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哈大为专利>正文

一种新型上流水式浇注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20134 阅读:20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由浇口杯(1)、直浇道(2)、横浇道(4)、内浇道(6)等组成的浇注系统,其特征在于横浇道和内浇道均可为前低后高,呈上流水式结构,其上升坡度可为2°~20°。与已知的下流水式结构浇注系统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1)可确保气体顺利排出;(2)具有较强的稳流、缓冲作用;(3)增强了横浇道的挡渣能力。(*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铸造造型工艺中与浇入熔融金属有关的部分的
浇注系统的设计是铸造工艺设计中最重要的一环,设计合理的浇注系统不但可提高铸件质量,还可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铸件成本。已公知的浇注系统可分为a)顶注式;b)直浇道;c)底注式;d)缝隙式;e)复合式等六类。附图说明图1、2系一个铸件砂型示意图,其中图1为侧视图,图2为俯视图,它包括(1)浇口杯;(2)直浇道;(3)缓冲涡;(4)横浇道;(5)缓冲涡;(6)内浇道;(7)冒口等部分,通常的浇注系统其横浇道均为前端高、后端低,呈“下流水”式结构。本技术设计者多年来从事有色金属铸造工作,发现采用上述“下流水”式结构浇注系统,很难避免铸件出现欠铸、缩松、缩孔、针孔和氧化夹渣等缺陷。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新型的浇注系统,它由浇口杯、直浇道、横浇道和内浇道等部分组成,其特征在于横浇道近直浇道一端较近内浇道一端为低,即呈上流水式浇注结构。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流水式浇注系统其内浇道也可以是上升式的即近横浇道端比近型腔一端低。即横绕道和内浇道前端较后端为低均呈上流水式结构。上流水式浇注系统中,横浇道(包括内浇道)的上升坡度可为2°~20°之间,其工艺参数要视铸件重量,横浇道长度等数据而不同。本技术所提供的上流水式浇注系统同已公知的下流水式浇注系统相比较有如下优点(1)可以确保气体自下向上顺利排出;(2)具有较强的稳流、缓冲作用;(3)增强了横浇道的挡渣能力。因而上流水式浇注系统可明显提高铸件的质量,消除铸件中可能出现的缩松、缩孔、针孔和氧化夹渣等缺陷。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新型的上流水式浇注系统其结构示意图如图3、4所示,图3为侧视图,图4为俯视图。在图3、4中(1)为浇口杯,(2)为直浇道,(4)横浇道,(6)内浇道,(7)冒口,(8)冒口座。图3、4中表示的是一个开放式浇注系统,为简化起见,只画出一个内浇道,它同横浇道连为一体,同时也未将缓冲涡画出。从图3中可以看出横浇道和内浇道的上升坡度。以下结合附图3、4介绍本技术的实施例实施例1,采用上流水式浇注系统铸造A0939油箱盖,该油箱盖材质为ZHP59-1黄铜,每件重50公斤,其冒口重20公斤,如果采用已有的浇注系统很难确保其浇注质量,例如横浇道与缓冲涡相差55毫米,即使下了过滤网,仍然难以控制住弥散度较高的杂质进入型腔中,而仅仅缩小横浇道与缓冲涡之间的高差(如缩小至5毫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由浇口杯(1)、直浇道(2)、横浇道(4)、内浇道(6)组成的浇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横浇道和内浇道前端较后端为低,即呈上流水式结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由浇口杯(1)、直浇道(2)、横浇道(4)、内浇道(6)组成的浇注装置,其特征在于其横浇道和内浇道前端较后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哈大为
申请(专利权)人:哈大为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89[中国|沈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