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235721 阅读:23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20 1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包括: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多条选通线及多条数据线,该多条选通线和数据线界定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薄膜晶体管、公共电极、像素电极及修正电容,该薄膜晶体管通过选通线及数据线分别与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电性连接,该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形成一液晶电容,该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及一漏极,该修正电容电性连接于栅极与漏极之间,对栅极与漏极因结构特性形成的寄生电容进行修正。通过设置修正电容来减少寄生电容对薄膜晶体管的影响,提高薄膜晶体管控制的精度,避免了液晶分子异常偏转带来的透射率的改变和对比度异常的现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液晶显示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
技术介绍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液晶显示器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并且人们对液晶显示器的要求越来越高,开始追求大的显示画面、快的响应速度。但是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增大布线的复杂度提高,而且随着TFT (Thin Film Transistor、薄膜场效应晶体管)基板驱动像素电极数量的增加线路延时以及因为TFT寄生电容的存在所带来的反馈电压对每个像素电极的影响使得精确控制像素电极的难度也跟着增加。图I为基本的TFT阵列基板的电路驱动结构示意图,图中在整个TFT基板上分布 着像素电极,每一个像素电极至少与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漏极D相连,每个薄膜晶体管的源极S至少连接一条数据线,数条数据线共同构成了数据总线结构;每一个薄膜晶体管的栅极G至少连接一条选通线,数条选通线共同构成了选通总线结构;数据总线和选通总线通过薄膜晶体管共同控制这些像素电极的数据写入,如图所示的基板上的第i列、第j行的像素电极P(i,j)共同受到选通线G(j)和数据线S(i)的控制,当对该像素电极进行写操作时,选通线G(j)处于高电平,保证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液晶面板的驱动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栅极驱动器、源极驱动器、多条选通线及多条数据线,该多条选通线和数据线界定多个像素单元,每一像素单元包括一薄膜晶体管、一公共电极、一与薄膜晶体管电性连接的像素电极、及一修正电容,所述薄膜晶体管通过选通线及数据线分别与栅极驱动器及源极驱动器电性连接,所述公共电极与像素电极形成一液晶电容,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一栅极及一漏极,所述修正电容电性连接于栅极与漏极之间,对栅极与漏极因结构特性形成的寄生电容进行修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胤宏田夏贾沛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