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14887508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7-03-26 12:1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包括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交流变频器U1、交流变频器U2、PLC控制器和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和电抗器分别给交流变频器U1和U2供电,由操作屏输入的参数由PLC控制器处理后,通过PROFIBUS DP 通讯方式分别控制交流变频器U1和交流变频器U2的功率输出,驱动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的运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控制回路比较简单,交流电机几乎不需要维护,即便两辊辊径不一致时,也能保证两辊面的线速度一致,采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铸轧机投资规模和控制难度都有所降低。并且,交流变频驱动替代直流控制已成为一种趋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铸轧辊的双驱动装置。
技术介绍
铝连铸连轧机简称铝铸轧机或铸轧机,是把热轧的熔炼、铸锭、冷却、铣面、加热、轧制六道完全不同的工艺合并为熔炼和轧制两道工序,即直接把熔融的液态铝连铸连轧成6~12mm厚坯料的成卷带材设备,目前主要有水平式和倾斜式两种形式。铸轧机的主机上、下两辊在生产过程中相向转动,一般实际生产速度在800~1200mm/min之间,稳态速度控制精度要求在0.3%以内,否则,较大的速度波动不但影响板面质量和结晶颗粒度,而且给下游双零箔等精加工带来很大影响。早期铸轧机传动控制由单电机通过分齿箱驱动上下两轧辊,由于分齿箱加工精度存在误差,同时,由于铸轧机轧辊表面裂纹较大,为了保证共用分齿箱的两个轧辊辊径一致,需要备用多个轧辊或对未出现裂纹的轧辊也需要销磨,投资大,浪费多。后来逐渐演化为双电机分别通过减速机单独驱动上、下两个轧辊,现有的铸轧机都习惯选用直流电机驱动,但直流电机和直流调速装置成本较高,控制难度较大,维护很不方便,需要定期更换碳刷并清理风机罩灰尘,给实际生产和维护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就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电机几乎不需要维护,即便两辊辊径不一致时,也能保证两辊面的线速度一致的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同时,采用交流变频器双驱动控制,使得铸轧机投资规模和控制难度都有所降低。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其包括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交流变频器U1、交流变频器U2、PLC控制器和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2和电抗器L1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脚、L2脚和L3脚,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3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1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1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3连接在DC24V电源Ⅰ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Ⅰ的第一输出端P11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2脚串联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和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控制输入端5604脚;操作屏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LC控制器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1、继电器K2和继电器K3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1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1和接触器KM1后连接在上辊冷却风机M1的电源端,上辊冷却风机M1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交流变频器U1,控制交流变频器U1输送给上辊驱动电机M1的功率。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5和电抗器L2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L2和L3端,交流变频器U2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4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2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2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6连接在DC24V电源Ⅱ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Ⅱ的第一输出端P13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4脚串联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K5-1和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另一控制器输入端5605脚;PLC控制器的另一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4、继电器K5和继电器K6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5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4和接触器KM2后连接在下辊冷却风机M2的电源端,下辊冷却风机M2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交流变频器U2,控制交流变频器U2输送给下辊驱动电机M2的功率。本技术的控制回路比较简单,上、下辊的两个交流变频器共用一个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和电抗器分别给交流变频器U1和U2供电,通过操作屏输入的参数由PLC控制器处理后,通过PROFIBUSDP通讯方式分别向交流变频器U1和U2发送控制字和状态字,其中合闸控制字为W#16#8476,分闸控制字为W#16#84F7,运行控制字为W#16#9CFF。交流变频器U1和U2通过预先设定的速度闭环和转矩限幅参数,并按照收到的控制字和速度值驱动上、下辊两驱动电机M1和M2运行,实现速度远程给定和编码器实时反馈。铸轧机采用交流变频器控制后,投资规模和控制难度都有所降低,交流电机也几乎不再需要维护。同时,采用双驱动轧辊控制,可对上、下两轧辊的辊面速度分别进行灵活调整。当换辊后的两辊辊径不一致时,通过操作屏分别设定的上、下两辊辊径值,PLC控制器自动计算并给出两交流变频器不同的转速值,保证两辊面的线速度一致。当铸轧机发生粘辊现象时,也可在操作屏单独增加或减小下辊的速度,人为调整上下两辊面的速度差(当前给定速度的±10%)来消除粘辊。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中上辊驱动电机M3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图2为本技术中下辊驱动电机M4的控制电路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交流变频器U1、交流变频器U2、PLC控制器和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2和电抗器L1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脚、L2脚和L3脚,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3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1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1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3连接在DC24V电源Ⅰ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Ⅰ的第一输出端P11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2脚串联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和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控制输入端5604脚。操作屏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LC控制器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1、继电器K2和继电器K3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1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1和接触器KM1后连接在上辊冷却风机M1的电源端,上辊冷却风机M1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交流变频器U1,控制交流变频器U1输送给上辊驱动电机M1的功率。电压表P1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其中一个输出端,电流表P2和P3并联在交流变频器U1的另一个输出端。电压表P1和电流表P2安装在控制柜面板上,电流表P3安装在操作台面板上。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5和电抗器L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

【技术保护点】
一种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交流变频器U1、交流变频器U2、PLC控制器和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2和电抗器L1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脚、L2脚和L3脚,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3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1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1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3连接在DC24V电源Ⅰ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Ⅰ的第一输出端P11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2脚串联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和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控制输入端5604脚;操作屏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LC控制器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1、继电器K2和继电器K3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1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1和接触器KM1后连接在上辊冷却风机M1的电源端,上辊冷却风机M1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交流变频器U1,控制交流变频器U1输送给上辊驱动电机M1的功率;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5和电抗器L2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脚、L2脚和L3脚,交流变频器U2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4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2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2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6连接在DC24V电源Ⅱ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Ⅱ的第一输出端P13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4脚串联继电器K4的常开触点K4‑1、继电器K5的常开触点K5‑1和继电器K6的常开触点K6‑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另一输入端5605脚;PLC控制器的另一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2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4、继电器K5和继电器K6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5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4和接触器KM2后连接在下辊冷却风机M2的电源端,下辊冷却风机M2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处理后,将数据传输给交流变频器U2,控制交流变频器U2输送给下辊驱动电机M2的功率。...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铸轧辊的交流变频双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上辊驱动电机M1、下辊驱动电机M2、交流变频器U1、交流变频器U2、PLC控制器和操作屏;AC380V交流电源通过三相空开开关Q2和电抗器L1后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入端L1脚、L2脚和L3脚,交流变频器U1的三相电源输出端U2脚、V2脚和W2脚连接在上辊驱动电机M3的电源;交流变频器U1的28脚、23脚、24脚和25脚分别连接在编码器PLG1的电源;AC380V交流电源其中一相和地线通过两相空开开关Q3连接在DC24V电源Ⅰ的输入端,DC24V电源Ⅰ的第一输出端P11脚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电源脚1脚,其第二输出端P12脚串联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K1-1、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K2-1和继电器K3的常开触点K3-1后连接在PLC控制器控制输入端5604脚;操作屏的信号输出端连接PLC控制器的信号输入端;PLC控制器输出端连接在交流变频器U1的通讯脚,采用PROFIBUS-DP通讯方式控制;继电器K1、继电器K2和继电器K3的线圈串联在空开开关Q1的电源输出端和接地线PEN之间;AC380V交流电源还通过串联空开开关Q1和接触器KM1后连接在上辊冷却风机M1的电源端,上辊冷却风机M1的接地端接接地线PEN;操作屏将人工设定的数据传输给PLC控制器,P...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贠正星宋建民杨继明
申请(专利权)人:涿神有色金属加工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