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7967 阅读:188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7:4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与后立柱不发生碰撞。在最后排座椅(5)的车辆后侧以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卷绕行李箱盖部件(32)的卷绕装置。行李箱盖部件(32)具有:盖主体部分(35);和具有形状保持性的板部(36),其连结于该盖主体部分(35)的后端,构成为后端部能卡合于配设于举升门(3)内表面部的被卡合部(3a)。在举升门(3)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被卡合部3a靠上侧分别配设限制部(40),在举升门(3)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32)卡合于举升门(3)的状态时限制部(40)与板部(36)抵接而限制板部(36)向上侧移动来限制盖主体部分(35)向上侧移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该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具备车体后部的行李箱;车体后面开口部;举升门,其被轴支于该车体后面开口部的上部,打开关闭自如地覆盖该车体后面开口部;以及从上方覆盖上述行李箱的行李箱盖部件。
技术介绍
在现有的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中,构成为与举升门的开闭操作连动地开闭行李箱盖部件,当打开举升门时使行李箱盖部件向上方移动,进行行李相对于行李箱内的取放。但是,为了当关闭举升门时可靠地覆盖行李箱内的行李,需要将行李箱盖部件的车宽方向尺寸设为与车体后面开口部的下部大致相同的尺寸,但例如在车体后面开口部构成为上缘部比下缘部短的梯形的汽车的情况下,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有可能与后立柱发生碰撞。·在专利文献I中公开了如下方案在最后排座椅的车辆后方附近配设板部件,在该板部件的后部配设卷绕行李箱盖部件的卷绕装置,从而根据板部件的量将卷绕装置配置于车辆后方,由此构成为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的车宽方向两端部与后立柱不发生碰撞。_5] 现有技术文献_6] 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特开2000-10878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问题但是,专利文献I的构成由于配设板部件,因此具有如下问题由于该板部件的存在导致结构复杂、成本上升,另外,外观、行李的搭载性也变差。本专利技术是鉴于这样的方面完成的,其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与后立柱不发生碰撞。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利用配设于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限制部限制行李箱盖部件的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具体地,本专利技术以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为对象采取如下的解决方案,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具备车体后部的行李箱;车体后面开口部;举升门,其被轴支于该车体后面开口部的上部,打开关闭自如地覆盖该车体后面开口部;以及行李箱盖部件,其从上方覆盖上述行李箱。S卩,第I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还具备卷绕装置,卷绕装置以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最后排座椅的车辆后侧,卷绕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在上述举升门的内表面部配设有被卡合部,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具有盖主体部分;以及具有形状保持性的板部,其连结于该盖主体部分的后端,构成为后端部能卡合于上述被卡合部,在上述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上述被卡合部靠上侧分别配设有限制部,在该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该举升门的状态时上述限制部与上述板部抵接而限制该板部向上侧移动,由此限制上述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据此,在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板部抵接于分别配设于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被卡合部靠上侧的限制部而限制板部向上侧移动,由此限制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所以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的形状在侧视车辆时为大致L字形状(大致倒 字形状),盖主体部分远离后立柱。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与后立柱不发生碰撞。第2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I专利技术中,上述限制部是与举升门饰边一体成形的鼓出部。据此,能提高限制部的成形性并美化外观。