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燃料电池组。在构成燃料电池组(10)的第一端板(18a)上设有冷却介质供给岐管(50)及冷却介质排出岐管(52)。冷却介质供给岐管(50)具备:与第一端板(18a)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30a)连通的一对供给岐管部(54a、54a);将一对所述供给岐管部(54a、54a)的上部侧彼此连结的供给连结部(56a)。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54a)的下方端部连结有从铅垂方向朝向水平方向倾斜规定的角度的冷却介质供给配管(58a)。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层叠有在电解质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和隔板,且在层叠方向两端配设有长方形形状的端板的燃料电池组。
技术介绍
例如,固体高分子型燃料电池具备利用一对隔板夹持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而成的单元电池,该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MEA)在由高分子离子交换膜构成的电解质膜的两侧分别配设有阳极电极及阴极电极。该燃料电池通常将规定个数的单元电池层叠,而例如作为车载用燃料电池组使用。在该燃料电池组中,大多使用所谓的内部岐管(manifold)型燃料电池,其内部 具备沿着单元电池的层叠方向贯通的用于使燃料气体流动的燃料气体供给连通孔及燃料气体排出连通孔、用于使氧化剂气体流动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连通孔及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用于使冷却介质流动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及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作为与内部岐管型燃料电池关联的技术,已知有例如日本特开2011-054425号(以下,称为现有技术I)。该现有技术I涉及一种将在电解质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与隔板层叠,并在层叠方向两端配设有长方形形状的端板的燃料电池组。在燃料电池组的相互对置的长边侧的两边分别设有沿着层叠方向连通而使冷却介质流通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和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并且,在一方的端板设有至少与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或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中的任一方连通的一对岐管部;将所述一对岐管部彼此连结,且沿着长边侧的宽度尺寸设定得比所述一对岐管部的尺寸小的连结部。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流入到岐管内的冷却介质的压力损失的增加,能够使所述冷却介质顺畅且均匀地向燃料电池供给流通。专利技术内容本专利技术关于这种内部岐管型燃料电池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尤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岐管内的压力损失,并能够使冷却介质顺畅且均匀地向燃料电池供给流通的燃料电池组。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燃料电池组,其层叠有在电解质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和隔板,并且在层叠方向两端配设有长方形形状的端板。在该燃料堆中,在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相互对置的长边侧的两边分别设有沿着层叠方向连通而使冷却介质流通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和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并且,在一方的端板设有与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连通且沿着两边的长条的一对供给岐管部、将所述一对供给岐管部彼此连结的供给连结部,并且,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朝向从层叠方向倾斜的方向而连结有冷却介质供给配管。另外,在一方的端板设有与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连通且沿着两边的长条的一对供给岐管部、将所述一对供给岐管部彼此连结的供给连结部,并且,在至少一方的供给岐管部的内壁面设有从直线部位经由弯曲部位平滑地倾斜的倾斜部位。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朝向从层叠方向倾斜的方向而连结有冷却介质供给配管。因此,冷却介质从相对于层叠方向倾斜的方向供给到一方的供给岐管部,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向所述一方的供给岐管部内流入的所述冷却介质的压力损失。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冷却介质顺畅且均匀地向燃料电池供给流通。另外,根据本专利技术,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的内壁面设有从直线部位经由弯曲部位平滑地倾斜的倾斜部位。因此,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内流动的冷却介质的压力损失,并且良好地提高所述冷却介质向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的分配性。由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冷却介质顺畅且均匀地向燃料电池供给流通。根据与附图协同配合的以下的优选实施方式例的说明,上述的目的及其他的目的、特征及优点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2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燃料电池的分解立体说明图。图3是构成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第一端板的主视说明图。图4是所述第一端板的侧视说明图。图5是比较例I的侧视说明图。图6是比较例2的侧视说明图。图7是对比较例I、比较例2及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岐管部的压力损失进行比较的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11是所述燃料电池组的主视说明图。图12是对比较例3及第四实施方式的各岐管部的压力损失进行比较的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五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14是所述燃料电池组的主视说明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的第六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简要立体说明图。图16是所述燃料电池组的主视说明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的第七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的主视说明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燃料电池组10具备燃料电池12,将多个所述燃料电池12沿着水平方向(箭头A方向)或铅垂方向(箭头C方向)彼此层叠。在燃料电池12的层叠方向一端层叠有第一接线板14a、第一绝缘板16a及第一端板18a,而在层叠方向另一端层叠有第二接线板14b、第二绝缘板16b及第二端板18b。长方形形状的第一端板18a及第二端板18b通过沿着箭头A方向延伸的多个拉杆19 一体地紧固保持。需要说明的是,燃料电池组10也可以由包含第一端板18a及第二端板18b作为端板的箱状壳体(未图不)一体地保持。如图2所示,燃料电池12中,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0被第一及第二隔板22、24夹持。第一及第二隔板22、24例如除了碳隔板之外,还可以由钢板、不锈钢板、铝板或镀敷处理钢板等金属隔板构成。在燃料电池12的箭头C方向(图2中的重力方向)的上端缘部,沿着箭头B方向(水平方向)排列设置有沿着层叠方向即箭头A方向相互连通的用于供给氧化剂气体、例如含氧气体的氧化剂气体供给连通孔26a及用于供给燃料气体、例如含氢气体的燃料气体供给连通孔28a。在燃料电池12的箭头C方向的下端缘部,沿着箭头B方向排列设置有沿着箭头A方向相互连通的用于排出氧化剂气体的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26b及用于排出燃料气体的燃料气体排出连通孔28b。 在燃料电池12的箭头B方向的两端缘部(长边侧的两边),用于供给冷却介质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用于排出所述冷却介质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例如分别上下设置。需要说明的是,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及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也可以分别上下分割成两个以上。在第一隔板22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0的面22a上设有与氧化剂气体供给连通孔26a和氧化剂气体排出连通孔26b连通的氧化剂气体流路32。在第二隔板24的朝向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0的面24a上设有与燃料气体供给连通孔28a和燃料气体排出连通孔28b连通的燃料气体流路34。在彼此相邻的构成燃料电池12的第一隔板22的面22b与第二隔板24的面24b之间设有将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和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连通的冷却介质流路36。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具有相同的开口面积,而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具有相同的开口面积。各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与冷却介质流路36经由连通路38a连通,并且各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与所述冷却介质流路36经由连通路38b连通。在第一隔板22的面22a、22b上一体地或分别地设有第一密封构件40a,并且在第二隔板24的面24a、24b上一体地或分别地设有第二密封构件40b。电解质膜-电极结构体20例如具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燃料电池组,其层叠有在电解质(42)的两侧设有一对电极(44、46)的电解质?电极结构体(20)和隔板(22、24),且在层叠方向两端配设有长方形形状的端板(18a、18b),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特征在于,在所述燃料电池组的相互对置的长边侧的两边分别设有沿着层叠方向连通而使冷却介质流通的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和一对冷却介质排出连通孔(30b),在一方的端板(18a)设有:与所述一对冷却介质供给连通孔(30a)连通且沿着所述两边的长条的一对供给岐管部(54a);将所述一对供给岐管部(54a)彼此连结的供给连结部(56a),并且,在一方的供给岐管部(54a)朝向从所述层叠方向倾斜的方向而连结有冷却介质供给配管(58a)。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铃木征治,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