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分线端子。包括壳体及设于此壳体内的导电体和若干输出压线框,导电体一端形成有至少两层阶梯状相错的输出部,输出部的端部分叉形成至少两个叉头,输出压线框对应套装在叉头上,并在同一端开设一螺孔,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两排与所述螺孔同轴的开孔,任意一排所述开孔依次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一个平滑的壁上,且各具有开孔的壁与所对应的叉头之间的距离均大致相等。其优点是:降低了对于电装时使用的螺丝刀的要求,而且赋予导线在电装时一个合理的冗余量,使导线压线部位与压线框完全接触,大大加强了导线压紧的可靠性,并只需压线的导线头需要被剥皮,减少了被剥皮导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长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分线端子。
技术介绍
分线端子是一种用于实现电气连接的连接器,在很多控制电路中,需要将电流由大至小分流分级控制,一般采用铜排打孔或铜块钻孔等分流连接方式,而分线端子恰适用于这类场合,故此被广泛应用在建筑电气、低压电控配电、自动化成套设备等领域。如专利号为CN201120147267. 5的专利技术专利《并联式多用途分线端子》所提出的结构,即是一种目前比较通用的多路并联输出式分线端子的结构。该分线端子由绝缘外壳和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的导电体、绝缘底座和输出压线框组成,其中,导电体卡装在绝缘底座上,具有导线输入端和导线输出端,导线输出端呈多层阶梯状结构,每层的端部分叉形成叉头,输出压线框套 装在各个叉头上,输出压线框上端设置螺孔,螺钉穿越壳体的开孔与螺孔栓接。但上述结构的分线端子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些问题一、由于导电体的多层阶梯式结构,位于下层的输出压线框距离壳体比位于上层的输出压线框要长,故此一般采用将对应下层输出压线框的壳体开孔内凹的结构,来保证螺钉的通用性,而此内凹的部分为一个圆柱状腔体,直径和开孔直径相等或略大。而这种结构的分线端子在装配导线时,必须使用能伸入此腔体的螺丝刀。而正常情况下现场一般都使用通用的螺丝刀,导致用户在使用此类结构的分线端子时,经常发生找不到专用螺丝刀而无法操作或损坏产品的状况。另外,如果不考虑螺钉的通用性,不仅需要定制多种长度不同的螺钉,而且装配时很容易出现错装的情况。二、上述结构的分线端子由于压线框与端板之间没有足够间隙,导线在进入压线框压接时只有线头在框内,而线头剪下一般都不平整,并有毛刺,存在压接不到位可能导致接触不可靠,有造成系统电能传输和信号控制中断的隐患。三、上述结构的分线端子在电装时只接受导线的剥线端插入,同样由于导电体的多层阶梯式结构,使得一部分导线的剥线部分长度非常的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被氧化腐蚀,影响其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分线端子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分线端子,对于现有分线端子的结构进行了改良,具有结构合理、安装方便、可靠性高等优点。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一种分线端子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分线端子,包括绝缘壳体及设于此壳体内的导电体和若干输出压线框,所述导电体一端形成有至少两层阶梯状相错的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的端部分叉形成至少两个叉头,所述输出压线框一一对应的套装在所述叉头上,并在同一端开设一螺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两排与所述螺孔同轴的开孔,所述开孔内插装有和所述螺孔栓接的螺钉,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排所述开孔依次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一个平滑的壁上,且所有具有开孔的壁与其上开孔所对应的叉头之间的距离均大致相等。所述壳体内在所述输出压线框的外框口外部形成有便于导线的未剥线部分进出的进线腔,所述进线腔在所述壳体上形成有便于导线的未剥线部分进出的进线孔。所述壳体内对应每一个输出压线框的内框口设立有在导线装入此输出压线框后抵触导线端头的端板,所述输出压线框内框口与对应的端板之间具有至少2_的间隙。所述壳体内还设有套装在所述导电体的输入端的输入压线框,所述壳体内对应每一个输入压线框的内框口设立有在导线装入此输入压线框后抵触导线端头的端板,所述输入压线框内框口与对应的端板之间具有至少2_的间隙。