第3专利技术的特征在于,在上述第I或者第2专利技术中,在上述板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配设有树脂制抵接部,在上述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上述举升门的状态时上述树脂制抵接部抵接于上述限制部。据此,在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分别配设于板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树脂制抵接部抵接于分别配设于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被卡合部靠上侧的限制部而限制板部向上侧移动,由此限制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所以能利用这样的强度比较高的树脂制抵接部确保稳定的抵接强度,能将盖主体部分的上侧移动的限制设为稳定的状态。专利技术效果 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板部抵接于分别配设于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被卡合部靠上侧的限制部而限制板部向上侧移动,由此限制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所以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的形状在侧视车辆时为大致L字形状,盖主体部分远离后立柱,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容易地使得当完全打开举升门时行李箱盖部件与后立柱不发生碰撞。附图说明图I是从侧面看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的局部截面图。图2是示出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的车辆的后部彳丁李箱结构的后视图。图3是示出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举升门的状态时的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的主要部分的后视立体图。图4是示意性示出限制部未形成于举升门的情况和形成于举升门的情况的行李箱盖部件与后立柱的接触状态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2车体后面开口部3举升门3a被卡合部4行李箱5最后排座椅24下侧壁饰边(举升门饰边)25侧壁饰边(举升门饰边)32行李箱盖部件34卷绕装置35盖主体部分 36 板部40限制部42抵接部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是如下情况下的例子在车辆前后方向长度比较长的行李箱设于最后排座椅的座椅靠背的车辆后侧的两厢型、面包型、旅行车型等的汽车中,在具备从上方覆盖收纳于行李箱内的行李的行李箱盖装置的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中应用本专利技术。如图I 图3所示,在汽车的后部设有上缘部比下缘部短的大致梯形的车体后面开口部2 ;下开式的举升门(后门)3,其被轴支于车体后面开口部2的上部的铰链部,打开关闭自如地覆盖车体后面开口部2 ;车体后面开口部2的车辆前方的行李箱4 ;装备于行李箱4的车辆前侧的最后排座椅5 ;以及装备于最后排座椅5的座椅靠背6的车辆后侧的行李箱盖装置30等。接着,对举升门3进行说明。举升门3具备下侧壁21、左右的侧壁22、22、以及上侧壁23。下侧壁21升起至汽车的大致一半的高度。各侧壁22从下侧壁21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的上部向上方升起。该侧壁22以越往车体前方就越往上方的方式倾斜。上侧壁23以在左右侧壁22、22的上端部间跨越的方式在车宽方向延伸。下侧壁21、侧壁22以及上侧壁23形成举升门窗用开口,在该开口设有举升门窗。在下侧壁21、侧壁22以及上侧壁23各自的车辆前侧(车内侧)分别设有树脂制饰边。并且,下侧壁饰边24、侧壁饰边25以及上侧壁饰边构成举升门饰边。接着,对行李箱4进行说明。行李箱4的上下由顶盖11和地板12进行划分。该顶盖11的后缘部构成车体后面开口部2的上缘部。地板12遍及行李箱4的区域整体设为平坦的状态。该地板12的后缘部构成车体后面开口部2的下缘部。另外,行李箱4的左右由车体后部的左右的后部侧壁13、13进行划分。各后部侧壁13具备下侧侧壁14和后立柱15。各下侧侧壁14在汽车的左右各侧从地板12升起至汽车的大致一半的高度。各后立柱15从下侧侧壁14的后侧上部向上方升起。该后立柱15以越往车体前方就越往上方的方式倾斜。这样的各后部侧壁13的后立柱15支撑顶盖11的后部。伴随于此,下侧侧壁14、后立柱15以及顶盖11形成后三角窗用开口 16,在该开口 16设有后三角窗17。在下侧侧壁14和后立柱15各自的车宽方向内侧分别设有树脂制饰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其特征在于,具备:车体后部的行李箱;车体后面开口部;举升门,其被轴支于该车体后面开口部的上部,打开关闭自如地覆盖该车体后面开口部;以及行李箱盖部件,其从上方覆盖上述行李箱,上述车辆的后部行李箱结构还具备卷绕装置,其以在车宽方向延伸的方式配设于最后排座椅的车辆后侧,卷绕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在上述举升门的内表面部配设有被卡合部,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具有:盖主体部分;以及具有形状保持性的板部,其连结于该盖主体部分的后端,构成为后端部能卡合于上述被卡合部,在上述举升门的内表面部的车宽方向两端部的比上述被卡合部靠上侧分别配设有限制部,在该举升门为完全打开状态且上述行李箱盖部件卡合于该举升门的状态时上述限制部与上述板部抵接而限制该板部向上侧移动,由此限制上述盖主体部分向上侧移动。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田大辅平山勋山口直宏
申请(专利权)人:马自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