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为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3~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发泡体制造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涉及一种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熔体流动速率为0.1~100g/10分钟,密度为850~940kg/m3,分子量分布为2~12,膨胀比为1.61以上,用下述式(I)定义的g*为0.50~0.78。g*=[η]/([η]GPC×gSCB*)(I),式中,[η]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特性粘度(单位:dl/g),由下述式(I-I)定义。[η]GPC由下述式(I-II)定义。gSCB*由下述式(I-III)定义。[η]=23.3×log(ηrel)(I-I)(式中,ηrel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相对粘度)。[η]GPC=0.00046×Mv0.725?(I-II)(式中,Mv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gSCB*=(1-A)1.725?(I-III)(式中,A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短链支链量求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
技术介绍
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形成的发泡体由于柔软性、绝热性优异,所以利用于缓冲材料和绝热材料、日用杂货、床材、隔音材料、鞋类用部件(外底(下部底)、中底(上部底)、鞋内底(鞋内衬垫)等)这样的各种用途中。作为乙烯-α -烯烃共聚物之一,已知有使用金属茂催化剂使乙烯和α -烯烃聚合得到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这样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冲击强度、拉伸强度等机械强度优异。日本特开2008-1792号公报中记载有对包含使用金属茂催化剂使乙烯和α -烯烃聚合得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与热分解型发泡剂的树脂组合物照射电离性放射线,得到交联树脂组合物,加热该交联树脂组合物得到交联发泡体的方法。日本特开2005-314638号公报中记载有采用包含使用金属茂催化剂使乙烯和α -烯烃聚合得到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热分解型发泡剂与有机过氧化物的树脂组合物得到的交联发泡体。然而,用日本特开2008-1792号公报记载的方法得到的交联发泡体在发泡倍率和强度的平衡中要求进一步提高。另外,日本特开2005-314638号公报中记载的交联发泡体在轻量性、耐疲劳性的平衡中要求进一步提高。这样一来根据发泡体的制造方法,改良所要求的性能不同。
技术实现思路
在上述状况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想要解决的问题在于,提供能够在各种发泡体的制造方法中适合使用的发泡体制造用乙烯-α -烯烃共聚物及发泡体制造用树脂组合物。S卩,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案为发泡体制造用乙烯-α-烯烃共聚物,其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3 20的α -烯烃的单体单元,所述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为O. I 100g/10分钟,密度为850 940kg/m3,分子量分布为2 12,膨胀比为1. 61以上,用下述式⑴定义的g*为O. 50 O. 78。g* = /(GPCXgSCB*) (I)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特性粘度(单位dl/g),由下述式(I-I)定义。 =23. 3Xlog( nrel) (I-I)(式中,nrel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相对粘度。)GpC = O. 00046XMv0-725 (I-II)(式中,Mv表示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粘均分子量。)gSCB* = (I-A)L 725 (I-III)(式中,A由乙烯-α-烯烃共聚物中的短链支链量求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案为发泡体制造用树脂组合物,其中,所述树脂组合物含有包含权利要求I所述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的树脂材料100重量份、和相对于该树脂材料100重量份为I 80重量份的分解温度为120 240°C的热分解型发泡剂。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案为相对于树脂材料100重量份,还含有有机过氧化物O. 02 3重量份的前述树脂组合物。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案为交联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包括以下工序的方法。对前述树脂组合物照射电离性放射线,形成已交联的中间体⑴的工序,以及通过加热已交联的中间体(i),使已交联的中间体⑴发泡,形成交联发泡体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第五方案为交联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包括以下工序的方法。向模具内供给前述树脂组合物的工序,对模具内的树脂组合物进行加压及加热,形成已塑化及交联的中间体(ii)工序,以及通过打开模具使中间体(ii)发泡,形成交联发泡体的工序。本专利技术的第六方案为交联发泡体的制造方法,其为包括以下工序的方法。对前述树脂组合物进行加压及加热,形成已塑化的中间体(iii)的工序,通过向模具供给已塑化的中间体(iii),且加压及加热模具内的中间体(iii),由此交联中间体(iii),形成已塑化及交联的中间体(iV)的工序,以及通过打开模具使中间体(iv)发泡,形成交联发泡体的工序。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发泡体制造用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为包含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基于碳原子数3 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作为该烯烃,可举出丙烯、I-丁烯、I-戍烯、I-己烯、I-庚烯、I-辛烯、I-壬烯、I-癸烯、I-十二烯、4-甲基-I-戍烯、4-甲基-I-己烯等,这些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优选的α-烯烃为I-丁稀、1_己稀、4_甲基-I-戍稀、1_羊稀。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而言,除了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及基于碳原子数3 20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以外,在不损害本专利技术的效果的范围内,还可以具有基于其他的单体的单体单元。作为其他的单体,可举出丁二烯、异戊二烯之类的共轭二烯;1,4-戊二烯之类的非共轭二烯;丙烯酸、甲基丙烯酸之类的不饱和羧酸;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乙酯、甲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乙酯之类的不饱和羧酸酯;乙酸乙烯酯之类的乙烯酯。对于本专利技术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中的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的含量而言,当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的总重量设为100重量%时,通常为50 99. 5重量%。另外,对于基于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含量而言,当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总重量设为100重量%时,通常为O. 5 50重量%。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优选为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及基于碳原子数4 20的α -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更优选为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及基于碳原子数5 20的α -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进一步优选为具有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及基于碳原子数6 8的α-烯烃的单体单元的共聚物。使基于乙烯的单体单元、和碳原子数小的α-烯烃共聚得到的共聚物有时会密度不降低而较多含有发粘成分。共聚物中的发粘成分量可以通过将共聚物溶解于冷的二甲苯中时,测定该二甲苯所溶解的成分的量的方法等进行定量。溶解于共聚物所含的冷二甲苯中的成分的量称为CXS。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可举出例如乙烯-I- 丁烯共聚物、乙烯-I-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I-戍烯共聚物、乙烯-I-羊烯共聚物、乙烯_1- 丁烯-I-己烯共聚物、乙烯-I- 丁烯-4-甲基-I-戍烯共聚物、乙烯-I- 丁烯-I-羊烯共聚物、乙烯-I-己烯-I-羊烯共聚物等,优选为乙烯-I-己烯共聚物、乙烯-4-甲基-I-戍烯共聚物、乙烯_1- 丁烯-I-己烯共聚物、乙烯_1- 丁烯_1-羊烯共聚物、乙烯_1_己烯_1_羊烯共聚物。 本专利技术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以下有时记载为“MFR”。)为O. I 100g/10分钟。关于该熔体流动速率,从提高成型加工性的观点出发,特别是从挤出并成型共聚物时降低施加给挤出机的负荷的观点出发,优选为O. 2g/10分钟以上。另外,从提高得到的发泡体的机械强度的观点出发,MFR优选为50g/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25g/10分钟以下,进一步优选为20g/10分钟以下。该熔体流动速率在JIS K7210-1995规定的方法中,在温度190°C、荷重21. 18N的条件下,利用A法进行测定。另外,该熔体流动速率的测定中,通常使用预先配合抗氧化剂IOOOppm左右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乙烯_ α _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在后述的乙烯-α-烯烃共聚物的制造方法中,可以通过调整例如氢气浓度或聚合温度来变更,如果使氢气浓度或聚合温度提高,则得到的乙烯-α -烯烃共聚物的熔体流动速率变大。本专利技术的乙烯- α -烯烃共聚物的密度(以下有时记载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真见俊彦,野末佳伸,
申请(专利权)人:住友化学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