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江南大学专利>正文

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在中国白酒生产中的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8297504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在中国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针对于酵母、细菌、霉菌的分离鉴别培养基,并通过酵母、细菌、霉菌在鉴别培养基上的特殊菌落形态来对微生物进行定性分析,通过对特定菌落形态微生物的计数来对不同类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本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方法可分析混合微生物发酵系统中酵母、细菌、霉菌这三类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演变规律。本发明专利技术可用于各种食品酿造微生物的混合发酵系统中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分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微生物在特殊鉴别培养基上的特殊菌落形态来对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在各种酿造食品中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规律的应用,属于生物工程

技术介绍
白酒行业是我国优势民族传统的制造业,是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11年白酒制造业产量达1025. 55万千升,工业产值3831. 27亿元,比2010年同比增长41. 40%。因此白酒行业的发展对于我国食品行业甚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白酒制造业由于酿造机理缺乏,在酿造工业技术水平上却与国际蒸馏酒和酿造酒工业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只有科学地认识白酒酿造的生物学过程,才能对其进行现代化改造,提高我国白酒生产技术水平。白酒酿造微生物是白酒酿造的关键因素。因此,认识白酒酿造微生物的发酵过程是认识白酒酿造机制的重要基础。但是中国白酒属于复杂的多微生物自然酿造过程,是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酵母、细菌和霉菌等。因此,认识酿造微生物菌群结构是解析白酒酿造机制的关键。目前,对于微生物菌群结构的研究,已经从以前的传统分离技术转向未培养技术分析,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我国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发展比较缓慢,上述两种分离技术仍存在着自身的缺陷对于传统分离培养技术,只能对微生物总量进行分析,无法明确各类微生物的数量及其变化;对于未培养手段,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较难区分活菌和死菌,无法同时对微生物种属进行定性与定量,而且该技术仪器要求高,且费时、费力、费资。由于上述固有的缺陷,对酿造微生物菌群结构的认识仍然较为片面,无法系统、全面的认识整个微生物菌群的发酵特征。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针对中国白酒群体微生物发酵特征的微生物菌群快速同时定性与定量方法,该技术基于微生物菌落形态特征与种属的对应关系,能够经济、快速的对白酒酿造过程中各种细菌、酵母及霉菌的发酵特征进行同时定性与定量分析。基于该技术,可对白酒酿造过程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进行系统的解析,为进一步对酱香型白酒功能微生物的开发与应用,以及提升白酒的品质奠定了基础。
技术实现思路
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建立了复杂的微生物群体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群体演变规律解析的快速定性与定量分析技术。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提供了白酒酿造过程中复杂微生物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规律分析的方法。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快速定性与定量方法及其在中国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其对混合微生物发酵系统中酵母、细菌、霉菌的菌群结构及其演变规律进行定性与定量的分析。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方法 所述分析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为多微生物发酵系统的菌落结构,将样品与无菌水混合后,样品为大曲、小曲、酒醅、环境或其它发酵原料。稀释涂布鉴别培养基培养 Ca)酵母鉴别培养基(g/L):葡萄糖20 80 ;酵母膏5 10 ;蛋白胨5 10 ;氯化钾0. I O. 5 ;氯化锰0. 001 O. 01 ;氯化钙0. I O. 5 ;硫酸镁0. I O. 5 ;硫酸铁O. 001 O. 01 ;硫酸铜0· 02 O. 05 ;百里酚蓝0.01 I ;溴甲酚绿0.01 I ;琼脂15 20 ;4 30°C培养2 6天; (b)细菌鉴别培养基(g/L):牛肉膏5 10;酵母膏10 20 ;蛋白胨10 30 ;氯化钠5 10 ;硫酸铁0. 001 O. 01 ;氯化锰0. 001 O. 01 ;琼脂15 20 ;溴甲酚紫O. 01 O. 5 ;25 37°C培养I 3天; (c)霉菌鉴别培养基(g/L):牛肉膏5 10;蛋白胨5 10 ;葡萄糖10 50 ;硫酸镁O.5 I. O ;硫酸锰0. 001 O. 01 ;孟加拉红0. 01 O. 5 ;溴酚红0. 01 O. 5 ;氯霉素O.01 O. 5 ;琼脂15 20 ;25 35°C培养2 5天。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方法,包括如下鉴别步骤 (I)建立酵母、细菌、霉菌三类微生物的种属与其在鉴别培养基上的特殊菌落形态之间的对应关系。