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和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9461 阅读:21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和方法,其是用真空将型砂吸入由上型箱和下型箱形成的壳形腔,包括:一下型箱,有一上表面,所述下型箱的上表面上固定一模型,所述下型箱有一组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抽吸孔,所述孔与一真空源相通;一上型箱,其位于所述下型箱之上,以在所述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壳形腔,所述上型箱有一与空腔相通的单一型砂供应孔。(*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和方法,其是通过真空抽吸将自硬或气硬型砂导入由一上型箱和一下型箱所形成的壳形腔中,而能减少所使用的型砂量。日本专利(A)57—85643中公开了一种生产壳形或簿铸模的方法,能减少所使用的型砂的量。如图4所示,该方法采用一下型箱2和一设于下型箱之上作为一上型箱的模型4。模型4,即上型箱与下型箱2隔开,以使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壳形腔6。下型箱有一组垂直吸孔8。吸孔8通过一导管10与真空源(未示)相通。模型4的周边有一组型砂供应孔132,型砂通过孔供入空腔。为了将型砂导入空腔6并形成一壳形铸模,启动真空源,并驱动一装有下型箱2的振动台14。上述方法有下述缺点(A)因为模型的表面朝下设在下型箱上,所以充填在空腔中的型砂由于重力和振动台的振动而倾向于向下运动,即,型砂倾向于与模型表面分离。所以,型砂不能完全充满空腔而到达模型表面。所以,不能形成必须与模型表面对应的所需铸模形状。(B)因为模型向下延伸,所以其周边需要一组型砂供应孔。当使用这种孔时,通常通过每个孔12送入或吸入的型砂量不同,所以需要事先在料斗中准备大量的型砂。这与本专利技术的减少型砂用量的目的相违背。(C)因为孔12中的型砂留在所生产的铸模表面,所以必需进行去除所留型砂的麻烦的工作。(D)因为设有一组与空腔相通的通孔8,所以型砂易于堆积在通孔8的入口(在图4中,只显示了一个型砂堆积的通孔16)。堆积的型砂防止了型砂流向相邻的通孔。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和方法,其没有上述的缺点,能使所使用的型砂量为最少。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其是用真空将型砂吸入由上型箱和下型箱形成的壳形腔,包括一下型箱,有一上表面,所述下型箱的上表面上固定一模型,所述下型箱有一组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抽吸孔,所述孔与一真空源相通;一上型箱,其位于所述下型箱之上,以在所述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壳形腔所述上型箱有一与空腔相通的单一型砂供应孔。该装置能生产工件形状的铸模,并使所用的型砂量为最少。所述单一型砂供应孔位于空腔的中部。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生产上型箱的方法,该上型箱用于通过将型砂吸入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的壳形腔而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包括下述步骤将一模型置于一台架的上表面;在所述台架上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位置形成一组抽吸孔,使所述抽吸孔能与真空源相通;启动所述真空源,通过所述抽吸孔吸住一厚度基本与所要生产的铸模相等的柔性和非透气件,并使其压靠在所述模型上;将一支架设在所述台架上,使其围绕所述非透气件;将一元件置于所述非透气件上,以便形成一单一的型砂供应孔;将自硬材料充入由所述非透气件,所述支架,和所述用于产生型砂供应孔的元件之间形成的空间中;在所述自硬材料硬化之后,至少将所述台架,所述模型和所述非透气件从所述硬化的材料上取下。该方法包括使用壳形铸模生产装置的下型箱作为所述台架的步骤。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壳形铸模的生产方法,其是用真空将型砂吸入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的壳形腔中,包括下述步骤将一模型置于台架的上表面;在所述台架上的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位置形成一组抽吸孔,使所述抽吸孔能与所述真空源相通;启动所述真空源,通过所述抽吸孔吸住一厚度基本与所要生产的铸模相等的柔性和非透气件,并使其压靠在所述模型上;将一支架设于所述台架上,使其围绕所述非透气件;在所述非透气件上设置一元件,以致能形成一单一的型砂供应孔;将耐热的自硬材料充入由所述非透气件,所述支架和所述用于形成型砂供应孔的元件之间形成的空间之中;在所述自硬材料硬化之后,将所述硬化材料从至少所述台架,所述模型,和所述非透气件上取下;将所述取下的硬化材料作为一上型箱设于一下型箱上,下型箱的上表面上固定了一模型,以在所述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空腔;将型砂通过所述上型箱上形成的型砂供应孔供入空腔,并用真空在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位置抽吸空腔,而将型砂导入空腔;从导入并模制的型砂上取下所述的模型和下型箱,而形成一由所述耐热的硬化材料支承的铸模。