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属一般热交换类。现有热交换元件制造方法多为金属挤型、烧结、铸造成型或鳍片盘绕管结构,其中金属挤型、烧结及铸造成型均为用熔融金属注入模具中,产生一固定状热交换元件,为加大与传导介质接触的表面积,多在热交换元件表面设有复数沟槽,以增加其表面积,由于沟槽仅分布于热交换元件表面,可增加的接触面积有限,且沟槽分布越复杂,生产越困难成本也越高;鳍片盘绕管结构为冷热源流动的管路,周侧设有复数鳍片状交换元件,虽热交换效果较好,但各鳍片与管路间用线性焊道焊结,热传导路经受相当大限制,结构复杂,使整体加工困难,特别是鳍片焊结人员要长期培养,烧焊设备为精密器具,制造成本也较高,一般对热交换要求不严苛,不用这种结构,且这种元件适用形态上受限制,这种管路本体直接外露,易受污染或污损,使用寿命降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于元件成型前在模具中填实耐高温且可溶于水的粒子,待用高压将熔融金属压入模具,冷却凝固后,用水溶解去除填充粒子,粒子空间在金属成型体形成连续孔洞,以增加与传导介质(如空气、水等)的接触表面积,增进热交换的功能,为适应不同场合需要,把选择粒子的大小、排列密度改变,作为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通气性热交换元件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密实填塞充填粒子步骤,将在压铸模具中密实填塞可耐欲成型金属的溶解高温且可溶于水的充填粒子;高压注入熔融金属步骤,即将熔融金属高压注入模具中,使熔融金属渗透填塞于充填粒子周侧间隙后,使金属冷却成型;水溶解冲洗充填粒子步骤,即将金属成型体用水溶解冲洗使水溶性充填粒子溶解流出除去,使金属成型的体内形成交错且连续的贯穿孔道,以增加与热传导介质接触的表面积。
【技术特征摘要】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