微生物种属鉴别方法如下对鉴别培养基上具有不同菌落形态的微生物,采用分子方法对酵母、细菌、霉菌三类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其中,对酵母26srDNA序列,细菌16srDNA序列,霉菌18srDNA序列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比对,建立鉴定微生物的种属的对应关系。(2)通过微生物在鉴别培养基上的形态来鉴别微生物的种属; 细菌类.,Bacillus Iicheniformis 如图 I 中 BI 形态,Bacillus amyloli quefaci ens 如图 I 中 B2 形态, Bacillus subtil is 如图 I 中 B3 形态, Staphylococcus saprophyti cus 如图 I 中 B4 形态, Bacillus cereus 如图 I 中 B5 形态, PaenibadIlus Iactis 如图 I 中 B6 形态, PaenibadIlus cineris 如图 I 中 B7 形态, BreVibadIlus borstelensis 如图 I 中 B8 形态; Bacillus tequilensis 如图 I 中 B9 形态, Staphylococcus Ientus 如图 I 中 BlO 形态, Bacillus marisflavi 如图 I 中 Bll 形态, Bacillus oIeronius 如图 I 中 Β12 形态; 酵母类 ',SBcchaTomyces cerevisiae 如图 2 中 Yl 形态, Pichia membranifaciens 如图 2 中 Y2 形态, Zygosaccharomyces bailii 如图 2 中 Y3 形态, Rhodotorula muciIaginosa 如图 2 中 Y4 形态,Schizosaccharomyces pombe 如图 2 中 Y5 形态,Issatchenkia oriental is 如图 2 中 Y6 形态; Geotrichum candidum 如图 2 中 Y7 形态, Pichia anomala 如图 2 中 Y8 形态, Pichia manshurica 如图 2 中 Y9 形态; 霉菌类..Rhizopus microsporus 如图 3 中 Fl 形态, Aspergillus fumigatus 如图 3 中 F2 形态, paecilomyces varioti 如图 3 中 F3 形态, Aspergillus fIavus 如图 3 中 F4 形态; Aspergillus oryzae 如图 3 中 F5 形态, Aspergillus niger 如图 3 中 F6 形态; (3)并通过对特定菌落形态微生物的计数来对不同类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方法中微生物菌群结构为多微生物发酵系统的菌落结构,多微生物发酵系统优选为酿造食品的发酵系统。酿造食品选自白酒、黄酒、酱油、醋,或除白酒、黄酒、酱油、醋以外的其它发酵生产的调味料。分析微生物菌群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析微生物菌群结构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的微生物菌群结构为多微生物发酵系统的菌落结构,将样品与无菌水混合后,稀释涂布鉴别培养基培养:(a)酵母鉴别培养基中含以g/L计:葡萄糖:20~80;酵母膏:5~10;蛋白胨:5~10;氯化钾:0.1~0.5;氯化锰:0.001~0.01;氯化钙:0.1~0.5;硫酸镁:0.1~0.5;硫酸铁:0.001~0.01;硫酸铜:0.02~0.05;百里酚蓝:0.01~1;溴甲酚绿:0.01~1;琼脂:15~20;4~30℃培养2~6天;(b)细菌鉴别培养基中含以g/L计:牛肉膏:5~10;酵母膏:10~20;蛋白胨:10~30;氯化钠:5~10;硫酸铁:0.001~0.01;氯化锰:0.001~0.01;琼脂:15~20;溴甲酚紫:0.01~0.5;25~37℃培养1~3天;(c)霉菌鉴别培养基中含以g/L计:牛肉膏:5~10;蛋白胨:5~10;葡萄糖10~50;硫酸镁:0.5~1.0;硫酸锰:0.001~0.01;孟加拉红:0.01~0.5;溴酚红:0.01~0.5;氯霉素:0.01~0.5;琼脂:15~20;25~35℃培养2~5天;包括如下鉴别步骤:(1)采用分子方法对酵母、细菌、霉菌三类微生物进行种属鉴定,其中,对酵母26srDNA序列,细菌16srDNA序列,霉菌18srDNA序列进行测序并与数据库比对,建立鉴定微生物的种属的对应关系;(2)通过微生物在鉴别培养基上的形态来鉴别微生物的种属;细菌类:Bacillus?licheniformis如图1中B1形态,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如图1中B2形态,Bacillus?subtilis如图1中B3形态,Staphylococcus?saprophyticus如图1中B4形态,Bacillus?cereus如图1中B5形态,Paenibacillus?lactis如图1中B6形态,Paenibacillus?cineris如图1中B7形态,Brevibacillus?borstelensis如图1中B8形态;Bacillus?tequilensis如图1中B9形态,Staphylococcus?lentus如图1中B10形态,Bacillus?marisflavi如图1中B11形态,Bacillus?oleronius如图1中B12形态;酵母类:Saccharomyces?cerevisiae如图2中Y1形态,Pichia?membranifaciens如图2中Y2形态,Zygosaccharomyces?bailii如图2中Y3形态,Rhodotorula?mucilaginosa如图2中Y4形态,Schizosaccharomyces?pombe如图2中Y5形态,Issatchenkia?orientalis如图2中Y6形态;Geotrichum?candidum如图2中Y7形态,Pichia?anomala如图2中Y8形态,Pichia?manshurica如图2中Y9形态;霉菌类:Rhizopus?microsporus如图3中F1形态,Aspergillus?fumigatus如图3中F2形态,paecilomyces?varioti如图3中F3形态,Aspergillus?flavus如图3中F4形态;Aspergillus?oryzae如图3中F5形态,Aspergillus?niger如图3中F6形态;(3)并通过对特定菌落形态微生物的计数来对不同类微生物进行定量分析。...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岩吴群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