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为了解决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功率明显过高,浪费有限能源的问题,所述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包括装在车架后轮部位上的荷载轮、驱动轮、固定轴套、动力传递轴、车轮毂轴套组合而成的复合车轮,所述车轮毂轴套上装有荷载轮,所述动力传递轴上装有驱动轮支架,该驱动轮支架上装有驱动轮,所述驱动轮与外部动力传输机构相连;所述驱动轮的半径小于或等于荷载轮半径的一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实现了在不增加车辆原动力配置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车辆驱动力、大幅节能的目标。(*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摩托车领域,具体为一种带复合车轮结构的摩托车。
技术介绍
目前广泛使用的摩托车车轮系统为从动轮、驱动轮结构概念,即将依靠传输到车轮圆周上转矩运动的车轮称为驱动轮,依靠车轮中心推力滚动的车轮谓之从动轮;驱动轮也承担车辆荷载。经典车轮运动力学原理揭示,在这种传统车轮系统结构中,从动轮半径尺寸越大其所需推力越小,而驱动轮半径尺寸越小其驱动力越大。实践中人们并没有尊重和充分利用这些基本原理,摩托车一直采用车轮等同半径、驱动轮的功能重叠等充满矛盾的技术方案,造成摩托车发动机功率明显过高,浪费有限能源的困难局面,给社会发展带来无形灾难。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现有的摩托车发动机功率明显过高,浪费有限能源的不足,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该摩托车根据车轮运动力学原理,可以通过增大车辆从动轮半径尺寸、减小驱动轮半径尺寸和合理配置动力就能实现车辆节能的目标。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结构特点是,包括装在车架后轮部上由荷载轮、驱动轮、车轮毂轴套、固定轴套、动力传递轴组合而成的复合车轮;所述动力传递轴装在车架后轮部上,该动力传递轴上装有所述固定轴套;所述固定轴套上装有驱动轮支架和车轮毂轴套;所述驱动轮支架上装有驱动轮;所述车轮毂轴套上装有荷载轮;所述驱动轮一侧设有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头,该驱动头与外部发动机输出相联;所述驱动轮的半径小于或等于荷载轮半径的一半。由此,所述固定轴套与车架、驱动轮支架连接,实现车轮固定功能;车轮毂轴套与荷载轮连接,实现荷载轮独立的从动属性功能;动力传递轴与动力传递轮、后轮链齿连接,以实现动力传递及驱动轮独立的驱动功能。本技术中,所述动力传递轴上通过轴承装有固定轴套,该固定轴套上通过轴承装有车轮毂轴套,所述荷载轮装在车轮毂轴套上。作为一种传递动力的具体形式,所述动力传递轴上装有动力传递轮和与动力传递轮固定连接的后轮链齿,所述动力传递轮与驱动头相连,后轮链齿与外部发动机输出相连。所述后轮链齿与车辆发动机输出连接使动力传递轴由此获得动力,再经过动力传递轮与驱动轮驱动头的连接,将此动力驱动车辆驱动轮。进一步地,所述动力传递轮与驱动头之间为齿轮啮合传动或通过链条链轮传动。当然,所述动力传递轮与驱动头之间也可以通过皮带传动。所述驱动轮支架连接在车架与固定轴套的连接处。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荷载轮两侧均设有驱动轮。藉由上述结构,本技术彻底抛弃传统车轮结构概念,建立以荷载轮为主体的车轮系统结构,由此,车轮半径在制动力矩有效范围内尺寸尽可能大些,以求车辆运动所需推动力较小,达到车辆运行省力的目的。本技术改变传统车轮半径尺寸等同的方式,单独设置半径小于荷载轮I / 2半径尺寸的车轮作为驱动轮(非荷载轮),此轮不承担车辆荷载,仅为车辆运动提供所需驱动力,以求获得大幅增强驱动力的目的。本技术改变传统驱动轮兼有荷载、驱动双重功能的方式,采用以荷载轮为主体,通过连接部件在其两侧设置驱动轮(非荷载轮),使车辆后轮成为大小轮一体的结构,构成复合车轮方式;通过选择适当的复合车轮宽度,调节车轮附着力,使复合车轮不但具有独立的荷载功能与驱动功,而且动力充沛,其通行性也不受小轮径的制约。上述方案创新点主要集中于摩托车后轮结构的彻底改变 ⑴车辆后轮采用复合车轮技术,以荷载轮为基础在其两侧增设驱动轮,实现车轮功能单一化、性能强化的目标;⑵复合车轮结构是依靠具有三层结构的轮轴实现的,轮轴由动力传递轴、固定轴套、轮毂轴套组成,提供复合轮结构要素;⑶复合车轮中驱动轮半径小于或等于二分之一荷载轮半径,实现大幅提升车辆驱动力的目标;⑷复合车轮宽度可调节,设定适当车辆附着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采用复合轮结构后,本技术车辆在不增加原车辆动力的条件下推动荷载轮省力、驱动轮强力,实现了大幅节能的宏大目标,开创了车辆节能的新局面。