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固定支架。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所说的第一、第二固定槽为通槽,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相平行的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设有固定板,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分别夹持锂电池的上下两个端部以及中间部位,使得锂电池的夹持更为牢固,在受到外力的冲击和碰撞时锂电池不易脱离固定支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锂电池,具体说涉及一种锂电池固定支架。
技术介绍
目前,纯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能源汽车,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纯电动汽车主要工作原理是通过电池向电动机提供电能,驱动电动机运转,从而推动汽车前进,具有对环境污染小、无噪音,噪声小等优点。目前,纯电动汽车多采用锂电池组来向电动机供电,锂电池组是由多个固定在支架上的锂电池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的,用来固定锂电池的支架包括上、下两个压板,上、下两个压板上分 别设有相对应的电池固定槽,电池固定槽与锂电池的外形相吻合,也就是构成电池组的多个锂电池分别置于上、下压板的固定槽中,然后再通过一些辅助措施来固定,这种结构下的锂电池在受到外部冲击和碰撞时,电池易脱离上、下压板上的固定槽而散开,从而导致锂电池互相碰撞发生短路,同时受到外力作用时,相邻的锂电池之间也会由于间隙的改变而造成短路。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电池固定支架,可以保证锂电池在外力的冲击或碰撞下不会脱离固定支架,对锂电池夹持的牢固性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所说的第一、第二固定槽为通槽,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相平行的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本专利技术的固定板上还设有垂直贯穿于固定板的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压板的板面相抵靠。进一步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的形状与锂电池的外形相吻合。进一步的,第一、第二压板及固定板上分别连续均匀布置有多个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所述的支撑柱均匀设置多个,且支撑柱位于相邻第三固定槽的避让处。进一步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及固定板上分别呈纵向或横向排列。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设有固定板,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分别夹持锂电池的上下两个端部以及中间部位,使得锂电池的夹持更为牢固,在受到外力的冲击和碰撞时锂电池不易脱离固定支架。附图说明图I是本专利技术的爆炸结构示意 图2是本专利技术固定板的主视图;图3是图2的左视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I、图2、图3所示的一种锂电池固定支架,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1、2,第一、第二压板1、2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为通槽,第一、第二压板1、2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1、2相平行的固定板3,固定板3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31,换句话说也就是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形成夹持锂电池上、下两端部以及中间位置的固定槽组,作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方案,固定板3上还设有垂直贯穿于固定板3的支撑柱32,支撑柱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压板1、2的板面相抵靠,设置支撑柱32的目的是使固定板3不能上下移动,始终位于锂电池的中部位置。更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的形状与锂电池的 外形相吻合。更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第二压板1、2及固定板3上分别连续均匀布置有多个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也就是整个锂电池的固定支架包括多个由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形成的固定槽组,每个固定槽组固定一个锂电池4,再将多个锂电池4通过串并联的方式相连,形成给汽车电动机提供动力的电池组;本专利技术的支撑柱32均匀设置多个,且支撑柱32位于相邻第三固定槽31的避让处。更进一步的,作为优选方案,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在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1、2及固定板3上分别呈纵向或横向排列。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通过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对锂电池实现牢固的夹持,使得锂电池在受到外力的冲击和碰撞时,不易脱落固定支架,且不会因为外力的作用产生各锂电池之间间隙的改变。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专利技术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权利要求1.一种锂电池固定支架,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1、2),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1、2)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所说的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为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1、2)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1、2)相平行的固定板(3),所述的固定板(3)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31)。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锂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板(3)上还设有垂直贯穿于固定板(3)的支撑柱(32),所述支撑柱(3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第二压板(1、2)的板面相抵靠。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锂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的形状与锂电池的外形相吻合。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锂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干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I、 2)及固定板(3)上分别连续均匀布置有多个位置相对应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所述的支撑柱(32)均匀设置多个,且支撑柱(32)位于相邻第三固定槽(31)的避让处。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锂电池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11、21、31)在所述的第一、第ニ压板(I、2 )及固定板(3 )上分别呈纵向或横向排列。全文摘要本专利技术涉及锂电池固定支架。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所说的第一、第二固定槽为通槽,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相平行的固定板,所述的固定板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通过在第一、第二压板之间设有固定板,第一、第二、第三固定槽分别夹持锂电池的上下两个端部以及中间部位,使得锂电池的夹持更为牢固,在受到外力的冲击和碰撞时锂电池不易脱离固定支架。文档编号B60K1/04GK102856518SQ20121034552公开日2013年1月2日 申请日期2012年9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9月18日专利技术者王昌友, 刘华栋 申请人: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锂电池固定支架,包括呈上、下方向平行布置的第一、第二压板(1、2),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1、2)上分别设有用来夹持锂电池上、下两个端部的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所说的第一、第二固定槽(11、21)为通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第二压板(1、2)之间还设有与第一、第二压板(1、2)相平行的固定板(3),所述的固定板(3)上设有夹持锂电池中间段的第三固定槽(31)。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昌友,刘华栋,
申请(专利权)人:华霆合肥动力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