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电机为双向出轴的内转子式无刷电机,电机两端分别对称套接轮毂壳体,电机轴与轮毂壳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电机定子两端设置电机端盖,电机定子与轮毂壳体之间设置轴承;所述电机端盖设置供电机线引出的出线孔,所述电机定子设置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定子的贴合面;支架主梁旋转固定连接于板体底壳,支架副梁固定连接电机;所述支架设置内部走线通道,走线通道入口与走线槽相通,走线通道出口与板体底壳穿线孔相通;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依次经走线槽和支架走线通道,由穿线孔顺入板体内部。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保证电动滑板电动轮毂的安全出线及布线,并能够提升车辆的整体美观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动滑板
,具体涉及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
技术介绍
电动滑板当属时下热门产品,人们对电动滑板外形和功能的要求在不断提高,进而对其性能、技术要求越来越高,作为核心部件,电动轮毂的性能直接影响到电动滑板的运行。当前市场出现的电动滑板,多采用单层板面,电路系统设置于板面的底部,体积较大,电动滑板运行中遇路面不平等现象,易出现托底现象,不易保护电路系统;电动滑板采用电动轮毂,通常由无刷电机和轮毂构成,现有无刷电机和轮毂的体积较大,重量较高,影响电动滑板的整体灵活度和轻便性。 无刷电机的电机线通常为一股线束从电机轴中引出,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采用双向出轴的内转子式无刷电机,无刷电机两端分别套接轮毂壳体,电机轴与轮毂壳体固定连接,电机轴的转动带动轮毂壳体转动;由于电机线不可能穿越高速转动的轮毂壳体或轮毂端盖,故不能采用此种出线方式。如果电机线由电机端盖引出,电机线同样必须绕开高速转动的轮毂壳体或轮毂端盖。故需提出新的布线方式,将电机线进行合理布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设计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电动轮毂具优异性能,布线简便、安全。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设计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电机为双向出轴的内转子式无刷电机,电机两端分别对称套接轮毂壳体,电机轴与轮毂壳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电机定子两端设置电机端盖,电机定子与轮毂壳体之间设置轴承;所述电机端盖设置供电机线引出的出线孔,所述电机定子设置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定子的贴合面;支架主梁旋转固定连接于板体底壳,支架副梁固定连接电机;所述支架设置内部走线通道,走线通道入口与走线槽相通,走线通道出口与板体底壳穿线孔相通;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依次经走线槽和支架走线通道,由穿线孔顺入板体内部;所述电机定子外周设置电机外壳,电机外壳两端设置电机端盖,电机外壳与轮毂壳体之间设置轴承,所述电机外壳设置出线孔;所述出线孔设置于电机端盖与轴承之间,电机外壳设置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外壳的贴合面,或出线孔设置于电机外壳的支架副梁安装处,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后,直接顺入支架走线通道;所述出线孔根据电机线的数量及直径设置为相应宽度的单个开孔或多个开孔,所述走线槽设置为相应宽度的单槽或多槽;所述走线槽设置为直线状、螺旋状或曲线状;所述出线孔设置于电机定子的支架副梁安装处,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后,直接顺入支架走线通道;所述支架副梁设置走线通道入口,支架主梁设置走线通道出口,主梁段走线通道、副梁段走线通道设置为直线状;所述主梁段走线通道与板体垂直设置,所述副梁段走线通道与支架主梁段通道形成一钝角或一直角;所述支架副梁设置圆环状结构,套装于电机定子外周或电机外壳外周;所述穿线孔设置为弧形,支架旋转过程中,穿入穿线孔的一段电机线随支架主梁作圆弧轨迹摆动;所述支架设置外部走线槽;所述走线槽设置盖板,槽体与盖板卡合固定连接;所述槽体设置内凹式卡孔,所述盖板设置与所述卡孔相适配的卡扣;所述轮毂壳体为锥体,轮毂壳体外周包覆轮胎。