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15672747 阅读:258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6-22 20: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配套装置,尤其是一种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该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放置在水下时,须状条结构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在水中往复的晃动,而且底部的通道中可以填充重物,使其固定在河道中的任意位置,不仅可以扩大放置的区域,而且可以有效地限定每个基材的所在位置,避免因水流冲击而松动或者飘走,从而提高微生物治理污水的效率。

Biological substrate for riparian sewage treatment

The utility model relates to a sewage treatment matching device, in particular to a biological substrate for riparian sewage treatment. The substrate includes a vertical substrate body, a first side edge of the base body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inwardly extending from the first side edge to the inner slot, a plurality of slotted substrate first side body is separated into a plurality of fibrous structure, second side edges of substrate body to curl, and on the second side edge up roll up and the substrate body form a fixed joint, forming a closed channel in the joint below. The utility model of the river sewage treatment biological substrate placed under water, a fibrous structure can be used as biomass carrier in the water reciprocating shaking, and the bottom of the channel can be filled in a heavy load, the arbitrary fixed position in the river, can not only expand the area of place,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limit each substrate the location, to avoid the impact of water flow and loose or float away, so as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icrobial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本技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配套装置,尤其是一种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技术介绍
随着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的不断排放,越来越多的池塘、河流中的水质都收到了较为严重的污染,其主要的原因是污水中具有大量的有机物,此类有机物在河道中淤积,变色发臭、消耗水中养分,使鱼类失去良好的生存环境,水质污染陷入恶性循环。现有的治理水污染中的有机物的方法是向水中投放微生物,通过微生物分解水中的有机物,从而解决水质变色发臭的问题,但是直接向河水中投放微生物,微生物会迅速的随着河水的流动而分散到下游,投放地的水质得不到相应的处理,所以现有的投放方式是将在河岸边的水下位置贴着河岸放置无纺布材料作为微生物培养的基材,由于基材表面具有一定的吸附能力,所以一定程度上能够延缓微生物流走,但是由于基材层的形状限制,其必须贴着河岸设置,然后通过石头或者其他固定装置进行固定,一则安装比较麻烦,二来其有效区域较为受限。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使用简单,使用时收到的限制小、大幅提高微生物处理污水效果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本技术的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优选地,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由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贴合形成的复合基材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矩形,所述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为矩形基材本体的两条长边。优选地,所述的开缝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距离为矩形基材本体宽度的一半。优选地,所述的通道中设有配重物,通道的两端在装填配重物后呈封闭结构。优选地,所述的多条开缝垂直第一侧边缘向基材本体内延伸。优选地,所述的多条开缝之间的距离均匀设置。优选地,所述的每个须状条结构的宽度为3-8厘米。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分别为密度不同的无纺布层。优选地,所述的无纺布层的厚度为1-5毫米。由于采用了上述结构,本技术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放置在水下时,须状条结构作为微生物的载体可在水中往复的晃动,而且底部的通道中可以填充重物,使其固定在河道中的任意位置,不仅可以扩大放置的区域,而且可以有效地限定每个基材的所在位置,避免因水流冲击而松动或者飘走,从而提高微生物治理污水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本技术的实施例中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1,所述的基材本体1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2向内部延伸的开缝3,多条开缝3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4,基材本体1的第二侧边缘5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5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1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6,在接缝6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7。使用时,将微生物涂覆在基材本体1以及须状条结构2上,并在通道7内设置石块等重物,然后投放到污水中,投放在河道中时,可以垂直于河水流动方向并列的设置多个生物基材,从而使得喝水流过时完全经过生物基材。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基材本体1为由第一基材层11和第二基材层12贴合形成的复合基材结构。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基材本体1为矩形,所述的第一侧边缘2和第二侧边缘5分别为矩形基材本体的两条长边。须状条结构是本实施例设计的关键,可以随河水的流动而摆动,既能扩大生物基材的基础面积,又能释放掉河水的冲刷力,提高微生物附着的稳定性,所以需要保证须状条结构具有足够的长度,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开缝3由第一侧边缘2向内部延伸的距离为矩形基材本体1宽度的一半。本实施例中,所述的通道中设有配重物,通道的两端在装填配重物后呈封闭结构。该结构主要用于填充的配重物为沙土之类易流失的材料。理论上,开缝可以平直或者斜向的向基材本体内延伸,为了更便于投放,避免斜向设置带来的方向性,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条开缝3垂直第一侧边缘2向基材本体1内延伸。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多条开缝之间的距离均匀设置。为了使微生物有足够的附着空间,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每个须状条结构4的宽度为3-8厘米。由于不同的微生物对不同的有机物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不同的微生物对附着载体的密度往往也不一样,所以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基材层11和第二基材层12分别为密度不同的无纺布层。本实施例中,所述的无纺布层的厚度为1-5毫米。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技术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均同理包括在本技术的专利保护范围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

【技术保护点】
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

【技术特征摘要】
1.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包括竖向基材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的第一侧边缘向内开设有多条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开缝,多条开缝将基材本体第一侧分离成多个须状条结构,基材本体的第二侧边缘向上卷曲、且第二侧边缘向上卷起后与基材本体形成一条固定的接缝,在接缝下方形成一闭合的通道。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由第一基材层和第二基材层贴合形成的复合基材结构。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基材本体为矩形,所述的第一侧边缘和第二侧边缘分别为矩形基材本体的两条长边。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河岸污水处理生物基材,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开缝由第一侧边缘向内部延伸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雯邱兆龙
申请(专利权)人:佛山市玉凰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