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沥青罐的设计领域,公开了一种电加热式沥青罐,电加热式沥青罐中隔板的直径小于沥青罐本体的内径,并将沥青罐本体分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沥青罐本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第二进口管设置在第一出口管的下方;隔板上设有开口,使得沥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相通。应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电加热式沥青罐内上腔体的沥青(开始温度较低)与下腔体的沥青(开始温度较高)可以通过隔板上的开口以及隔板与沥青罐本体之间的空隙进行充分的对流,从而使得沥青罐内的沥青温度均匀;沥青罐本体上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的设计可将加热后的沥青及时沥青输送给拌和设备以缩短设备的待机时间,可以大大减少热量的损失。(*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浙青罐领域,公开了一种高效、实用的电加热式浙青罐。
技术介绍
在使用传统式浙青罐的过程中,是将比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温度略低的浙青投入罐内时,如使温度略低的浙青达到正常生产所需要的温度需要花费一定的加热时间。而在升温期间,设备必须处于停机状态。然而,人们往往都希望能尽快给浙青升温并立即投入生产。由于浙青罐内的融化浙青温度及比重的相互关系,其温度升温曲线几乎呈直线。但当浙青罐上部的融化浙青温度超出所需要的温度时,其热量又会扩散到大气中,造成大量的热量损失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提供一种电加热式浙青罐,包括浙青罐本体、隔板以及电加热装置;所述隔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径,且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壁上,并将所述浙青罐本体分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内;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管;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所述第二进口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管的下方;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使得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相通。优选的,隔板通过角铁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壁上。优选的,电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以及加热器套管。优选的,开口为圆孔。优选的,浙青罐本体的外径为2500mm,壁厚为6mm,高为7500mm ;隔板的直径为2440mm,距离浙青罐本体的底部3000mm ;开口的直径为IOOOmm ;电加热装置设定溶化浙青温度为150°C。优选的,第一进口管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的顶部。由上可见,应用本技术的技术方案,电加热式浙青罐包括浙青罐本体、隔板以及电加热装置,隔板的直径小于浙青罐本体的内径,且设置在浙青罐本体的内壁上,并将浙青罐本体分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隔板上设有开口,使得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相通,因此,浙青罐内上腔体的浙青(开始温度较低)与下腔体的浙青(开始温度较高)可以通过隔板上的开口以及隔板与浙青罐本体之间的空隙进行充分的对流,从而使得浙青罐内的浙青温度均匀;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第二进口管设置在第一出口管的下方,可将加热后的浙青及时浙青输送给拌和设备以缩短设备的待机时间,可以大大减少热量的损失。附图说明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I为本实用电加热式浙青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电加热式浙青罐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I电加热式浙青罐中溶化浙青的温度分布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以及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在此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以及说明用来解释本技术,但并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实施例I :图I为本实用电加热式浙青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电加热式浙青罐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由图I以及图2可知,电加热式浙青罐包括浙青罐本体11、隔板15、保温层12、第一进口管112、第二进口管111、第一出口管110、电加热器13以及加热器套管14。所述保温层12裹覆在浙青罐本体的外部,为玻璃纤维和石棉等保温材料,以防止热量向外扩散。所述隔板15的直径小于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内径,形成环状空隙19。所述隔板15通过角铁(未图示)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内壁上,并将所述浙青罐本体11分成上腔体16以及下腔体17。所述电加热器13和加热器套管14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下腔体17内,电加热器13通过电线113与外界电源连接,此处选用钢管作为加热器套管14,选用加热棒为电加热器13,其目的是为了有效的抑制单位面积的加热量以及由于该电加热棒加热过量导致融化的浙青被碳化的问题。所述第一进口管112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上腔体16的顶部,用于将浙青槽车或其他装置中的浙青打入电加热式浙青罐中。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下腔体17上设置有第二进口 111管以及第一出口管110,所述第二进口管111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管110的下方,所述第一出口管110用于将电加热式浙青罐中的浙青输送到拌合设备或其他设备中,所述第二进口管111用于将浙青从拌合设备或其他设备中输回到电加热式浙青罐中。所述隔板15上设有圆孔18,使得浙青罐本体11的上腔体16与下腔体17相通,加热后的浙青从浙青罐本体11的下腔体17经圆孔18流至上腔体16 ;上腔体16中的部分浙青经环状空隙19流回下腔体17。所述浙青罐本体11的外径为2500mm,壁厚为6mm,高为7500mm ;隔板15的直径为2440mm,距离浙青罐本体11的底部3000mm ;开口的直径为IOOOmm ;电加热器13设定溶化浙青温度为150°C。图3为本技术电加热式浙青罐中溶化浙青的温度分布图。应用本技术电加热式浙青罐,即先将略低于使用温度的溶化浙青从第一进口管投入浙青罐本体中,然后再通过电加热棒予以加热;被加热后的溶化浙青由于比重较轻会向上流动,但由于设置了隔板,部分浙青就在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内形成自然对流,部分溶化的浙青通过隔板上的圆孔从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流至上腔体中;在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中也有对流产生,结合流入上腔体中的浙青量的多少,比重较大的已溶化的浙青就会通过隔板与浙青罐本体的内壁所形成的环状空隙自然下降流入下腔体中,正是因为上下两个腔体内形成的自然对流,这样就可迅速将电加热式浙青罐的温度升至生产所需的温度;并且,一旦减少上升至上腔体的溶化浙青,不但可加速下腔体的溶化浙青的升温速度,再经一定时间稳定之后,其温度就可均匀分布在上下两个腔体内,即高效又实用;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第二进口管设置在第一出口管的下方,第一出口管用于将电加热式浙青罐中的浙青输送到拌合设备或其他设备中,第二进口管用于将浙青从拌合设备或其他设备中输回到电加热式浙青罐中,可将加热后的浙青及时浙青输送给拌和设备以缩短设备的待机时间,可以大大减少热量的损失。以上对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以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适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实施例的原理;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技术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以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 对本技术的限制。权利要求1.电加热式浙青罐,其特征是在于包括浙青罐本体、隔板以及电加热装置; 所述隔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径,且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壁上,并将所述浙青罐本体分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 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内; 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管; 所述浙青罐本体的下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所述第二进口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管的下方; 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使得浙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相通。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加热式浙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通过角铁设置在所述浙青罐本体的内壁上。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加热式浙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包括电加热器以及加热器套管。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加热式浙青罐,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为圆孔。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加热式浙青罐,其特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电加热式沥青罐,其特征是在于:包括沥青罐本体、隔板以及电加热装置;所述隔板的直径小于所述沥青罐本体的内径,且设置在所述沥青罐本体的内壁上,并将所述沥青罐本体分成上腔体以及下腔体;所述电加热装置设置在所述沥青罐本体的下腔体内;所述沥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上设置有第一进口管;所述沥青罐本体的下腔体上设置有第二进口管以及第一出口管,所述第二进口管设置在所述第一出口管的下方;所述隔板上设有开口,使得沥青罐本体的上腔体与下腔体相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衣川彰一,
申请(专利权)人:日工上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