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工斑点叉尾鮰鱼皮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8293209 阅读:281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2-06 16: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属于斑点叉尾鮰鱼皮加工技术领域的一种加工斑点叉尾鮰鱼皮的方法。该加工方法工艺流程为:斑点叉尾鮰鱼皮→清洗→切段→去腥漂洗→浸味→预烘→微波膨化→调味→包装→杀菌→成品。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加工的鱼皮金黄色,光泽好,爽脆性极好。红茶脱腥效果好。本发明专利技术给出的微波处理功率及时间,所得鱼皮微黄、外形饱满、口感酥脆。本发明专利技术给出的调味液的配方给鱼皮调味,风味好,产品香辣适口和没有异味,而色泽上除了具有鱼皮本身的银灰色外,还伴有橙红色的辣椒油色,色香诱人。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加工的鱼皮细菌总数≤10cfu/g,大肠菌群?≤30MPN/100g,无致病菌和因为生物作用所引起的腐败变质现象。常温下保质6个月以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斑点叉尾鮰鱼皮加工
,特别涉及。
技术介绍
斑点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亦称美洲餘、沟It,属It形目(Silurformes), 鮰科(Ictaluridae),是美国最重要的水产养殖鱼类之一 [1]。斑点叉尾鮰天然分布在美国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以及大西洋沿岸的部分地区,以后广泛地进入大西洋沿岸。美国于60 年代开始商业养殖,我国于1984年由湖北省首次从美国引进[2],经过近20年的养殖实践与研究,已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涵盖亲本培育、鱼卵孵化、苗种培育、成鱼饲养、饵料配制、鱼病防治等方面的完整技术体系。我国南北方均有养殖,其中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和广东已有大面积的斑点叉尾鮰养殖。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斑点叉尾鮰年产量为10万吨左右,以池塘养殖为主,还有网箱养殖、流水养殖等其它养殖模式。我国斑点叉尾鮰消费基本上是鲜活鱼消费。2003年开始,由于我国斑点叉尾鮰开始向美国出售,所以开始进行简单的粗加工,主要有冻鱼片和鱼肚,深加工的企业不多[3]。 鱼品在加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下脚料(包括鱼头、鱼皮、鱼鳍、鱼尾、鱼骨及其残留鱼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加工斑点叉尾鮰鱼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鱼皮清洗:将鱼皮解冻,将鱼皮边上残留的鱼肉刮掉,然后,将鱼皮表面的粘液、血渍清洗干净;(2)、切段:将斑点叉尾鮰鱼皮切成条状小段;(3)、去腥漂洗:将洗净后的鱼皮在红茶溶液中去腥后用清水漂洗;(4)、浸味:将去腥漂洗后的鱼皮浸入配好的香料液中浸泡,浸液用量为鱼皮质量的?3?4?倍;?(5)、预烘:将浸味后的鱼皮烘烤至鱼皮水分含量减少45%?50%;(6)、微波膨化:将干燥后的鱼皮放入微波炉膨化,出炉后的膨化鱼皮,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7)、调味:将经微波膨化并冷却后的鱼皮与调味料混合均匀,静置半小时以上;(8)、包装:将...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工斑点叉尾鮰鱼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鱼皮清洗将鱼皮解冻,将鱼皮边上残留的鱼肉刮掉,然后,将鱼皮表面的粘液、血溃清洗干净;(2)、切段将斑点叉尾鮰鱼皮切成条状小段;(3)、去腥漂洗将洗净后的鱼皮在红茶溶液中去腥后用清水漂洗;(4)、浸味将去腥漂洗后的鱼皮浸入配好的香料液中浸泡,浸液用量为鱼皮质量的 3-4 倍;(5)、预烘将浸味后的鱼皮烘烤至鱼皮水分含量减少45%-50%;(6)、微波膨化将干燥后的鱼皮放入微波炉膨化,出炉后的膨化鱼皮,置于空气中自然冷却至室温;(7)、调味将经微波膨化并冷却后的鱼皮与调味料混合均匀,静置半小时以上;(8)、包装将调味后的鱼皮装入复合薄膜袋,用真空封口机封口;(9)、杀菌利用巴氏杀菌,即为成品。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微波处理功率为680W,时间为 lmin-2min。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采用红茶溶液对鱼皮进行去腥时,红茶溶液一直保持在15°C,使用60g · Γ1红茶溶液浸泡,浸泡时间为120min。...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焱陈韬邓放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农业大学刘焱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