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阐述。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的后轮复合车轮轮轴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实施例的结构原理图。在图中I-荷载轮;2-驱动轮; 3-车轮毂轴套;4-固定轴套;5-动力传递轴;6-驱动轮支架;7-车架; 8-动力传递轮;9-驱动头;10-后轮链齿。具体实施方式一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参见图1,后轮复合车轮轮轴是复合车轮结构的关键连接部件,它由动力传递轴5、固定轴套4及车轮毂轴套3三层结构组成,其中固定轴套4用于提供复合车轮与车架及驱动轮支架6连接固定的功能,该部件为非运动部件;动力传递轴5经由轴承连接于固定轴套4中,用于给复合车轮中的驱动轮(非荷载轮)提供圆周上的转矩,该部件为运动部件;车轮毂轴套3经由轴承连接于固定轴套4外层,用于复合车轮中荷载轮的设置,该部件为运动部件。参见图2,荷载轮I经由车轮毂轴套3固定于复合车轮后轴系统中,成为车辆车轮系统主要部件;复合车轮后轴经由固定轴套4与车架7连接,形成车辆以前、后荷载轮为主体的结构。驱动轮(非荷载轮)支架6连接在车架7与固定轴套4连接处,将驱动轮(非荷载轮)2与驱动轮(非荷载轮)支架6连接,实现在荷载轮I两侧增设小半径驱动轮(非荷载轮)2的复合车轮结构方式。稳固连接动力传递轮8与动力传递轴5,动力传递轴5可同时作用于两侧驱动轮(非荷载轮);驱动轮(非荷载轮)2上有驱动头9,动力传递轮8配合驱动头9构成动力传递结构,实现复合车轮可驱动功能。后轮链齿10安装在动力传递轴5上,其方向与车辆动力系统输出同侧,链条连接后轮链齿10与动力系统,实现摩托车复合车轮结构的完整功能。·本技术实现了在不增加车辆原动力配置的前提下大幅提升车辆驱动力、大幅节能的目标。上述实施例阐明的内容应当理解为这些实施例仅用于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而不用于限制本技术的范围,在阅读了本技术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对本技术的各种等价形式的修改均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特征是,包括装在车架(7)后轮部上由荷载轮(I )、驱动轮(2 )、车轮毂轴套(3 )、固定轴套(4)、动力传递轴(5 )组合而成的复合车轮;所述动力传递轴(5)装在车架(7)后轮部上,该动力传递轴(5)上装有所述固定轴套(4);所述固定轴套(4)上装有驱动轮支架(6)和车轮毂轴套(3);所述驱动轮支架(6)上装有驱动轮(2);所述车轮毂轴套(3)上装有荷载轮(I);所述驱动轮(2) —侧设有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头(9),该驱动头(9)与外部发动机输出相联;所述驱动轮(2)的半径小于或等于荷载轮(I)半径的一半。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特征是,所述动力传递轴(5)上通过轴承装有固定轴套(4),该固定轴套(4)上通过轴承装有车轮毂轴套(3)上。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特征是,所述动力传递轴(5)上装有动力传递轮(8)和与动力传递轮(8)固定连接的后轮链齿(10),所述动力传递轮(8)与驱动头(9)相连,后轮链齿(10)与外部发动机输出相连。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特征是,所述驱动轮支架(6)连接在车架(7)与固定轴套(4)的连接处。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复合车轮结构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复合车轮结构摩托车,其特征是,包括装在车架(7)后轮部上由荷载轮(1)、驱动轮(2)、车轮毂轴套(3)、固定轴套(4)、动力传递轴(5)组合而成的复合车轮;所述动力传递轴(5)装在车架(7)后轮部上,该动力传递轴(5)上装有所述固定轴套(4);所述固定轴套(4)上装有驱动轮支架(6)和车轮毂轴套(3);所述驱动轮支架(6)上装有驱动轮(2);所述车轮毂轴套(3)上装有荷载轮(1);所述驱动轮(2)一侧设有与之固定连接的驱动头(9),该驱动头(9)与外部发动机输出相联;所述驱动轮(2)的半径小于或等于荷载轮(1)半径的一半。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尚久駜,陈化雨,
申请(专利权)人:尚久駜,陈化雨,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