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技术

技术编号:8301430 阅读:17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7 05: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采用含氮气体沉积碳化硅薄膜,所述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并采用碳氢化合物对所述碳化硅薄膜进行原位等离子体处理,减少了碳化硅薄膜中的氮的含量,避免后续光刻工艺中光阻失效而导致曝光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应力目标值和均匀性的风险;同时,利用UV光照射碳化硅薄膜,经过UV光照射的碳化硅薄膜从压应力薄膜转变成拉应力薄膜,解决了氮化硅薄膜双应力薄膜不能满足一些先进器件RC?delay的要求的问题,并且避免传统双应力薄膜工艺存在的交叠区域问题,从而防止因为交叠区域而造成良率的损失,工艺简单易实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集成电路制造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以及半导体器件
技术介绍
随着CMOS半导体器件工艺的发展以及按比例尺寸缩小,应力工程在半导体工艺和器件性能方面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CM0S器件中引入应力,主要是为了提高器件载流子迁移率,在CMOS器件沟道方向(longitudinal)上张应力对NMOS电子迁移率有益,而压应力对PMOS空穴迁移率有益,在沟道宽度方向(transverse)上的张应力对NMOS和PMOS器件的载流子迁移率均有益,而在垂直沟道平面方向(out-of-plane)的压应力对NMOS器件电子迁移率有益,张应力则对PMOS器件空穴迁移率有益。应力记忆效应(SMT,Stress memorization technique)是一种 CMOS 工艺中引入应力的方法,通常其工艺流程为在器件源/漏注入之后,沉积一层氮化硅薄膜保护层(cap layer),紧接着进行源/漏退火,在源/漏退火过程中,会产生氮化硅薄膜保护层、多晶硅栅以及侧墙之间的热应力和内应力效应,这些应力会被记忆在多晶硅栅之中,在多晶娃中沿垂直沟道平面方向(out-of-plane)会产生张应力,而沟道方向(longitudinal)会产生压应力;在接下来的工艺中,氮化硅薄膜保护层被刻蚀掉,但记忆在多晶硅栅中的应力,仍然会传导到CMOS半导体器件的沟道之中,传导到沟道中的应力为垂直沟道平面方向(out-of-plane)的压应力以及沟道方向(longitudinal)上的张应力,由上述应力对CMOS器件载流子迁移率的影响可以得出,这样的应力效果对提高NMOS器件电子迁移率有益,可提高NMOS器件性能。应变娃技术(Stain silicon)集成工艺在45纳米节点开始已经得到大范围的应用。特别对于金属前介质沉积工艺段内(PMD loop),双应力薄膜(Dual StressLiner)成为必选项,用来提高器件速度。目前业界选择氮化硅薄膜作为双应力薄膜,但是氮化硅薄膜介电常数较高(一般为7.0左右),越来越不能满足一些先进器件对电阻电容延迟(RC delay)的要求,即,满足不了器件速度的要求;而且就目前工艺集成来说,不同应力薄膜的交叠区域处理是一个难点,很容易因为交叠区域而造成良率的损失。因此,急需找到一种不会降低器件速度的低介电常数薄膜作为双应力薄膜,并且和现有工艺兼容,并且不产生工艺缺陷的工艺方法。目前对于交叠的问题,主要通过干法刻蚀工艺的调整或者在版图设计时候加以考虑,以尽量减少对良率的影响,但是增加了工艺控制的难度。并且上述方法都不能彻底有效地解决问题。此外,由于碳化硅沉积过程中通常都使用了 NH3等含氮的反应气体,因此碳化硅薄膜中不可避免的存在氮元素(游离氮),游离氮溢出与光阻层发生反应,使所述光阻层氮中毒,进而影响后续工艺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减少了碳化硅薄膜中的氮的含量,避免后续光刻工艺中光阻失效而导致曝光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应力目标值和均匀性的风险,并可避免传统双应力薄膜(Dual Stress Liner)工艺存在的交叠区域问题,从而解决因为交叠区域而造成良率损失的问题,工艺简单易实施。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衬底;采用含氮气体沉积碳化硅薄膜,所述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并采用碳氢化合物对所述碳化硅薄膜进行原位等离子体处理;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覆盖光阻层;利用UV光照射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使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转变为拉应力薄膜;去除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的光阻层。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碳化硅薄膜的厚度在10(Tl000埃之间。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利用UV光照射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前,所述碳化硅薄膜的压应力在30(T400MPa之间。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利用UV光照射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后,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的拉应力在60(T800MPa之间。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去除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的光阻层之后,还包括在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覆盖光阻层;利用惰性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去除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的光阻层。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利用惰性气体等离子体处理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后,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的压应力在2. (Γ3. 7GPa之间。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碳化硅薄膜的介电常数为4飞。可选的,在所述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中,所述第一区域用以形成PMOS晶体管,所述第二区域用以形成NMOS晶体管。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利用上述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获得,包括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衬底;以及形成于所述衬底上的碳化硅薄膜,所述第一区域上的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所述第二区域上的碳化硅薄膜为拉应力薄膜。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含氮气体沉积碳化硅薄膜,所述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并采用碳氢化合物对所述碳化硅薄膜进行原位等离子体处理,减少了碳化硅薄膜中的氮的含量,避免后续光刻工艺中光阻失效而导致曝光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应力目标值和均匀性的风险;同时,利用UV光照射碳化硅薄膜,经过UV光照射的碳化硅薄膜从压应力薄膜转变成拉应力薄膜,解决了氮化硅薄膜双应力薄膜不能满足一些先进器件RC delay的要求的问题,并且避免传统双应力薄膜工艺存在的交叠区域问题,从而防止因为交叠区域而造成良率的损失,工艺简单易实施。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图2至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过程中的器件剖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尽管下面将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应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专利技术而仍然实现本专利技术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的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教导,而并不作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为了清楚,不描述实际实施例的全部特征。在下列描述中,不详细描述公知的功能和结构,因为它们会使本专利技术由于不必要的细节而混乱。应当认为在任何实际实施例的开发中,必须做出大量实施细节以实现开发者的特定目标,例如按照有关系统或有关商业的限制,由一个实施例改变为另一个实施例。另外,应当认为这种开发工作可能是复杂和耗费时间的,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仅仅是常规工作。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本专利技术。根据下列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率,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核心思想在于,采用含氮气体沉积碳化硅薄膜,所述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并采用碳氢化合物对所述碳化硅薄膜进行原位等离子体处理,减少了碳化硅薄膜中的氮的含量,避免后续光刻工艺中光阻失效而导致曝光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最终应力目标值和均匀性的风险;同时,利用UV光照射碳化硅薄膜,经过UV光照射的碳化硅薄膜从压应力薄膜转变成拉应力薄膜,解决了氮化硅薄膜双应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应力薄膜的制造方法,包括:提供一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衬底;采用含氮气体沉积碳化硅薄膜,所述碳化硅薄膜为压应力薄膜,并采用碳氢化合物对所述碳化硅薄膜进行原位等离子体处理;在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覆盖光阻层;利用UV光照射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使所述第二区域的碳化硅薄膜转变为拉应力薄膜;去除所述第一区域的碳化硅薄膜上的光阻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广陈玉文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华力微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