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及其油缸驱动的行走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82926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31 23: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及其油缸驱动的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包括:设置于龙门架底端的行走轮;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的液压油缸,所述缸筒可摆动地设置,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包括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曲轴,所述主轴颈与所述行走轮驱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连杆轴颈上,整体形成曲柄连杆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由油缸驱动,通过液压力带动曲轴并驱动行走轮转动,具有稳定性高、结构紧凑、驱动功率大、控制方便、外型美观、运行平稳、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等优点。(*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主要涉及工程机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油缸驱动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以及包括该行走机构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
技术介绍
行走机构是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RTG)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行走机构主要包括行 走轮和该行走轮的驱动机构,行走轮位于龙门架的底端,在驱动机构的作用下,行走轮转动从而满足行走及转场的需要。由于龙门架具有较大的重量,因此驱动机构需要具有足够的驱动功率和扭矩,才能满足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的配套需求。现有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一般采用链条式驱动机构,即由电机带动联轴节,由联轴节带动减速箱,然后通过链条驱动行走轮,这种驱动机构结构繁琐、占用空间大,而且所用链条寿命短,导致整个传动系统的寿命低,严重影响了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的工作效率。随着世界集装箱运输的旺盛需求和集装箱港口吞吐量的不断增长,转场和使用频率不断增多,对集装箱装卸技术设备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结构可靠、占用空间小、使用寿命长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以满足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不断提升的性能需求,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油缸驱动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该行走机构提闻了使用寿命、并减小了占用空间。本技术油缸驱动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包括设置于龙门架底端的行走轮;包括缸筒、活塞和活塞杆的液压油缸,所述缸筒可摆动地设置,所述活塞与所述活塞杆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包括主轴颈和连杆轴颈的曲轴,所述主轴颈与所述行走轮驱动连接,所述活塞杆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连杆轴颈上,整体形成曲柄连杆机构。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和所述曲轴成对设置于所述行走轮的两侧。进一步地,还包括飞轮和/或平衡块,其中所述飞轮设置于所述曲轴的主轴颈上,所述平衡块为重量部件,用于平衡曲轴重心。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为双作用油缸,其有杆腔和无杆腔交替进回油,所述活塞杆伸出时,所述无杆腔进油、有杆腔回油;所述活塞杆缩回时,所述有杆腔进油、无杆腔回油。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为单作用油缸,仅有其无杆腔进回油,所述活塞杆伸出时,所述无杆腔进油;所述活塞杆缩回时,所述无杆腔回油。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一电磁换向阀、压力传感器和第一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用于控制所述液压油缸的进回油方向;所述压力传感器设置于所述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或无杆腔,用于检测活塞运动至相应位置时的液压油压力;所述第一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和所述压力传感器,并根据所述压力传感器的压力信号,控制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换向。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为包括第一工作油口、第二工作油口、第一进油口和第一回油口的三位四通换向阀或二位四通换向阀,所述第一工作油口和第二工作油口分别连接所述液压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第一进油口连接液压泵,所述第一回油口连接油箱。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电磁换向阀为二位三通换向阀,所述二位三通换向阀包括第三工作油口、第二进油口和第二回油口,所述第三工作油口连接所述液压油缸的无杆腔,所述第二进油口连接液压泵,所述第二回油口连接油箱。进一步地,还包括机械式换向阀、凸轮、第一杆件和第二杆件,其中所述机械式换向阀上设置有控制端;所述凸轮连接所述曲轴的主轴颈,并随所述主轴颈进行相应的旋转;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凸轮的周面上并在所述凸轮作用下进行往复运动;所述第二杆件可摆动地设置,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一端连接所述机械式换向阀的控制端,所述第二杆件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杆件的第二端。进一步地,还包括第二电磁换向阀、角位移传感器和第二控制器,其中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用于控制所述液压油缸的进回油方向;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曲轴旋转运动的角位移;所述第二控制器连接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和所述角位移传感器,并根据所述角位移传感器的角位移信号,控制所述第二电磁换向阀换向。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的缸筒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座,所述液压油缸通过所述铰接座铰接于固定部件上。进一步地,所述液压油缸的缸筒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组耳座,所述液压油缸通过所述耳座铰接于固定部件上。本技术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该轮胎集装箱起重机设置有前述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本技术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由油缸驱动,通过液压力带动曲轴并驱动行走轮转动,进而实现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的行走。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改变了现有行走机构的整体布局,取消了电机、减速机和驱动链条的使用,不会出现链条断裂的情况,具有结构稳定可靠、使用寿命长的优点。本技术也无需依靠设置减速机来增大扭矩,其曲轴输出的扭矩即可以直接用于对行走轮进行驱动,满足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的配套需求,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重量轻的优点。而且,本技术采用液压油缸驱动,驱动力大;而且,对于双作用油缸而言,在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以及从下止点到上止点的各冲程中,除死点外,活塞都会在液压力的驱动下对外做功,具有很大的功率和扭矩。此外,本技术还具有控制方便、外型美观、运行平稳、无偏载、结构简单、易于实施等优点。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的结构原理图;图2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直列式液压油缸的结构原理图;图3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油缸控制的液压原理图;图4是本技术另一实施例的油缸控制的液压原理图;图5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油缸控制的液压原理图;图6是本技术又一实施例的油缸控制的液压原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并不限于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I所示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的结构原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本技术油缸驱动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包括行走轮la、液压油缸I和曲轴2。其中,行走轮Ia设置于龙门架底端,该行走轮Ia在曲轴2的带动下进行转动,进而实现整机在路面上的行走。参考图2,液压油缸I包括缸筒10、活塞11和活塞杆12,缸筒10可摆动地设直,活塞11与活塞杆1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缸筒10可以设置于龙门架等固定部件上。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缸筒10的端部设置有铰接座,液压油缸I通过铰接座铰接于固定部件上;作为另一种实施方式,可以在缸筒10的外壁对称设置有两组耳座,液压油缸I通过耳座铰接于固定部件上。活塞11和活塞杆12在液压油的作用下沿缸筒10进行直线式往复运动,该液压油缸I既可以是单作用油缸,也可以是双作用油缸,本技术并不受限于此。值得说明的是,本技术的缸筒10为活动设置,液压油缸I整体上为二力杆结构,其只在两端受力,整体处于平衡状态,不会产生侧向力和偏载,受力状况良好。本技术的曲轴2包括主轴颈21和连杆轴颈22,主轴颈21与行走轮Ia驱动连接,活塞杆12的第二端设置于连杆轴颈22上,整体形成曲柄连杆机构。行走轮Ia可以通过联轴器与主轴颈21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传动部件或连接部件连接,本技术并不受限于此。本技术可以在轮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油缸驱动的轮胎式集装箱起重机行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于龙门架底端的行走轮(1a);包括缸筒(10)、活塞(11)和活塞杆(12)的液压油缸(1),所述缸筒(10)可摆动地设置,所述活塞(11)与所述活塞杆(12)的第一端固定连接;包括主轴颈(21)和连杆轴颈(22)的曲轴(2),所述主轴颈(21)与所述行走轮(1a)驱动连接,所述活塞杆(12)的第二端设置于所述连杆轴颈(22)上,整体形成曲柄连杆机构。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易小刚张作良李东
申请(专利权)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