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环真空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71426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1-08 18:3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环真空装置,应用于抛光装置上,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真空吸装置、连接装置和电环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真空吸装置和所述电环装置,所述真空吸装置用于吸附工件,所述真空吸装置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抽真空的抽真空口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灌空气的吹空气口,所述电环装置固定于抛光装置的盘体上,所述盘体与所述电环装置一起转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电环真空装置可以实现工件自动取拿和方便绕线。(*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抛光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应用在抛光领域上的电环真空>J-U装直。
技术介绍
抛光设备的真空吸夹与电器绕线布局问题历来是抛光行业的盲点和技术难点,但 又是抛光机器所必须的。常用的真空吸夹装置不能实现自动取拿工件,而且常用的电器绕线布局也通常因盘体与电环装置的转速不同而使得绕线复杂且绕线速度慢。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真空吸夹与电器绕线装置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实现工件自动取拿和方便绕线的电环真空装置。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电环真空装置,应用于抛光装置上,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真空吸装置、连接装置和电环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真空吸装置和所述电环装置,所述真空吸装置用于吸附工件,所述真空吸装置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抽真空的抽真空口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灌空气的吹空气口,所述电环装置固定于抛光装置的盘体上,所述盘体与所述电环装置一起转动。较佳地,所述真空吸装置包括吸吹轴,所述吸吹轴上设有所述抽真空口和所述吹空气口。较佳地,所述抽真空口设于所述吸吹轴的上端部,所述吹空气口设于所述吸吹轴的侧边。较佳地,所述真空吸装置还包括依序套于所述吸吹轴上的吹气件和吸气件,所述吹气件和所述吹空气口连通,所述吸气件和所述抽真空口连通。较佳地,所述吹气件包括均套于所述吸吹轴上的吹轴承座、吹轴承座上端盖、吹轴承座下端盖及吹轴承座轴承,所述吹轴承座轴承位于所述吹轴承座内侧,所述吹轴承座上端盖和所述吹轴承座下端盖位于所述吹轴承座的上下两端。较佳地,所述吹气件还包括接头,所述接头设于所述吹轴承座的外侧,并通过所述吹轴承座连通所述吹空气口。较佳地,所述吸气件包括均套于所述吸吹轴上的吸轴承座、吸轴承座上端盖、吸轴承座下端盖和吸轴承座轴承,所述吸轴承座轴承位于所述吸轴承座内侧,所述吸轴承座上端盖和所述吸轴承座下端盖位于所述吸轴承座上下两端。较佳地,所述电环装置包括固定套、电环、电环固定座和电环轴,所述固定套固定在所述盘体上,所述电环、所述电环固定座和所述电环轴位于所述固定套内侧,且所述电环轴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套,另一端固定于所述电环,所述电环固定于所述电环固定座上,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固定套和所述真空吸装置。较佳地,所述盘体由一驱动装置驱动转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电环真空装置由于所述真空吸装置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抽真空的抽真空口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灌空气的吹空气口,故所述真空吸装置上吸附的工件可以自动取拿,而且吸附很稳固,不易掉落;另,由于所述盘体与所述电环装置一起转动,故所述盘体与所述电环装置在转动时保持相对静止,使得可以方便电环真空装置快速绕线。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技术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I为本技术电环真空装置的示意图。图2为图I中的真空吸装置的示意图。图3为图I中的电环装置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技术的实施例,附图中类似的元件标号代表类似的元件。请参考图1-3,所述的电环真空装置应用于抛光装置上,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真空吸装置I、连接装置2和电环装置3。