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生物传感领域,特别是涉及新型氨基酸离子液体改性的介孔碳复合材料固载酪氨酸酶的电化学传感器检测水体环境中酚类化合物的方法。
技术介绍
酚类化合物是环境中广泛存在的一类有机污染物,主要来自炼焦、医药、化工等工业排放及农药降解。饮用水源中的酚类化合物在加氯消毒的水处理工艺中可生成毒性更大、具有“三致”效应的氯酚等,从而威胁饮用水安全。随着人们对水体环境安全及身体健康的日益关注,迫切需要快速判断地表水及饮用水源的安全状况。酚类化合物作为水体环境中的一类重要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有潜在的危害。为了预防酚类污染物的危害,发展用于环境(特别是饮用水、地表水和废水)中酚类污染物快速、灵敏、可靠、可重复使用的检测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对环境中酚类污染物的筛查检测通常利用色谱和光谱等方法完成。然而这些仪器通常集中在某些远离现场的实验室,不仅仪器价格昂贵,而且通常需要专业的操作人员和复杂的样品预处理以及萃取步骤,很难满足水环境中酚类快速现场检测的要求。本专利技术所使用的酶电化学传感器结合了酶和电化学的优点,总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1)、选择性好,酶分子对底物 ...
【技术保护点】
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水体环境中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其基于三电极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取1?5g直径为5?50nm的纳米硅球(SiO2),随后向SiO2中加入3mL0.024g?mL?1的Ni(NO3)2·6H2O的乙醇水溶液(V乙醇∶V水=1∶1);浸渍过Ni(NO3)2·6H2O的SiO2在烘箱中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SiO2在压片机上压成薄片;向10mL苯乙烯单体中加入150μL浓硫酸(质量浓度98%)酸化处理10?30分钟;将10mL酸化后的苯乙烯滴加到1?5g浸渍过Ni(NO3)2·6H2O的SiO2薄片上,120?200℃下反应,然后将 ...
【技术特征摘要】
1.酶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水体环境中酚类化合物的方法,其基于三电极系统,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有序介孔碳材料的制备取l-5g直径为5-50nm的纳米硅球(SiO2),随后向SiO2中加入3mL0. 024g mL—1的 Ni (NO3)2 · 6H20的乙醇水溶液(V [醇:V水=I : I);浸溃过Ni (NO3)2 · 6H20的SiO2在烘箱中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SiO2在压片机上压成薄片;向IOmL苯乙烯单体中加入150 μ L浓硫酸(质量浓度98% )酸化处理10-30分钟;将 IOmL酸化后的苯乙烯滴加至Ij l_5g浸溃过Ni (NO3)2 · 6H20的SiO2薄片上,120-200°C下反应,然后将苯乙烯和SiO2的复合物移入管式炉中,在高纯惰性气体(氮气或氩气等气体)保护下升温至750-950°C热解2-5h ;将热解产物加入质量浓度为15-30% HF溶液中搅拌去除 SiO2模板,过滤得到孔径为5-50nm的介孔碳;b).有序介孔碳的表面改性和功能化将O. 2-0. 8mg介孔碳材料加入到ImL O. 56mg mL—1亲水性离子液体中超声振荡;利用含咪唑阳离子的亲水离子液体与介孔碳之间固有的强相互作用,使离子液体在介孔碳表面形成近单层或多层修饰,可以获得亲水性离子液体功能化的介孔碳复合材料;c).酶生物传感器的构建在亲水性离子液体功能化的介孔碳复合材料溶液中加入等体积的2. 5-20mg ml/1的酶溶液,4°C低温振荡O. 5-3小时,通过介孔材料的虹吸作用将酶分子诱陷到介孔碳的介孔中形成超分子自组装体,然后取3-10 μ L的超分子自组装体溶液滴加到电极表面,得到酶修饰电极;d).将c)中所述的酶修饰电极作为工作电极放入空白检测溶液(SOmmoir1磷酸缓冲液)中,进行电化学扫描并记录响应信号Ia,将酚类化合物作为目标分析物加入到空白检测溶液中,进行电化学扫描并记录响应信号Ib ;随着加入酚类目标物浓度的升高,酶生物传感器产生的电流信号逐渐增强,并且在O.5-10 μ mo I I/1范围内线性相关;以酚类目标分析物浓度(c)为横坐标,其对应产生的电流信号强度(Ib-Ia)为纵坐标,绘制出酚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立冬,卢宪波,苏凡,陈吉平,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