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在两个部件(11、13)之间的导热性装置(10),包括产生热的第一部件(11)和用于将第一部件(11)的热导出的第二部件(13),其中两个部件(11、13)排列为借助于导热介质(12)而彼此呈作用连接。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设计为,导热介质(12)含有金属成分,特别是金属离子(16),它们排布在载体材料(15),尤其是在聚合物基质中,并且导热介质(12)在最终状态具有由金属成分组成的树枝状体(22),它与两个部件(11、13)的接触表面(17、18)导热性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两个独立权利要求前序部分的在两个部件之间的导热性装置(Anordnung)和在两个部件之间的导热性装置的制造方法。这样的装置和这种装置的制造方法在现有技术中已经是已知的。其中,例如产生热的第一部件通过介质与导出热的第二部件例如散热体连接。在此,该介质例如由未固化的糊料作为所谓的填缝剂(其中部分已固化)组成,或作为导热性膜或导热性粘结材料组成,其中后两种介质通常完全固化。所述的材料大部分非常高度填充有无机材料,例如银、氧化铝、氮化硼或碳。此外,存在所谓的“相变材料”(PCM),其聚集状态根据温度而变化,其中实现了部件润湿性的改进。在关于导热性材料的最新进展中,使用了纳米颗粒(例如纳米银、碳纳米管(CNT))。但是所有这些材料就下面要求的组合方面受批判或不是理想的 高柔韧性时的高导热性、不使用导电材料时的高导热性、由于在各接合部件(Fiigepartner)上的良好热连接而使传热阻力降低。此外,从US5 958 590已知,使用糊料形式的具有高导电性的树枝状粉末材料作为焊接材料用于连接或制造导电连接。在此过程中,在由聚合物材料作为载体材料制成的基质中引入导电金属颗粒,该颗粒只要载体材料还不是固体就会形成导电桥,所谓的“树枝状体(Dendrite) ”,它用于使连接具有相对低的电阻。
技术实现思路
从所展示的现有技术出发,本专利技术所基于的任务是,改进根据两个独立权利要求前序部分的在两个部件之间的导热性装置和在两个部件之间的导热性装置的制造方法,其方式是使得在两个部件之间的热连接就上述要求方面来说最优化。该任务通过具有两个独立权利要求的特征的导热性装置和导热性装置的制造方法获得解决。在此过程中,本专利技术基于的构思为,通过使用其中布置有形成树枝状体的金属成分的载体材料,使得可以在两个相互呈作用连接的(zwei miteinander in Wirkverbingung stehenden)部件之间实现最佳的导热性。本专利技术的装置和用于制造该装置的方法的有利的实施方案在各从属权利要求书中给出。来自至少两个在权利要求、说明书和/或附图中公开的特征的所有组合都落入本专利技术范围内。一方面为了能够形成树枝状体,另一方面为了简化导热性介质在部件之间的装置,而不会在运行期间因为液体或粘稠的导热介质导致困难或缺陷,在优选的实施方案中设计为,导热介质在加工状态下呈液态或糊状和在最终状态下呈固态。特别优选的是,两个部件至少在与导热介质的接触表面上由导电材料,特别是金属组成。由此,创造了这样的可能性,即通过在导热介质中施加电压和与之相关的电流,使得可以在两个接触表面之间实现有针对性地构造树枝状体。如果待连接的导热性部件不是由金属组成并打算运用本专利技术的话,在本专利技术的一个变型中可能的是或可设想的是,两个部件在接触表面上具有金属涂层或金属层。特别地设计为,第一部件是电气元件,而第二部件是冷却元件(KUhlelement)。在此过程中,通过本专利技术的导热性装置可以实现电气部件和冷却元件之间最佳的热流出(Warmefluss)。此外,特别优选的是,至少导热介质在形成为树枝状体之后进行热处理用于固化。由此,实现了导热介质所希望的固体最终状态,使得可以或确保导热介质在两个部件的接触表面上的牢固连接。在一种制备导热性装置的经济上重要的方法中,建议将导热介质施加到两个部件之一的接触表面上,随后另一个部件以其接触表面与导热介质贴靠接触(Anlagekontakt)。