所述壳体还设有固定安装所述导电体的绝缘支座,所述端板形成在所述绝缘支座上和/或形成在所述壳体上;所述进线腔形成在所述绝缘支座上和/或为壳体内的空腔。 所述输出部相对所述螺孔的另一侧凹设有与所述叉头数量对应的压线槽,所述压线槽由所述叉头的端部起,沿叉头长度方向分布,并延伸出所述叉头根部一段距离。所述具有开孔的壁之间平行分布并依次通过立壁连为一体,使所述壳体的局部呈阶梯状。所述立壁的根部距离最近的开孔的距离不小于此开孔直径的50%。所述壳体上凹设有至少一道凹槽,所述凹槽的底壁上开设一排所述的开孔。所述凹槽的侧壁与所述开孔之间的距离不小于所述开孔直径的50%。以上技术方案中,所用的术语“壁”包括但不限于绝缘壳体侧壁、底壁或顶壁,本申请文件中的“壁”应当理解为所有用以围合成壳体内的容置空间的各个壁状物,如壳体上的凹槽的底部同样可视为壳体的壁。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降低了对于电装时使用的螺丝刀的要求,而且赋予导线在电装时一个合理的冗余量,使导线压线部位与压线框完全接触,大大加强了导线压紧的可靠性,避免了导线送不到位或送到位后压线框只压到导线头可能出现锁不住、接触不良的状况发生,并只需压线的导线头部分需要被剥皮,减少了被剥皮导线长期暴露在空气中的长度。附图说明通过以下结合附图对其示例性实施例进行的描述,本技术上述特征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和容易理解。图I为本技术实施例I分线端子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I分线端子输出端的外视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2中分线端子结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分线端子输出端的外视图;图5为实施例2中导电体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以便于同行业技术人员的理解如图1-5所不,标号分别表不壳体100、壳盖110、顶板111、第一孔壁112、第二孔壁113、第三孔壁114、立壁115、开孔116、开孔117、凹槽118、壳座120、导线孔130、导电体200、输出部210、叉头211、压线槽212、输入端220、连接孔221、输出压线框300、螺孔310、输入压线框400、螺孔410、绝缘支座500、进线腔510、端板520、间隙521。实施例I :参见图1-2,本实施例I中提供的一种分线端子和常见分线端子的结构大致相同,包括由壳盖110和壳座120组成的用于绝缘的壳体100,壳体100内设置有导电体200、输出压线框300、绝缘支座500。其中,壳盖110和壳座120开口相对并相互配合扣装构成壳体 100。导电体200 —端形成有三层阶梯状相错的输出部210,相对的另一端形成输入端220。输入端220上开有一个连接孔221,当需要分线端子与其他电器件(如开关、断路器)连接时,首先将所述输入端220插入到其他电器件的接线处,再将连接孔221与其他电器件接线处的接线端用螺钉联接紧固即可。这种连接方式避免了使用连接导线,令分线端子与 其他电器件的连接方便快捷,且更加牢固可靠。输出部210的端部分叉形成五个叉头211。另外,上层的输出部210在对应中层的输出部210的叉头211的相应位置处开有通孔。所述输出压线框300为一个两端面开口的中空框,并在顶部设置螺孔310。输出压线框300 —一对应的套装在所述叉头211上,并可上下滑动。由于输出部210上的叉头211形成上中下三层,故此输出压线框300同样分为上中下三层呈阶梯状分布。对应的,壳盖110顶部的顶板111上对应三层输出压线框300上的螺孔310开设三层开孔117,开孔117和螺孔310 —一对应并同轴设置,开孔117内插装有用于和螺孔栓接的螺钉600,螺钉600的头部大致贴合叉头211,使输出压线框300不会掉落。以中层的输出压线框300的连接结构为例,螺钉600依次穿越开孔117和上层输出部210上的通孔,与此输出压线框300上的螺孔310螺纹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分线端子,包括绝缘壳体及设于此壳体内的导电体和若干输出压线框,所述导电体一端形成有至少两层阶梯状相错的输出部,所述输出部的端部分叉形成至少两个叉头,所述输出压线框一一对应的套装在所述叉头上,并在同一端开设一螺孔,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至少两排与所述螺孔同轴的开孔,所述开孔内插装有和所述螺孔栓接的螺钉,其特征在于:任意一排所述开孔依次开设在所述壳体上一个平滑的壁上,且所有具有开孔的壁与其上开孔所对应的叉头之间的距离均大致相等。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胜孟,张志香,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爱浦克施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