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7757 阅读:195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4 16: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包括给油分配接头、中心轴、进油管、轮箍、油路挡板、右侧轮缘、左侧轮缘、热合压轮、不锈钢外护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软管;给油分配接头与中心轴一端固连,中心轴的另一端与电动机连接;进油管位于中心轴的空腔内;进油管的一端与给油分配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温控装置连接;轮箍套在中心轴外且两者固连;轮箍两侧边沿分别设左环形槽和右环形槽,左侧轮缘和右侧轮缘分别安装在左环形槽和右环形槽内且左侧轮缘和右侧轮缘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热合压轮;热合压轮套在轮箍外;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将加热与挤压功能集成一体,加热效果好;采用铜质热合压轮,避免薄膜的表层与其他层发生粘连。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滴灌
,具体涉及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轮
技术介绍
目前,在滴灌
中,对于滴灌带的生产设备通常采用平板状挤出机。使用平板状挤出机挤出平板状PE薄膜形成滴灌带时,必须要经过裹折、热压焊接等工序才能完成,在热压焊接工序中,工艺技术的稳定与否对滴灌带产品的影响非常大。目前的热压焊接方式主要有超声冷焊接技术,该技术虽然快捷方便,但是在高速运转时,漏焊接现象非常明显;另外,目前还有热合挤压焊接技术,通过对流涎状薄膜挤压粘接在一起,该技术工艺简单,粘接效果较好,但是粘接过程中将所挤压的所有薄膜层粘接在一起,而裹折式薄壁滴灌带只容许将外部两层薄膜层粘接在一起,外最内层不能和其他层粘接,此外,该技术没有加 热装置,不适合裹折式薄壁滴灌带粘接。为了保证热压焊接工序的稳定,研究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装置,对于生产合格的滴灌带产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或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轮,该焊接轮保证了热压焊接工序的稳定进行,能够生产出合格的滴灌带产品。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的技术解决方案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包括给油分配接头、中心轴、进油管、轮箍、油路挡板、右侦嫩缘、左侧轮缘、热合压轮、不锈钢外护板、第一接头、第二接头和软管;其中,给油分配接头与中心轴一端固连,中心轴的另一端通过齿轮与电动机连接;中心轴通过2个轴承固定在生产线上;中心轴中空,进油管位于中心轴的空腔内;进油管的一端与给油分配接头连接,另一端与温控装置连接;轮箍套在中心轴外且两者固连;轮箍两侧边沿分别设左环形槽和右环形槽,左侧轮缘和右侧轮缘分别安装在左环形槽和右环形槽内且左侧轮缘和右侧轮缘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热合压轮;热合压轮套在轮箍外;热合压轮内壁上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侧壁上设有侧面环形凹槽,侧面环形凹槽被一个凸起隔断;该凸起两边的环形凹槽分别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油路挡板覆盖在环形凹槽上并固定;进油口和出油口分别连接轮箍上设置的进油管通道和出油管通道;热合压轮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台,环形凸台顶部有一个环形凹槽;给油分配接头上设有与进油管相连通的中心孔,还设有与进油管和中心轴之间的空腔相连通的周围孔;中心孔通过一套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软管、第二接头与进油管通道连通;周围孔通过另一套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软管、第二接头与出油管通道连通。本专利技术还包括如下其他技术特征所述给油分配接头一端为八棱柱结构的接头帽,其外接圆直径为80毫米,高度为32毫米;另一端为圆柱体结构的外接头,直径为42毫米,高度为20毫米,外接头的轴线上设有中心孔,中心孔的旁边设有周围孔,接头帽内设有进油孔和出油孔,中心孔与进油孔垂直相交连通,周围孔和出油孔垂直相交连通;中心孔与进油管连接,进油孔和出油孔分别与两个第一接头连接;外接头与中心轴一端连接。所述轮箍厚度为60毫米,轮箍包括6个支撑、内圈和外圈;支撑以轮式结构连接内圈和外圈;内圈为中空圆柱,其外径为120毫米,其中空部分的直径为60毫米,中空部分内镶接中心轴的前段;内圈上均匀分布6个丝孔;外圈外径398毫米,内径320毫米,外圈左、右两侧边沿分别设有左环形槽和右环形槽;左环形槽深度为10. 5毫米,宽度为24毫米,右侧环形槽深度为10. 5毫米,宽度为20毫米;外圈的外表面上设有环形槽,用于安装热合压轮,其深度为毫米,宽度为4毫米;在外圈的壁上设有进油管通道和出油管通道。所述热合压轮内径为390毫米,外径为478毫米,厚度为23毫米,热合压轮套在轮箍外,热合压轮的内表面与轮箍的环形槽的表面紧贴;热合压轮侧壁上均匀分布12个丝孔,热合压轮置于右侧轮缘、左侧轮缘之间并固定;热合压轮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台,高度为7毫米;右侧轮缘、左侧轮缘的环状凸起的内表面均紧贴环形凸台两侧的热合压轮的外表·面;环形凸台顶部有一个环形凹槽,环形凹槽为深度为I毫米,宽度为6毫米;热合压轮的一个侧面上有侧面环形凹槽,侧面环形凹槽被凸起隔断;在凸起的两边的热合压轮内壁上分别设有进油口和出油口,凸起两边的环形凹槽分别与进油口和出油口连通;油路挡板覆盖在环形凹槽上并固定,使侧面环形凹槽形成管状通道;油路挡板的两个边沿处分别安装密封圈;进油口由一个穿过轮箍上进油管通道的第二接头连接一根软管,该软管再通过一个第一接头连接给油分配接口的进油孔;出油口由一个穿过轮箍外圈上出油管通道的第二接头连接一根软管,该软管再通过一个第一接头连接给油分配接口的出油孔;从而形成热油循环通道;高温热油通过进油口流入侧面环形凹槽后从出油口流出,使环形凹槽两边的两条棱保持均匀高温。