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防止氧化用的惰性气体的供给量的双辊铸机。其备有:一对冷却辊,夹持由该冷却辊连续地铸造的带材并向后续工序送出的一对夹送辊,具有与带材的板宽方向边缘部相对的左右侧壁、并且包围从冷却辊到夹送辊的带材输送路线的包围壳体,与上述冷却辊的外周面大致平行地相对的、附设在包围壳体上的冷却辊用密封部件,使该冷却辊用密封部件能够与冷却辊的外周面对接离开的致动器,附设在上述夹送辊对的外周面和包围壳体之间的夹送辊用密封部件,和向上述包围壳体内部供给惰性气体的气体供给机构。(*该技术在202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双辊铸机及其运转方法。
技术介绍
图1是表示基于特开平8-300108号公报所述的专利技术的现有技术的双辊铸机的一例的图。该双辊铸机备有一对冷却辊1,该冷却辊1上附带的一对侧挡板2,夹持由冷却辊1所铸造的带材3并向轧制成形等的后续工序输送的一对夹送辊4,具有与带材3的板宽方向边缘部相对的左右侧壁、并且从冷却辊1至夹送辊4之间将带材3的移动路线包围的包围壳体5,设置在该包围壳体5的内部的穿料台6和多个台辊7,以与各冷却辊1的外周面对接的方式与包围壳体5的带材3的移动方向的上游部分相连的密封部件8,以及以与各夹送辊4的外周面对接的方式与包围壳体5的带材3的移动方向的下游部分相连的密封部件9。冷却辊1水平且互相平行地配置,使其能够根据要铸造的带材3的板厚而伸缩调整辊间隙。冷却辊1的旋转方向和速度设定为,使各自的外周面从上侧向着辊间隙以等速移动。此外,冷却辊1形成为在其内部能够流通冷却水。一端的侧挡板2与各冷却辊1的一端面进行面接触,另一端的侧挡板2与各冷却辊1的另一端面进行面接触,向侧挡板2和冷却辊1围成的空间中供给熔融金属,该金属形成熔液池10。如果一边将冷却辊1除热,一边形成上述熔液池10并使冷却辊1旋转,则金属在冷却辊1的外周面上凝固、带材3从辊间隙向下方送出。夹送辊4设置为,在冷却辊1的下侧并靠近要将带材3输送到的后续工序。穿料台6可以设定在向夹送辊4一侧导引从冷却辊1送出的带材3的状态,以及不接触带材3的状态的任一个位置。此外,台辊7配置为,从带材3的下侧支承经过穿料台6而朝向夹送辊4一侧的带材3。废料箱11设置在冷却辊1的正下方位置,经由密封部件80而连接在包围壳体5的下部,使得能够将铸造开始时产生的有形状缺陷的带材3向该废料箱11回收。进而,惰性气体(氮气)G通过管路12供给到包围壳体5以及废料箱11的内部,保持包围壳体5的内部为无氧化气氛,以防止高温带材3的氧化。此外,通过介于包围壳体5与冷却辊1之间的密封部件8,以及介于包围壳体5与夹送辊4之间的密封部件9来抑制上述惰性气体G向外部流出。但是,在图1所示的双辊铸机中,受高温的熔液池10的影响,包围壳体5内部的气氛温度越接近带材3的移动路线的上游一侧越高,进而,因为冷却辊1位于包围壳体5的最上部,故由于烟囱效应惰性气体G从冷却辊1和密封部件8之间向包围壳体5的外部吹出,与惰性气体G的流出量相当的外界气体经过夹送辊4与密封部件9之间向包围壳体5内部流入。因此,如果不根据向外部吹出的惰性气体G的流出量而重新相应地向包围壳体5的内部供给惰性气体G,就不能防止高温带材3的氧化。本专利技术是鉴于上述实际问题而开发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防止带材氧化用的惰性气体的供给量的双辊铸机及其运转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一例中,将第1及第2摆动壁的周边缘部与包围壳体内侧面之间的空隙利用摆动壁用密封部件封闭,使第1及第2摆动壁转动,以使第1及第2密封辊位于带材的极近位置上,来抑制惰性气体从夹送辊一侧向冷却辊一侧流动。在此状态下,使第1及第2密封辊对应带材的移动方向而转动,来减轻带材与这些密封辊对接时引起的损伤。此外,通过设置在第1及第2摆动壁上的挡块,将第1密封辊和第2密封辊的间隙保持为带材的最大厚度以上,以防止第1和第2密封辊夹持带材。进而,用控制机构使第1及第2致动器动作,以使枢支承在第1及第2摆动壁上的第1密封辊和第2密封辊保持设定的间隔,从而使各密封辊和带材之间的空隙为一定。在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别的例子中,利用摆动壁用密封部件将第3摆动壁的周边缘部与包围壳体内侧面之间的空隙封闭,使第3摆动壁转动,以使第3密封辊位于带材的极近位置上,来抑制惰性气体从夹送辊一侧向冷却辊一侧流动。在此状态下,使第3密封辊对应带材的移动方向而转动,来减轻带材与这些密封辊对接时所引起的损伤。