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82965 阅读:18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车架上设置前转向驱动桥,后转向驱动桥,车架中间位置设置封闭式浮动驾驶室,车架后端设置支撑机构和支撑油缸,支撑机构内设置有限位油缸,支撑机构与基础吊臂铰接连接,伸缩吊臂与基础吊臂伸缩相连,伸缩吊臂前端设置有回转盘,回转盘与伸缩吊臂之间还设置有前后调平油缸,回转盘与吊架机构相连,吊架机构设置有左右调平油缸,车架前部设置有举升油缸,举升油缸又与基础吊臂相连,车架左侧设置有登车梯和浮动登车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实现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即满足普通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性能指标要求,又具有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集装箱搬运装卸性能要求。(*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特种物料搬运设备,特别涉及一种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
技术介绍
集装箱运输物资是国际范围内广泛采用的方法之一,当集装箱运送到目的地后,需要对集装箱进行搬运码垛作业,这就需要用到集装箱正面吊运机这样的专门搬运集装箱的装备,对于特殊用途的野外环境条件下和无道路条件下的集装箱进行装卸搬运码垛作业,所用装备就要具有很强的野外作业能力及全路面作业功能,要使集装箱搬运码垛装备完成上述要求,集装箱搬运码垛装备就要具有野外作业能力和全天候作业能力。通常情况下,集装箱货场及集装箱装运码头具有平整的场地和良好的路面,搬运码垛集装箱通常使用集装箱正面吊运机这样的装备。现有普通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结构特点,主要表现在前桥是刚性直桥,没有转向功能,后桥是刚性转向桥,前桥两侧双轮安装,后桥两侧单轮安装,前后桥轮胎数是前4后2,前桥驱动,后桥转向,后桥没有驱动功能,起吊臂对中安装在整体车架中间,基础吊臂与车架铰接连接,基础吊臂可绕车架旋转,驾驶室固定安装在整车中间部位,整车高度较高,工作场合为平整场地,没有野外环境作业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既能满足普通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结构特点和作业方式,又能适应野外无平整场地环境作业,前后桥两侧同时采用单轮安装,前后桥轮胎数是前2后2,同时具备四轮转向、四轮驱动的作业特性,还可转换成两轮转向、两轮驱动的行驶功能,起吊臂安装在整体车架中间,但起吊臂与车架不直接连接,起吊臂与车架之间安装有支撑机构,工作状态与普通集装箱正面吊运机一样,但运输状态支撑机构可下降位置,同时带动整个起吊臂下降高度位置降低整车高度,方便运输,驾驶室浮动安装在整车中间位置,起吊臂下降高度位置时驾驶室可移动到整车左侧。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包括一整体车架底盘,车架上设置前转向驱动桥,后转向驱动桥,车架中间位置设置封闭式浮动驾驶室,车架后端设置支撑机构和支撑油缸,支撑机构内设置有限位油缸,在支撑油缸的作用下,支撑机构可通过转轴绕车架旋转,支撑机构与基础吊臂铰接连接,基础吊臂可通过支撑轴绕支撑机构旋转,伸缩吊臂与基础吊臂伸缩相连,伸缩吊臂前端设置有回转盘,回转盘与伸缩吊臂之间还设置有前后调平油缸,回转盘与吊架机构相连,吊架机构设置有左右调平油缸,车架前部设置有举升油缸,举升油缸又与基础吊臂相连,车架左侧设置有登车梯和浮动登车梯。所述的车架前部设置有发动机,发动机后端设置有复合变速传动箱,复合变速传动箱前后端下部设置前后传动轴,前传动轴与前桥相连,后传动轴与后桥相连,后传动轴与复合变速传动箱连接处设置脱桥机构,可摘断后桥的驱动动力,车架与前桥刚性相连,车架与后桥铰接刚性相连,前传动轴与复合变速传动箱连接处设置有两轮、四轮转向转换机构。驾驶室内前部设置有方向盘、油门踏板、制动踏板,驾驶室内右侧前部设置有操纵按钮组,驾驶室内右侧后部设置有操纵杆。采用本技术的结构和技术方案,可实现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即满足普通集装箱正面吊运机的性能指标要求,又具有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集装箱搬运装卸性能要求;在普通平整场地良好路面起吊搬运集装箱时,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可采用前轮驱动,后轮转向的作业模式,在野外恶劣环境粗糙路面起吊搬运集装箱时,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可采用前后轮双驱动,前后轮双转向的作业模式;运输状态可降低整个起吊臂的高度位置,将驾驶室移至左侧,降低整车高度,便于运输。