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本机设有GPS导航模块、指纹提取模块、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无线通讯模块和激光测距传感器,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集成有人脸识别摄像头、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监控摄像头、语音提示喇叭和人脸监测显示屏,无线通讯模块等等。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具备多种安全控制方式:通过人脸或指纹能辨识是否是合法驾驶者,避免非授权驾驶员操作;能及时发现并提醒驾驶员疲劳状态,并能自动将车速控制到安全速度;如驾驶员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能强制更换驾驶员或休息20分钟;如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太近,能立即采取措施,避免相撞;能通过无线通讯实时把车辆位置传给管理中心。(*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驾驶控制
,具体说是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
技术介绍
现有的汽车为了驾驶员和汽车的安全,已经增设了许多安全装置,但是,由于现今生活节奏的加快,加班加点等容易引起疲劳的情况不可避免,由此会导致驾驶员有可能处于疲劳状态而不适合继续驾驶车辆,此种情况下的行车安全无法确保,现有的汽车还缺少针对疲劳驾驶的有效地保护手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安全可靠,具备多种操作控制方式,操控更简单更方便通过人脸或指纹识别能辨识合法驾驶者,避免非授权驾驶员操作;能及时发现并提醒驾驶员疲劳状态,并能自动将车速控制到安全速度;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时,能强迫更换合法驾驶员或休息20分钟后才可继续行驶;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太近,出现危险时,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中心1,管理中心I通过数据线分别与GPS导航模块2、指纹提取模块3、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数据存储模块5、无线通讯模块6和激光测距测速传感器10连接,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集成有监控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13、语音提示喇叭9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无线通讯模块6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与3G手机或平板电脑7通讯,管理中心I通过485串行接口与汽车内的数据交换中心21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均设置在后视镜内,所述人脸监测显示屏8为彩色液晶显示屏。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监控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和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13的周围分别设有配套的红外灯。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与GPS导航模块2适配的GPS天线设置在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内。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管理中心I和数据交换中心21都通过汽车内的电源管理模块22获取电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数据交换中心21与电源管理模块22、振动提醒装置23、报警用警笛24、车内控制模块25、车内检测模块26连接,所述车内控制模块25设有点火控制器251、油路控制器252、紧急灯控制器253、紧急刹车控制器254和强行停车控制器255,所述车内检测模块26设有胎压检测传感器接口 261、水温检测传感器接口 262、开车检测传感器接口 263、预开车门检测接口 264和点火检测接口 26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振动提醒装置23为具备振动和个性化语音功能的提醒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3G手机或平板电脑7为设有触摸屏的3G手机或平板电脑。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结构合理,系统安全可靠,具备多种操作控制方式,操控更简单更方便通过人脸或指纹识别能辨识合法驾驶者,避免非授权驾驶员操作;能及时发现并提醒驾驶员疲劳状态,并能自动将车速控制到安全速度;连续驾·车超过4小时时,能强迫更换合法驾驶员或休息20分钟后才可继续行驶;与前方障碍物距离太近,出现危险时,能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相撞。附图说明本技术有如下附图图I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的结构方框图,图2车内及电源控制方框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包括管理中心1,管理中心I通过数据线分别与GPS导航模块2、指纹提取模块3、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数据存储模块5、无线通讯模块6和激光测距测速传感器10连接,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集成有监控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13、语音提示喇叭9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无线通讯模块6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与3G手机或平板电脑7通讯,管理中心I通过485串行接口与汽车内的数据交换中心21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均设置在后视镜内,所述人脸监测显示屏8为彩色液晶显示屏。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只占据后视镜的不到一半的面积,后视镜的功能照常可以使用。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监控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和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13的周围分别设有配套的红外灯,红外灯用于确保各摄像头在夜间也能清楚地识别人脸。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与GPS导航模块2适配的GPS天线设置在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内,目的是确保信号强劲。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管理中心I和数据交换中心21都通过汽车内的电源管理模块22获取电力。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数据交换中心21与电源管理模块22、振动提醒装置23、报警用警笛24、车内控制模块25、车内检测模块26连接,所述车内控制模块25设有点火控制器251、油路控制器252、紧急灯控制器253、紧急刹车控制器254和强行停车控制器255,所述车内检测模块26设有胎压检测传感器接口 261、水温检测传感器接口 262、开车检测传感器接口 263、预开车门检测接口 264和点火检测接口 265。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振动提醒装置23为具备振动和个性化语音功能的提醒装置。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3G手机或平板电脑7为设有触摸屏的3G手机或平板电脑。所述用于与3G手机或平板电脑7通讯的无线通讯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无线3G、蓝牙、Wifi0在3G手机或平板电脑7上可以显示整个系统的操作管理界面和管理菜单,例 如操作管理界面上设有专用图标,点击则弹出“设置”、“录像”、“导航”、“维修”等子菜单。未点击时,默认显示为准备开车。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能和3G手机或平板电脑对接,对系统的操作和GPS导航均可在用户的3G手机或平板电脑上进行,操控更简单更方便。本技术所述的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还具备以下功能I、汽车开车实时疲劳检测,如驾驶员深度疲劳驾驶,自动将车速控制到安全速度。2、对驾驶员进行人脸识别验证,非授权人员无法开动汽车。3、因环境原因使人脸检测无效时,可使用指纹通过验证,亦可人脸、指纹双重识另Ij,安全性更佳。4、整小时或驾驶员疲劳时,对驾驶员进行振动和个性化语音提醒,让驾驶员时刻保持清醒的状态驾驶。5、驾驶员连续行驶4小时强行停车当驾驶员连续行驶4小时,则提醒驾驶员休息20分钟或更换驾驶员,否则,系统自动将车速控制到安全速度。6、通过摄像头可实时监控并记录车前路况状态,可事后查看开车中的实事状况。7、数据存储模块内可以存储本车使用记录,将永久保存本车某人在某年某月某时某分驾驶过本车的开车、停车时间,并可随时查看。8、具备GPS导航功能。9、能进行轮胎胎压异常检测,并将异常状况及异常位置显示在操作平台上。10、能进行水温检测,,并将水温状况显示在操作平台上。11、当汽车与前方物体可能会发生撞碰时,本系统会根据危险程度自动减速或自动刹车,防止碰撞,以确保行车安全。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管理中心模块(1),管理中心模块(I)通过数据线分别与GPS导航模块(2)、指纹提取模块(3)、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数据存储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汽车防疲劳驾驶控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管理中心模块(1),管理中心模块(1)通过数据线分别与GPS导航模块(2)、指纹提取模块(3)、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数据存储模块(5)、无线通讯模块(6)和激光测距测速传感器(10)连接,所述人脸及视频监控采集模块(4)集成有监控摄像头(11)、人脸识别摄像头(12)、疲劳状态检测摄像头(13)、语音提示喇叭(9)和人脸监测显示屏(8),无线通讯模块(6)通过无线通讯的方式与3G手机或平板电脑(7)通讯,管理中心模块(1)通过485串行接口与汽车内的数据交换中心(21)连接。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国杰,
申请(专利权)人:李国杰,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