所述连接装置2连接所述真空吸装置I和所述电环装置3。所述真空吸装置I用于吸附工件,所述真空吸装置I包括吸吹轴11和依序套于所述吸吹轴11上的吹气件12和吸气件13。所述吸吹轴11的上端部设有抽真空口 111,所述抽真空口 111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I抽真空,所述抽真空口 111自所述吸吹轴11的顶部向下延伸至所述吸吹轴11的底部,所述吸吹轴11的侧边设有吹空气口 112、第一连通孔113和第二连通孔114,所述吹空气口 112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I灌空气,且所述吹空气口 112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113,所述第二连通孔114连通所述抽真空口 111。所述吹气件12和所述吹空气口 112连通,所述吸气件13和所述抽真空口 111连通。所述吹气件12包括均套于所述吸吹轴11上的吹轴承座121、吹轴承座上端盖122、吹轴承座下端盖123及吹轴承座轴承124,所述吹轴承座轴承124位于所述吹轴承座121内侧,所述吹轴承座上端盖122和所述吹轴承座下端盖123位于所述吹轴承座121的上下两端。所述吹轴承座121设有开孔121a,所述开孔121a对应连通所述第一连通孔113。所述吹气件12还包括接头125,所述接头125设于所述吹轴承座121的外侧,并对应所述开孔121a,所述吹空气口 112通过所述第一连通孔113和所述吹轴承座121的开孔112a连通所述接头125。所述吸气件13包括均套于所述吸吹轴11上的吸轴承座131、吸轴承座上端盖132、吸轴承座下端盖133和吸轴承座轴承134,所述吸轴承座轴承134位于所述吸轴承座131内侧,所述吸轴承座上端盖132和所述吸轴承座下端盖133位于所述吸轴承座131上下两端。所述吸轴承座131设有通孔131a,所述通孔131a连通所述吸吹轴11的第二连通孔114。所述真空吸装置I用于吸附工件时,从所述抽真空口 111将所述吸气件13和所述吸吹轴11内的空气抽出以让所述吸气件13和所述吸吹轴11形成真空,使得所述真空吸装置I内的压强变大而吸附工件,此种方式使得工件吸附很稳固,不易掉落;需要拿取工件时,从所述吹空气口 112灌入空气到所述吹气件12内,使得所述真空吸装置I内的压强变小脱离吸附工件,故可自动取拿工件。所述电环装置3固定于抛光装置的盘体4上,其包括固定套31、电环32、电环固定座33和电环轴34,所述固定套31固定在所述盘体4上,所述电环32、所述电环固定座33和所述电环轴34位于所述固定套31内侧,且所述电环轴34的上端固定于所述固定套31,所述电环轴34的下端固定于所述电环32上,所述电环32固定于所述电环固定座33上。所述连接装置2位于所述固定套31上方,用于连接所述固定套31和所述真空吸装置I。所述盘体4由抛光装置的驱动装置5驱动转动,而带动所述固定套31转动,所述固定套31带动所述电环轴34转动,所述电环轴34带动所述电环32转动。使整个电环装置3与所述盘体4 一起转动,使整个电环装置3与所述盘体4在转动时保持相对静止状态,使得可以方便电环真空装置快速绕线。 如上所述,由于所述真空吸装置I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I抽真空的抽真空口 111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I灌空气的吹空气口 112,故所述真空吸装置I上吸附的工件可以自动取拿,而且吸附很稳固,不易掉落;另,由于所述盘体4与所述电环装置3 —起转动,故所述盘体I与所述电环装置3在转动时保持相对静止,使得可以方便电环真空装置快速绕线。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技术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权利要求1.一种电环真空装置,应用于抛光装置上,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真空吸装置、连接装置和电环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真空吸装置和所述电环装置,所述真空吸装置用于吸附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装置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抽真空的抽真空ロ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灌空气的吹空气ロ,所述电环装置固定于抛光装置的盘体上,所述盘体与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电环真空装置,应用于抛光装置上,包括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真空吸装置、连接装置和电环装置,所述连接装置连接所述真空吸装置和所述电环装置,所述真空吸装置用于吸附工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真空吸装置设有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抽真空的抽真空口以及用以给所述真空吸装置灌空气的吹空气口,所述电环装置固定于抛光装置的盘体上,所述盘体与所述电环装置一起转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春丽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遂联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