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整车外观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整车侧向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整车运输状态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整车内部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驾驶室内结构及后部立体示意图。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参照图1、2、3所示,本技术包括一整体车架底盘19,车架19上设置前转向驱动桥12,后转向驱动桥10,前转向驱动桥安装有前轮13,后转向驱动桥安装有前轮11 ;车架19中间位置设置封闭式浮动驾驶室15,车架19后端设置支撑机构14和支撑油缸9,支撑机构14内设置有限位油缸16,保证整车工作状态支撑机构14能可靠与车架19连接,满足安全性要求;拉出限位油缸16,在支撑油缸9的作用下,支撑机构14可通过转轴30绕车架19旋转,满足降低整车高度的运输要求;支撑机构14与基础吊臂4铰接连接,基础吊臂4可通过支撑轴8绕支撑机构14旋转;伸缩吊臂3与基础吊臂4伸缩相连,伸缩吊臂3前端设置有回转盘2,回转盘2与伸缩吊臂3之间还设置有前后调平油缸7,回转盘2与吊架机构I相连,整车使用吊架机构I起吊集装箱,吊架机构I设置有左右调平油缸6 ;车架19前部设置有举升油缸5,举升油缸5又与基础吊臂4相连;车架19左侧设置有登车梯17和浮动登车梯18,驾驶室15在中部工作位置时,浮动登车梯18安装在车架19上起扶手作用,驾驶室15在左侧运输位置时,浮动登车梯18可挂在驾驶室15下端起到登车梯的作用。参照图3、4所示,车架19前部设置有发动机21,发动机21后端设置有复合变速传动箱22,复合变速传动箱22前后端下部设置前后传动轴23、24,前传动轴23与前桥12相连,后传动轴24与后桥10相连,后传动轴24与复合变速传动箱22连接处设置脱桥机构32,可摘断后桥10的驱动动力,满足前桥12驱动,后桥10转向不驱动的行驶作业要求;车架19与前桥12刚性相连,车架19与后桥10铰接刚性相连;前桥12与后桥10两端带有轮边钳盘式油制动器20,前桥12通过轮边钳盘式油制动器20与前轮13相连,后桥10通过轮边钳盘式油制动器20与后轮11相连;前传动轴23与复合变速传动箱22连接处设置有两轮、四轮转向转换机构31,满足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行驶状态前轮13驱动、后轮11转向的要求。整体车架底盘可以满足野外恶劣环境条件下集装箱搬运装卸作业要求。参照图1、5所示,驾驶室15内前部设置有方向盘25、油门踏板26、制动踏板27,驾驶室15内右侧前部设置有操纵按钮组29,驾驶室15内右侧后部设置有操纵杆28。发动机启动,利用操纵杆28可控制基础吊臂4的起升与下降动作、伸缩吊臂3与基础吊臂4的伸缩动作,利用操纵按钮组29可控制吊架机构I依靠回转盘2实现旋转、依靠前后调平油缸7实现前后调平、依靠左右调平油缸6实现左右调平动作;转动方向盘25,踩动油门踏板26,可实现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的正常行驶作业功能,踩动制动踏板27,通过气液制动总泵和金属管,使前桥12、后桥10的轮边钳盘式油制动器20起作用。工作状态与运输状态两种模式的操作过程如下普通平整场地良好路面工作状态启动发动机21,在驾驶室15内操作操纵按钮组29,使后传动轴24与复合变速传动箱22连接处的脱桥机构32脱开,摘断后桥10的驱动动力,同时使前传动轴23与复合变 速传动箱22连接处的两轮、四轮转向转换机构31转换为后轮11两轮转向模式,整车处于前桥12驱动、后桥10转向状态。在驾驶室15内操作操纵杆28,可完成基础吊臂4、伸缩吊臂3的起升/下降、伸/缩动作;在驾驶室15内操作操纵按钮组29,可完成吊架机构I的回转、前后调平、左右调平动作,从而完成起吊集装箱的工作过程;在驾驶室15内转动方向盘25,踩动油门踏板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野外集装箱正面吊装置,包括一整体车架底盘(19),车架(19)上设置前转向驱动桥(12),后转向驱动桥(10),其特征在于,车架(19)中间位置设置封闭式浮动驾驶室(15),车架(19)后端设置支撑机构(14)和支撑油缸(9),支撑机构(14)内设置有限位油缸(16),在支撑油缸(9)的作用下,支撑机构(14)可通过转轴(30)绕车架(19)旋转,支撑机构(14)与基础吊臂(4)铰接连接,基础吊臂(4)通过支撑轴(8)绕支撑机构(14)旋转,伸缩吊臂(3)与基础吊臂(4)伸缩相连,伸缩吊臂(3)前端设置有回转盘(2),回转盘(2)与伸缩吊臂(3)之间还设置有前后调平油缸(7),回转盘(2)与吊架机构(1)相连,吊架机构(1)设置有左右调平油缸(6),车架(19)前部设置有举升油缸(5),举升油缸(5)又与基础吊臂(4)相连,车架(19)左侧设置有登车梯(17)和浮动登车梯(18)。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勇薛耀锋宋昆徐磊李璐俞汉生王卫青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建筑工程研究所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