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如下本专利技术的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将加热与挤压功能集成一体,由高温油控温,温度分布均匀,稳定,可使薄壁滴灌带两个粘接层快速加热,加热效果好;采用铜质热合压轮,局部加热塑化薄壁滴灌带,粘接强度大,不会使薄膜的表层与其他层发生粘连。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滴灌带热压焊接轮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给油分配接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3是中心轴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轮箍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5是左侧轮缘的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C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6是右侧轮缘的的弧形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Ca)为正视图;(b)为侧视图。图7是热合压轮与油路挡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正视图;(b)为正视图中局部A放大图;(c)为(b)中Al-Al剖面图;(d)为(b)中A2-A2剖面图。(e)为(b)中A3-A3剖面图。图8是外护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Ca)为侧视图;(b)为正视图。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解释说明。具体实施例方式参见图I、图2、图3、图4、图7,本专利技术的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包括给油分配接头I、中心轴2、进油管3、轮箍4、油路挡板5、右侧轮缘6、左侧轮缘7、热合压轮8、不锈钢外护板9、第一接头10、第二接头11和软管12 ;其中,给油分配接头I与中心轴2—端固连,中心轴2的另一端通过齿轮与电动机连接;中心轴2通过2个轴承固定在生产线上;中心轴2中空,进油管3位于中心轴2的空腔22内;进油管3的一端与给油分配接头I连接,另一端与温控装置连接;温控装置用以给油加热并向本专利技术提供热油。轮箍4套在中心轴2外且两者固连;轮箍4两侧边沿分别设左环形槽31和右环形槽29,左侧轮缘7和右侧轮缘6分别安装在左环形槽31和右环形槽29内且左侧轮缘7和右侧轮缘6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热合压轮8 ;热合压轮8套在轮箍4外;热合压轮8内壁上设有进油口 43和出油口 44,侧壁上设有侧面环形凹槽39,侧面环形凹槽39被一个凸起40隔断;该凸起40两边的环形凹槽39分别与进油口 43和出油口 44连通;油路挡板5覆盖在环形凹槽39上并固定,环形凹槽39与油路挡板5之间形成油路通道;进油口 43和出·油口 44分别连接轮箍4上设置的进油管通道27和出油管通道28 ;热合压轮8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台42,环形凸台42顶部有一个环形凹槽41。给油分配接头I上设有与进油管3相连通的中心孔15,还设有与进油管3和中心轴2之间的空腔相连通的周围孔12 ;中心孔15通过一套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10、软管12、第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滴灌带热压焊接轮,其特征在于,包括给油分配接头(1)、中心轴(2)、进油管(3)、轮箍(4)、油路挡板(5)、右侧轮缘(6)、左侧轮缘(7)、热合压轮(8)、不锈钢外护板(9)、第一接头(10)、第二接头(11)和软管(12);其中,给油分配接头(1)与中心轴(2)一端固连,中心轴(2)的另一端通过齿轮与电动机连接;中心轴(2)通过2个轴承固定在生产线上;中心轴(2)中空,进油管(3)位于中心轴(2)的空腔(22)内;进油管(3)的一端与给油分配接头(1)连接,另一端与温控装置连接;轮箍(4)套在中心轴(2)外且两者固连;轮箍(4)两侧边沿分别设左环形槽(31)和右环形槽(29),左侧轮缘(7)和右侧轮缘(6)分别安装在左环形槽(31)和右环形槽(29)内且左侧轮缘(7)和右侧轮缘(6)之间形成的空隙中安装热合压轮(8);热合压轮(8)套在轮箍(4)外;热合压轮(8)内壁上设有进油口(43)和出油口(44),侧壁上设有侧面环形凹槽(39),侧面环形凹槽(39)被一个凸起(40)隔断;该凸起(40)两边的环形凹槽(39)分别与进油口(43)和出油口(44)连通;油路挡板(5)覆盖在环形凹槽(39)上并固定;进油口(43)和出油口(44)分别连接轮箍(4)上设置的进油管通道(27)和出油管通道(28);热合压轮(8)外表面设有环形凸台(42),环形凸台(42)顶部有一个环形凹槽(41);给油分配接头(1)上设有与进油管(3)相连通的中心孔(15),还设有与进油管(3)和中心轴(2)之间的空腔相连通的周围孔(12);中心孔(15)通过一套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10)、软管(12)、第二接头(11)与进油管通道(27)连通;周围孔(12)通过另一套依次连接的第一接头(10)、软管(12)、第二接头(11)与出油管通道(28)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牛文全张亮
申请(专利权)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