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喷丸处理装置,该喷丸处理装置能够在改变投射的投射材料的粒径来进行多个喷丸处理的情况下,缩短直到喷丸处理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第一投射区域(A1)与第二投射区域(A2)之间的流通路被分隔部(62A)隔断,第二投射区域(A2)与第三投射区域(A3)之间的流通路被分隔部(62B)隔断。另外,分隔部(62A、62B)在使被处理对象物(W)通过的情况下打开分隔门(64A、64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利用投射机对沿着循环路输送的被处理对象物进行投射的喷丸处理>J-U ρ α装直。
技术介绍
在喷丸处理装置中,存在将作为被处理对象物的产品悬挂于悬吊并利用载重滑车沿着循环轨道进行输送,同时利用喷丸机进行喷丸处理的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在此类装置中,例如,如图11 图13所示,在循环轨道102 (参照图13)上设置有在喷丸室104内供利用投射机106 (参照图11)进行投射的投射区域110 ;在喷丸室104外用于装载 产品108 (参照图11)的产品装载区域112 (参照图13);以及在喷丸室104外用于卸下产品108 (参照图11)的产品卸下区域114 (参照图13)。在此类装置中,通过将产品108 (参照图11)的装卸分为在图13所示的产品装载区域112和产品卸下区域114进行,从而缩短产品的装卸时间。然而,例如,在铸件的清砂、热处理品的清除氧化皮等过程中,为了有效地进行清扫,有时会在利用较大的投射材料进行了喷丸处理之后、再利用较小的投射材料进行喷丸处理。在此类处理中,为了防止粒径不同的投射材料混合,而利用多个喷丸处理装置来进行喷丸处理。专利文献I :日本实公昭51-35918号公报然而,当利用多个喷丸处理装置进行喷丸处理时,由于需要产品的装载交换,因此与此相对地,到喷丸处理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会额外增加。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考虑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喷丸处理装置,该喷丸处理装置能够在改变投射的投射材料的粒径而进行了多个喷丸处理的情况下,缩短直到喷丸处理结束为止所需的时间。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沿着输送被处理对象物的循环路而形成引导路径;可动部,该可动部沿着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路径被引导;悬吊部,该悬吊部与所述可动部一体地设置,用于悬挂所述被处理对象物;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部沿着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路径移动;投射机,该投射机与所述循环路对置并且在沿着所述循环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将投射材料向所述循环路侧投射;以及分隔部,该分隔部将多个投射区域之间的流通路隔断,并且该分隔部具备在使所述被处理对象物通过的情况下打开的开闭门,其中投射区域是供所述投射机投射投射材料的区域。根据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可动部借助驱动机构而沿着引导部的引导路径移动。由于在与该可动部一体地设置的悬吊部悬挂有被处理对象物,因此被处理对象物沿着引导路径被输送。另外,与输送被处理对象物的循环路对置且在沿着循环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投射机,投射机分别在多个投射区域将投射材料朝循环路侧投射。因此,如果按照多个投射区域的每一个,改变投射机所投射的投射材料的粒径,则被处理对象物就被粒径不同的投射材料多次喷丸处理。此处,由于多个投 射区域之间的流通路被分隔部隔断,因此能够防止或抑制在各个投射区域所投射的投射材料混入到其他投射区域的情况。另外,由于分隔部在使被处理对象物通过的情况下打开开闭门,因此被处理对象物不被装载交换而保持原样地被输送,由此被转移到不同的投射区域被投射。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I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设置有控制部,该控制部进行控制以便只在所述开闭门被关闭的情况下由所述投射机进行投射材料的投射。根据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投射机进行的投射材料的投射被控制部控制,以便只在开闭门被关闭的情况下进行。因此,由于在开闭门被打开的情况下投射机不进行投射材料的投射,因此在各个投射区域所投射的投射材料基本被包括开闭门的分隔部包围而不会漏出到其他投射区域。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I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在各个所述投射区域设置有循环装置,该循环装置使被所述投射机投射出的投射材料向该投射机循环。