本专利技术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I、本专利技术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由无刷电机和轮毂构成,电机线经电机出线孔引出后,经由电机外周设置的走线槽顺入支架走线通道,或由出线孔直接顺入支架走线通道,经由支架走线通道顺入板体,保证了电动滑板电动轮毂的安全出线及布线,结构设计科学合理,无繁冗、外露连接线,走线井然有序;电动轮毂体积小、重量轻,电动滑板整体外观简约美观,灵活轻便。 2、电机定子两端设置电机端盖,电机定子外周直接设置轮毂壳体,省去了电机外壳,简化制作流程,节省原材料,并能够减小电机尺寸,节省安装空间。3、为了便于出线及更好的保护电机性能,在电机端盖设出线孔,选择电机端盖与电机定子的接触段,电机定子设置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定子的贴合面,这种设置对轴承的安装位置没有特别要求,不影响轴承安装;电机线由出线孔引出后,经由走线槽顺入支架,走线安全可靠。4、为了便于布线,在不影响电机性能的情况下,可以在电机定子的支架副梁安装处设置出线孔,电机线经出线孔引出后可直接顺入支架,无需另设线槽、通道,并且电机线不会与电机周边的其它装置相接触,减少制作工序的同时,布线简捷、安全。5、支架内部走线通道的设计,能够避免电机线的外露,有效保护电机线的安全,并能够提升车辆的整体美观度。6、在安装空间足够的情况下,电机定子外周设置电机外壳,能够有效保护电机定子等电机内部结构,有助于稳定电机性能;在电机外壳设置出线孔,设置简便,并无需破坏电机定子结构;出线孔可以设置于电机端盖与轴承之间,电机外壳设置与出线孔相通的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壳体的贴合面,同样不影响轴承安装;出线孔还可设置于轴承与支架之间,走线槽无需经过轴承安装处,走线更加便捷;出线孔还可以设置于电机外壳的支架副梁安装处,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后,直接顺入支架走线通道,形成更加便捷、安全的布线路径。7、为了不影响电机性能,当电机线数量较少或直径较小时,可设置单个出线孔,走线槽可设置为单条,设置简便;电机线数量较多或直径较大时,可设置多个出线孔,走线槽可设置为多条,能够有效地避免电机线相互间的磁场干扰,提高电机控制的精确度。8、为了便于制作走线槽及走线简捷,将出线孔与支架走线通道入口设置于同一平面内,走线槽相应地设计为直线状;考虑电机的安装环境或出线孔的设置难易程度时,出线孔与支架走线通道入口设置于不同平面内,走线槽相应地设计为曲线状;考虑到外形美观,可以将走线槽设计为螺旋状,无论哪种情况,都不影响电机线的布线安全。9、考虑到支架内部走线通道的距离与制作工艺因素,支架的主梁段走线通道、副梁段走线通道设计为直线状,形成距离最近、走线最简捷的走线通道,相比较曲线形等较复杂的走线通道来说,能够降低制作工艺难度。10、支架主梁旋转固定连接于板体底壳,支架副梁固定连接电机定子,支架轴心与轮子中心形成一段偏离距离,造成一定的力矩,电动滑板运行中,驾驶者对左侧或右侧的轮子踩踏施加压力,就能够实现电动滑板的向左侧或右侧转向。11、轮毂壳体设计为锥体,轮毂壳体外周包覆轮胎,构成整体呈梭状的驱动轮,此种设计使得重心偏移效果尤为明显,压力控制转向更加灵活,轻便。12、副梁段走线通道与主梁段走线通道互成钝角,电机线能够顺应倾斜角度,较为轻松的由架副梁段走线通道顺入主梁段走线通道,并且,此种设计方式不会影响支架本身的强度,还能够保证走线通道入口不易出现磨线、断线的问题,有利于保护电机线。13、在不影响支架本身强度,不影响电机线走线安全的情况下,副梁段走线通道可以与主梁段走线通道互成直角,走线简捷,便于设置。 14、支架副梁设置圆环状结构,套装于电机外周,此种设计方式使得支架能够很好地将电机抓持固定,使其稳定,不易发生松脱、晃动现象;并且能够避免采用螺钉固定等普通连接方式带来的对电机的损伤,有效维护电机性能。15、板体底壳穿线孔设计为弧形,此种设计,充分考虑到支架转向的整个过程中,穿入穿线孔的一段电机线随支架主梁作圆弧轨迹摆动,给予电机线良好的活动范围,使其能够随支架的转动摆动自如,不易出现磨线、挤线、断线的现象。16、支架外壁可设走线槽,使得走线直观,便于检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动滑板的电动轮毂及布线结构,电机为双向出轴的内转子式无刷电机,电机两端分别对称套接轮毂壳体,电机轴与轮毂壳体固定连接,其特征在于:电机定子两端设置电机端盖,电机定子与轮毂壳体之间设置轴承;所述电机端盖设置供电机线引出的出线孔,所述电机定子设置走线槽,走线槽槽沿经过轴承与电机定子的贴合面;支架主梁旋转固定连接于板体底壳,支架副梁固定连接电机;所述支架设置内部走线通道,走线通道入口与走线槽相通,走线通道出口与板体底壳穿线孔相通;电机线由出线孔穿出,依次经走线槽和支架走线通道,由穿线孔顺入板体内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不公告发明人,
申请(专利权)人:路海燕,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