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防撞过渡滑轨装置,它的过渡滑轨(4)的进坯端延伸至过跨辊道(7)上推钢机油缸(8)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4)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1.过渡滑轨的两端均获得支撑,改悬臂梁为双端点支撑梁,过渡滑轨的进坯端部分不易下挠变形;2.在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过渡滑轨的中部可以不设支撑梁,如果设置,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设置的位置可更靠近过渡滑轨的出坯端,当推钢机油缸在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推钢机油缸也不会碰到过渡滑轨中部的支撑梁。(*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钢铁冶炼中的方坯连铸出坯冷床,特别是方坯连铸出坯冷床轨道与过跨 辊道之间的过渡滑轨装置。 技术背景钢铁冶炼中的方坯连铸出坯冷床使用时,切割好的高温红坯由过跨辊道输送到推钢机的 工作位置,推钢机开始工作,将高温红坯从过跨辊道经过渡滑轨装置推至出坯冷床轨道,待 磁扒吊车倒运到存放垛或外发车皮上。过渡滑轨装置如图5、 6、 7所示,过渡滑轨装置包括过渡滑轨4及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 梁,过渡滑轨装置设置在方坯连铸出坯冷床轨道6与过跨辊道7之间。现有的过渡滑轨装置, 它的过渡滑轨4的一端为出坯端(靠近出坯冷床轨道6的一端),另一端为进坯端(靠近过跨 辊道7的一端)。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1、第二支撑梁2,第一支撑梁1设 置在过渡滑轨出坯端的下方,为防止推钢机油缸8碰到过渡滑轨下方的第二支撑梁2,第二 支撑梁2设置在过渡滑轨4的中部,即过渡滑轨4出坯端部分为悬臂梁。过渡滑轨4为工字 钢,过渡滑轨4上部设有滑块5,滑块5为整根滑块(即连续的滑块)。现有的过渡滑轨装置存在以下缺陷1、 当推钢机将钢坯推上过渡滑轨4上时,钢坯是从过跨辊道上掉在过渡滑轨上,过渡滑 轨4的悬臂部分在连续不断地受到向下冲击力的作用下,易造成严重下挠变形。2、 当推钢机油缸8在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推钢机油缸还是会碰到过渡滑轨下方的支 撑梁(第二支撑梁2),将造成过渡滑轨被巨大的推力推跨,导致冷床设备故障,从而造成连 铸机生产被迫中断。3、 过渡滑轨4为工字钢,高温易变形,影响滑轨的正常工作。4、 过渡滑轨4上的滑块为整根(连续的)滑块,滑块受热易翘起,阻碍钢坯滑动。 专利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防撞过渡滑轨装置,该滑轨装置的过渡滑 轨不易变形,且在推钢机油缸在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推钢机油缸也不会碰到过渡滑轨下 方的支撑梁。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防撞过渡滑轨装置,它设置在出坯冷床轨道与过跨辊道之间;过渡滑轨装置包括过渡滑 轨及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过渡滑轨的一端为出坯端,另一端为进坯端;过渡滑轨的进坯 端延伸至过跨辊道上推钢机油缸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进坯端 的第三支撑梁。上述方案中,过渡滑轨为水冷套管。上述方案中,过渡滑轨上部设有滑块,滑块为块状滑块。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 过渡滑轨的进坯端延伸至过跨辊道上推钢机油缸的后方,在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 括设置在过渡滑轨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使得过渡滑轨的两端均获得支撑,改悬臂梁为双端 点支撑梁,过渡滑轨的进坯端部分不易下挠变形。2、 在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过渡滑轨的中部 可以不设支撑梁,如果设置,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设置的位置可更靠近过渡滑轨的出坯端, 当推钢机油缸在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推钢机油缸也不会碰到过渡滑轨中部的支撑梁。3、 过渡滑轨为水冷套管,可降低过渡滑轨的温度,过渡滑轨不易变形。4、 过渡滑轨上部的滑块为块状滑块,滑块不易受热易变形。 本技术结构简单、成本低、故障率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为过渡滑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过渡滑轨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图5为现有的过渡滑轨装置侧视图图6为现有的过渡滑轨横截面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现有过渡滑轨装置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其中1-第一支撑梁、2-第二支撑梁、3-第三支撑梁、4-过渡滑轨、5-滑块、6-出坯冷 床轨道、7-过跨辊道、8-液压推钢机油缸。 具体实施方案如图l、 2、 3、 4所示的本技术实施例,过渡滑轨装置设置在方坯连铸出坯冷床轨道 6与过跨辊道7之间。过渡滑轨装置包括过渡滑轨4及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过渡滑轨4的一端为出坯端(靠 近出坯冷床轨道6的一端),另一端为进坯端(靠近过跨辊道7的一端)。过渡滑轨4的进坯 端延伸至过跨辊道7上推钢机油缸8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第一支撑梁l、第二支撑梁2、第三支撑梁3,第三支撑梁3 设置在过渡滑轨4进坯端,第一支撑梁1设置在过渡滑轨出坯端的下方,第二支撑梁2设置 在过渡滑轨4的中部。为防止推钢机油缸8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碰到过渡滑轨下方的第二 支撑梁2,第二支撑梁2设置的位置靠近过渡滑轨的出坯端。过渡滑轨4为(D169X20水冷套管,水冷套管的结构如图2、 3所示,水冷套管采用单循 环水降温,图2中的箭头方向为冷却水的流动方向。如图l、 2、 3所示,过渡滑轨4上部的 工作行程内设有滑块5,滑块5为块状滑块,各块状滑块等距离设置。权利要求1、防撞过渡滑轨装置,过渡滑轨装置包括过渡滑轨(4)及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过渡滑轨(4)的一端为出坯端,另一端为进坯端;其特征在于过渡滑轨(4)的进坯端延伸至过跨辊道(7)上推钢机油缸(8)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4)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3)。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滑轨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渡滑轨(4)为水冷套管。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过渡滑轨装置,其特征在于过渡滑轨(4)上部设有滑块(5), 滑块(5)为块状滑块。专利摘要本技术涉及防撞过渡滑轨装置,它的过渡滑轨(4)的进坯端延伸至过跨辊道(7)上推钢机油缸(8)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4)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3)。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过渡滑轨的两端均获得支撑,改悬臂梁为双端点支撑梁,过渡滑轨的进坯端部分不易下挠变形;2.在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过渡滑轨的中部可以不设支撑梁,如果设置,支撑梁(第二支撑梁)设置的位置可更靠近过渡滑轨的出坯端,当推钢机油缸在极限失控等异常状态时,推钢机油缸也不会碰到过渡滑轨中部的支撑梁。文档编号B22D11/14GK201094993SQ200720086759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7年8月30日 优先权日2007年8月30日专利技术者波 俞, 夏鑫赟, 易礼强, 凯 李, 伟 杨, 杨树忠, 黎 焦, 童健民, 陶志波, 鸿 马 申请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防撞过渡滑轨装置,过渡滑轨装置包括过渡滑轨(4)及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过渡滑轨(4)的一端为出坯端,另一端为进坯端;其特征在于:过渡滑轨(4)的进坯端延伸至过跨辊道(7)上推钢机油缸(8)的后方,过渡滑轨下方的支撑梁包括设置在过渡滑轨(4)进坯端的第三支撑梁(3)。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童健民,俞波,李凯,夏鑫赟,马鸿,易礼强,杨伟,焦黎,杨树忠,陶志波,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钢铁集团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