通过该方法,能生产工件形状的铸模,同时能使所使用的型砂量为最少。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装置一个实施例的部分剖视图。图2和3是示意图(部分剖视),显示本专利技术生产一上型箱的方法。图4是生产壳形铸模的先有技术装置的剖视图。下面通过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描述。图1显示了本专利技术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该装置包括一下型箱20和一上型箱22。下型箱20的上表面24固定一向上突出的模型26。上型箱22设于下型箱20之上,在它们之间形成一壳形腔28。簿腔28的厚度在所有部分基本上是均匀的。在上型箱22的上部有一型砂供应孔30,以使孔与空腔28相通。孔30最好位于空腔的中部。本专利技术也涉及一种生产上型箱,例如上型箱22的方法。该方法将在下面描述。在下型箱20的上表面24形成一组通气孔32,各具有气塞34。孔32相邻于模型26的周边,并与形成于下型箱20上的空腔或室36相通。室36与一与真空源40相连的门阀38相通。下型箱20装在一振动台42上,振动台通过螺旋弹簧46装在底座44上。一组振动器48装在振动台42上。一下端有一闸门装置52的砂斗50通过一弹性材料的环形件54设于上型箱22的供砂孔30上。闸门装置52使砂斗50的排砂口可以打开和关闭。现在描述生产一由上型箱22支承的壳形或簿铸模的方法。先将与真空源40相通的门阀38打开,通过室36降低空腔28中的气压,同时启动振动器48使下型箱20振动。然后打开闸门装置52。于是,砂斗50中的自硬或气硬型砂56从孔30中被吸入空腔28。空腔28中的型砂进一步被吸入并运动至气塞34处。于是,空腔28充满型砂56,并且由于下型箱20的振动,型砂被充分塞紧。空腔填满型砂之后,闸门装置52关闭。在自硬型砂硬化或在气硬型砂中通入循环的硬化气体而使其硬化之后,将固定了一铸模的上型箱22从模型26和下型箱20上分离。于是,生产出一由上型箱(如下面将要描述的,上型箱由自硬材料例如水泥的硬化而制造)支承的铸模。被支承的铸模的孔30充以型砂。被充填的孔的上表面可以与上型箱的上表面(图1的顶面)平齐或稍凹下。因为在铸模的制造过程中,型砂由于重力,下型箱的振动和真空的吸力而压靠在模型的表面上,铸模的壳形表面与模型一致。并且,因为型砂从单一孔供入空腔,然后向空腔周边——其对应于模型周边——抽吸,所以,型砂被均匀地充填入空腔中。另外,因为通气孔设在模型表面外侧(即,要在铸模中铸造的产品的表面外侧),就不需要对铸模表面进行后处理加工。下面参见图2和3,描述本专利技术用于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的上型箱22的制造方法。在图2和3中与图1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标号。如图2所示,模型26设在台架70上。台架70可以是与图1中下型箱20相同的结构,或具有相同功能的其他结构。模型26和通气孔32用一柔性和非透气材料制的垫层或垫状件60覆盖。垫层60的厚度基本等于要生产的壳形铸模的厚度。真空源40通过门阀38将垫层60吸住,使其压靠在模型26的上表面和台架70或下型箱20的上表面。将垫层60延伸在通气孔32外面的边缘部分切除。在台架70上的垫层60的周边处放置一个支架62。并在垫层中部放置一实心或中空的圆柱体64,用于形成一型砂供应孔30。在垫层60,支架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其是用真空将型砂吸入由上型箱和下型箱形成的壳形腔,包括:一下型箱(20),有一上表面,所述下型箱的上表面上固定一模型(26),所述下型箱有一组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抽吸孔(32),所述孔与一真空源(40)相通; 一上型箱(22),其位于所述下型箱之上,以在所述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壳形腔(28),所述上型箱有一与空腔相通的单一型砂供应孔(30)。

【技术特征摘要】
JP 1994-10-7 270582/94;JP 1994-10-28 289032/941.一种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其是用真空将型砂吸入由上型箱和下型箱形成的壳形腔,包括一下型箱(20),有一上表面,所述下型箱的上表面上固定一模型(26),所述下型箱有一组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抽吸孔(32),所述孔与一真空源(40)相通;一上型箱(22),其位于所述下型箱之上,以在所述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一壳形腔(28),所述上型箱有一与空腔相通的单一型砂供应孔(30)。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单一型砂供应孔位于空腔的中部。3.一种生产上型箱的方法,该上型箱用于通过真空将型砂吸入上型箱和下型箱之间形成的壳形腔而生产壳形铸模的装置,包括下述步骤将一模型置于一台架的上表面;在所述台架上相邻于所述模型周边的位置形成一组抽吸孔,使所述抽吸孔能与真空源相通;启动所述真空源,通过所述抽吸孔吸住一厚度基本与所要生产的铸模相等的柔性和非透气件,并使其压靠在所述模型上;将一支架设在所述台架上,使其围绕所述非透气件;将一元件置于所述非透气件上,以便形成一单一的型砂供应孔;将自硬材料充入由所述非透气件,所述支架,和所述用于产生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久原田和男杉本永人鹈崎
申请(专利权)人: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