根据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于在各个投射区域设置有循环装置,该循环装置使被投射机投射的投射材料向该投射机循环,因此在不同的投射区域投射的投射材料分别单独地循环。因此,在不同的投射区域投射的投射材料在循环时不会混合,从而使在各个投射区域投射的投射材料的粒径保持初始的设定。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I或者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在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路径上形成有迂回路,在俯视观察装置时该迂回路离开所述投射区域彼此之间的最短路线而迂回。根据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于在引导部的引导路径形成有迂回路,在俯视观察装置时该迂回路离开投射区域彼此之间的最短路线而迂回,因此能够延长沿着投射区域之间的循环路的长度(即,增大实际的间隔)。因此,与不形成迂回路的情况相比,在不同的投射区域投射的投射材料难以混合。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所述投射区域形成于喷丸室的内部,并且在俯视观察装置时所述迂回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喷丸室的外侧。根据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于投射区域形成于喷丸室的内部,并且在俯视观察装置时迂回路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喷丸室的外侧,例如,即使在上游侧的投射区域投射的投射材料暂时残留在被处理对象物上,那样的投射材料也基本在迂回时落在喷丸室的外侧。因此,即使是在上游侧的投射区域被投射且在迂回过程中从被处理对象物落下的投射材料,也能有效地防止或抑制那样的投射材料进入到下游侧的投射区域的情况。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在俯视观察装置时所述迂回路的一部分配置在与所述喷丸室重叠的位置,并且在所述喷丸室的内部与所述迂回路的下方侧相邻的空间配置有密封体,该密封体安装于所述喷丸室侧并且由具有挠性的多个长条材料构成,用于阻止投射材料的漏出。根据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于在俯视观察装置时迂回路的一部分配置在与喷丸室重叠的位置,并且在喷丸室的内部与迂回路的下方侧相邻的空间配置有密封体,该密封体由安装于喷丸室侧且具备挠性的多个长条材料构成,用于阻止投射材料的漏出,因此能有效地抑制投射材料在投射区域之间的移动。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 理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在俯视观察装置时所述迂回路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所述开闭门设置在所述迂回路的一对对置部的下方侧。根据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由于在俯视观察装置时迂回路形成为大致U字形状,开闭门设置于迂回路的一对对置部的下方侧,因此与仅在上述对置部的一方的下方侧配置开闭门的情况相比,能更有效地抑制投射材料在投射区域之间的移动。另外,在开闭门被关闭的情况下,迂回区域的中间部在上游侧的投射区域以及下游侧的投射区域的任一区域都被隔离。由此,即使在上游侧的投射区域以及下游侧的投射区域中的任一方所投射的投射材料暂时漏出,由于基本是落在上游侧的投射区域以及下游侧的投射区域中的任意区域都被隔离的区域,因此上游侧的投射区域以及下游侧的投射区域中的任一方都不会进入到另一方。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本专利技术的喷丸处理装置,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结构的基础之上,在所述循环装置内设置风力分选机构,该风力分选机构通过使气流与投射后被回收的投射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喷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引导部,该引导部沿着输送被处理对象物的循环路而形成引导路径;可动部,该可动部沿着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路径被引导;悬吊部,该悬吊部与所述可动部一体地设置,用于悬挂所述被处理对象物;驱动机构,该驱动机构使所述可动部沿着所述引导部的所述引导路径移动;投射机,该投射机与所述循环路对置并且在沿着所述循环路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配置有多个,将投射材料向所述循环路侧投射;以及分隔部,该分隔部将多个投射区域之间的流通路隔断,并且该分隔部具备在使所述被处理对象物通过的情况下打开的开闭门,其中投射区域是供所述投射机投射投射材料的区域。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山本万俊,
申请(专利权)人: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