的工作油箱、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以及装有工作油箱的建筑车辆。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包括:具有主体、设置于主体内并收纳工作油的收纳室和形成于主体的第一贯通孔的壳体;设置在主体上而覆盖第一贯通孔,并具有形成平面状的抵接面的连接部件;安装于收纳室内的过滤器;过滤器与抵接面中向第一贯通孔内露出的部分连接;过滤器具有从收纳室内部俯视第一贯通孔时与第一贯通孔的内缘重叠的重叠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第一贯通孔可以用连接部件覆r>盖,与将过滤器嵌合于第一贯通孔并加以焊接的情况相比,能更为切实地堵塞第一贯通孔。因此,通过将连接部件焊接于主体,可以容易地确保工作油箱的密封性。另外,由于连接部件是在壳体的平面状的抵接面与壳体抵接,将连接于连接部件上的过滤器从第一贯通孔插入壳体内之后,可以使连接部件在壳体的外表面上自由移动。为此,即使过滤器有重叠部时,也能容易地确定过滤器的位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相关,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壳体具有形成于主体的侧表面的工作油流入口;过滤器具有:连接于连接部件的抵接面的筒状元件室,连通元件室和工作油流入口的连通路;连通路构成重叠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相关,包括被连接于连接部件上的凸缘,连接部件具有连接第一贯通孔的第二贯通孔,其凸缘具有连接第二贯通孔的第三贯通孔。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可以通过第二和第三贯通孔从外部接近过滤器,因此能提高过滤器的维护性。而且,凸缘上有可自由装卸的盖部。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相关,壳体具有形成于所述主体并被连接部件覆盖的第四贯通孔;连接部件具有连接第四贯通孔的第五贯通孔;凸缘具有连接第五贯通孔的第六贯通孔。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或第四方面相关,当俯视所述上表面时,第二贯通孔设置于第三贯通孔的内侧。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连接部件从第三贯通孔的内侧露出。为此,在第三贯通孔的内侧,凸缘可焊接于连接部件,能使工作油箱的密封性得以提高。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相关,第一贯通孔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侧表面;壳体具有形成于主体的工作油流出口;过滤器具有:在连接部件的抵接面上连接于连接部件的吸引室壳体,配置于吸引室壳体上的滤芯;吸引室壳体构成所述重叠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即使在焊接用于过滤流出的工作油的过滤器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确保工作油箱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相关,连接部件的下边沿着侧表面的下边延伸。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七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因为可以将连接部件贴近外表面的下边,所以能将吸引管尽可能地配置于下方。其结果,可以从收纳室的底面附近吸引工作油。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或第七方面相关,壳体具有形成于主体下表面的固定孔;吸引室壳体具有插入固定孔并焊接于下表面的凸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八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吸引室壳体固定于收纳室内,因此能减少过滤器与连接部件的连接部分受力。另外,凸部是从外表面一侧被焊接于主体的,因此收容室内能保持洁净状态。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或第八方面相关,具有从连接部件延伸出并具有横向开口的第一开口部的吸引管;吸引管具有向上开口、设置于第一开口部的上端下方的第二开口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九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与第二开口部设置于第一开口部的上端K的上方的情况相比,可以吸引收纳室底面附近的工作油。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包括:用具有第一贯通孔的板状部件,形成具有收纳室的壳体的工序;将过滤器连接于连接部件的工序,该连接部件具有比第一贯通孔的外周大的外周;将过滤器从第一贯通孔插入收纳室内的工序;确定过滤器的位置的工序;将连接部件的外周连接于壳体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可以用连接部件将第一贯通孔覆盖,因此,与将过滤器嵌合于第一贯通孔并焊接的情况相比,可以更为切实地堵塞第一贯通孔。因此,通过将连接部件焊接于主体,可以容易地确保工作油箱的密封性。本专利技术第十一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与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相关,在确定过滤器的位置的工序中,从收纳室内部俯视第一贯通孔时,过滤器具有的重叠部与第一贯通孔的内缘重叠。本专利技术第十二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与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或第十一方面相关,包括:准备具有嵌合孔的第二板状部件的工序;在过滤器穿过第一贯通孔之后,将与供给工作油的工作油管相连结的连结部嵌合于嵌合孔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二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过滤器与连接部件被组件化而形成,可以通过连接部件微调过滤器的位置。因此,可以容易地将连结部嵌合于嵌合孔中。本专利技术第十三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与本专利技术第十方面至第十二方面的任一方面相关,具有在连接部件上形成第二贯通孔的工序。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十三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可以提供能通过第二及第三贯通孔,从外部接近过滤器的工作油箱,因此,能提高过滤器的可维护性。本专利技术第十四方面所述的建筑车辆,包括:工作装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至第九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工作油箱;从工作油箱中吸引工作油,使工作油在工作装置中循环的液压泵。根据本专利技术,可以提供通过焊接能容易地确保其密封性的工作油箱、工作油箱的制造方法、以及具有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5.31 JP 2010-1247711.一种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
具有主体、设置于所述主体内并收纳工作油的收纳室和形成于所述主体
的第一贯通孔的壳体;
设置在所述主体上而覆盖第一贯通孔,并具有形成为平面状的抵接面的
连接部件;
安装于所述收纳室内的过滤器;
所述过滤器与所述抵接面中向所述第一贯通孔内露出的部分连接;
所述过滤器具有从所述收纳室内部俯视第一贯通孔时与所述第一贯通
孔的内缘重叠的重叠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
于所述主体的上表面;
所述壳体具有形成于所述主体的侧表面的工作油流入口;
所述过滤器具有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抵接面的筒状元件室、连通
所述元件室和所述工作油流入口的连通路;
所述连通路构成所述重叠部。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包括连接于所述
连接部件上的凸缘;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一贯通孔连接的第二贯通孔;
所述凸缘具有与所述第二贯通孔连接的第三贯通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形成于
所述主体并被所述连接部件覆盖的第四贯通孔;
所述连接部件具有与所述第四贯通孔连接的第五贯通孔;
所述凸缘具有与所述第五贯通孔连接的第六贯通孔。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当俯视所述上表
面时,所述第二贯通孔配置于所述第三贯通孔的内侧。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工作油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贯通孔形成
于所述主体的侧表面;
所述过滤器具有连接于所述连接部件的所述抵接面的吸引室壳体、配置
于所述吸引室壳体上的滤芯;
所述吸引室壳体构成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伯宜纪伊藤达志
申请(专利权)人:株式会社小松制作所
类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