特别地,其中可以设计为,导热介质在所述一个部件的接触表面上的施加通过冲压、撒布(Dispensen)或丝网印刷进行。在此过程中,使用的方法尤其取决于第一部件接触表面现有的表面性能和形貌及其尺寸。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特征和细节从优选实施方案的下面描述中以及借助于附图得·出。其中图I表示初始(Ausgang)状态下的使用导热介质情况下的两组待连接的导热部件的装置的纵剖面2表示根据图I的装置的纵剖面图,其中装置和导热介质在最终状态下具有树枝状体。在图I中示意了装置10,它由第一部件11、导热介质12和第二部件13组成。这里,第一部件11用于举例而不是限制性的,可以是产生热的电气或电子部件,例如大功率晶体管、IC或类似物。第二部件13本身也是举例性而不是限制性的,构造为导热部件,例如散热体,它应将由第一部件11产生的热排出到周围环境。导热介质由载体材料15组成,该材料尤其是聚合物基质形式,在其中在初始状态下,如图I中所示意的,混入有金属离子16形式的金属盐,该金属盐或多或少均匀地分布排列在载体材料15中。作为金属离子16,使用铜和/或铁和/或铝和/或银离子。这里,在各个金属离子16之间通常首先没有接触。重要的还有,导热介质12在初始状态下呈液态或糊状,由此金属离子16可以运动。为了制造装置10,导热介质12首先例如施加到第一部件11上。这尤其可以通过冲压、撒布或丝网印刷进行,取决于经济的或其它的要求,使得可以将导热介质12以希望的方式施加到第一部件11的接触表面17上。接着,第二部件13以其朝向导热介质12的接触表面18与导热介质12有效连接,其中通过将第二部件13以其接触表面18例如压在导热介质12上。在根据图I的装置10构成后,在第二步中在两个部件11和13上施加电压。这如图2所示。对于两个部件11和13由导电材料,特别是金属,例如铜组成的情况,这可以通过部件11和13与电源20直接连接进行。但是如果两个部件11和13由导电差或不导电的材料组成,则有利的或需要的是两个部件11和13在其接触表面17和18上设置金属涂层或金属层,例如铜层,然后与电源20连接。通过在两个部件11和13 (或两个部件11和13的导电接触表面17和18)上施加电压,金属离子16在导热介质12内形成树枝状体22,它使得可以在两个接触表面17和18之间通过金属离子16和因此也在两个部件11和13之间实现直接连接。由此,通过树枝状体22,两个接触表面17和18直接地导热性连接,使得第一部件11产生的热直接地通过导热介质12或树枝状体22导出到第二部件13上。在施加电压或在形成树枝状体22时,导热介质12已经固化或已经开始固化。为加速固化过程,有意义或有利的是,随后将装置10在炉中进行热处理。在此过程中,导热介质12完全固化,使得取得了最佳的导热性。大体上示意或描述的装置10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进行改变或改进。因此, 例如也可以设想的是,部件11和13不是如所示意的那样具有平面或平滑的接触表面17和18,而是将其构造成其它类型。在此情况下,导热介质12可以通过其在初始状态下为糊或液体的形式无问题地紧贴在部件11和13的各表面上或例如填充部件缝隙。权利要求1.在两个部件(11、13)之间的导热性装置(10),包括产生热的第一部件(11)和用于将第一部件(11)的热导出的第二部件(13),其中两个部件(11、13)排列为借助于导热介质(12)而彼此呈作用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介质(12)含有金属成分,特别是金属离子(16),它们排布在载体材料(15),尤其是在聚合物基质中,并且导热介质(12)在最终状态具有由金属成分组成的树枝状体(22),该树枝状体与两个部件(11、13)的接触表面(17、18)导热性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KV·许特,R·瓦尔,
申请(专利权)人: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