此外,通过能限制摆动壁转动的挡块,使第3密封辊与台辊的间隙保持为带材的最大厚度以上,以防止该第3密封辊及台辊夹持带材。在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又一其它的例中,将冷却辊用密封部件分别靠近各个冷却辊,将密封部件相对于冷却辊外周面的间隔缩小为不妨碍冷却辊旋转的最小限度,来抑制惰性气体从包围壳体内部向外吹出。此外,从冷媒供给机构将冷媒向冷却辊用密封部件内连续地供给,以防止该冷却辊用密封部件的热变形。在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运转方法中,使密封辊以与带材的移动速度相等的圆周速度旋转,使得当带材与各密封辊对接时,不在带材上形成明显的擦痕。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现有技术的双辊铸机的一例的概念图;图2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实施方式的第1例的概念图;图3是与图2相关联的带材移动方向的上游一侧的摆动壁和密封辊的横剖面图;图4是图3的IV-IV向视图;图5是与图2相关联的带材移动方向的下游一侧的摆动壁和密封辊的横剖面图;图6是图5的VI-VI向视图;图7是图5的VII-VII向视图;图8是与图2相关联的摆动机构及其控制机构的概念图; 图9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实施方式的第2例之概念图;图10是与图9相关联的包围壳体与密封部件的局部纵剖面图;图11是与图9相关联的密封部件的横剖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专利技术,依照附图来说明。图2至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双辊铸机的实施方式之第1例的图,图中,标注与图1相同的标记的部分表示相同部分。该双辊铸机备有配置在包围壳体5内部并且前端部能够接近离开带材3的一个面(上侧的夹送辊4所对接的面)的摆动壁13,与冷却辊1平行地枢支承在该摆动壁13的前端上的密封辊14,配置在包围壳体5内部并且前端部能够接近离开带材3的另一个面(下侧的夹送辊4所控制的面)的摆动壁15,与冷却辊1平行地枢支承在该摆动壁15的前端上的密封辊16,配置在包围壳体5内部以使能够从这些密封辊14、16向夹送辊4大致水平地输送带材3的多个台辊17,位于台辊17的上方地配置在包围壳体5内部并且前端部能够接近离开带材3的一个面的摆动壁18,与冷却辊1平行地枢支承在该摆动壁18的前端上的密封辊19,以及从下侧向该密封辊19要接近的台辊17喷出惰性气体G的气体腔室20。摆动壁13、15、18由以下部分构成沿着包围壳体5的左右的侧壁配置的臂21、22,介于两臂21、22之间并且从这些臂21、22的基端部到前端附近部分固定了左右的边缘部的隔板23,连接在一个臂21的基端部上并且可转动地贯通包围壳体5的侧壁的支承轴24,连结在另一个臂22的后端部上且可转动地贯通包围壳体5的侧壁的中空构造的支承轴25,以及设置在包围壳体5外部并且枢支承支承轴24,25的轴承26,27。在轴承26,27与包围壳体5之间,以在圆周方向围着支承轴24,25的方式配置有波纹状的密封部件28,29。密封部件28,29的一端部安装在轴承26,27的端面上,另一端部安装在包围壳体5的侧壁外表面上。密封辊14,16,19,由圆筒状的圆筒部30和嵌入在该圆筒部30的各端部上的轮毂31,32构成。一个轮毂31在臂21的靠近前端的位置上、另一个轮毂32在臂22的靠近前端的位置上分别由轴承33,34进行枢支承,以使密封辊14,16,19的外周面相对于隔板23的边缘部的间隔尽量减小。上述摆动壁13,15,18通过摆动机构35,36,37而转动,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双辊铸机,其特征在于,备有:一对冷却辊,夹持由该冷却辊连续地铸造的带材并向后续工序送出的一对夹送辊,具有与带材的板宽方向边缘部相对的左右侧壁、并且包围从冷却辊到夹送辊的带材输送路线的包围壳体,与上述冷却辊的外周面大致平行地相对的、附设在包围壳体上的冷却辊用密封部件,使该冷却辊用密封部件能够与冷却辊的外周面对接离开的致动器,附设在上述夹送辊对的外周面和包围壳体之间的夹送辊用密封部件,和向上述包围壳体内部供给惰性气体的气体供给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中山勇,中山勝巳,长田史郎,
申请(专利权)人: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