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8149471 阅读:43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8 20: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包括一底架,所述底架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第二引线杆两根以上的引线杆;所述第一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第二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二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第四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大大减少生产周期,减少生产工序次数,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设备的投入,减少生产设备管理成本和折旧成本。更为突出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极大的减小电缆的总尺寸,集约了电缆内部结构,使电缆结构更紧凑更圆整,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材料成本。(*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电缆制造设备,尤指一种用于两对或以上金属箔屏蔽电缆成缆生产的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对于屏蔽对电缆的成缆工序一般都需先把屏蔽线对进行对绞,同时包覆金属箔,然后再把几对屏蔽线组进行成缆加工,在加工过程中,对绞和成缆的机型也可能需要不同的机型来完成。现有技术中,由于电缆的对绞工序和成缆工序分两次进行,这样就增加了电缆制造过程对生产设备的需求,导致生产成本增加。由于设备多,设备折旧增大,还由于生产设备不尽相同,也增加了设备管理工作量和难度,增大了设备保养的成本。另外,分两道工序生产,会增加电缆的生产时间,加大物料损耗,增加生产制品流转周期。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电缆的对绞工序和成缆工序分两次进行的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本技术把电缆的对绞工序和成缆工序结合在一起,不需对生产设备大的修改,而只是增加一套装置,在增加成本很低的情况下,就能把这两道工序整合在一起,并在同一设备上,一次性完成电缆的对绞工序和成缆工序。本技术是通过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的设计制造共轴式成缆装置,包括一底架,所述底架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第二引线杆两根以上的引线杆;所述第一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第二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二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第四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 所述第一引线杆通过第一连接器与底架连接。所述第二引线杆通过第二连接器与底架连接。各成对的两条芯线或可能包含地线一起穿过对应的引线杆上的第一孔模,并在第一孔模后拖进金属箔包裹在两条芯线外面,再一起穿过第二孔模以便于成型,根据需要,可在第二孔模后面再加几道孔模。加屏蔽成型的两条芯线后再通过分线盘按360度均匀分布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再进入到成缆设备内,完成对绞和成缆工序。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可大大减少生产周期,减少生产工序次数,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设备的投入,减少生产设备管理成本和折旧成本。更为突出的优点是本技术能极大的减小电缆的总尺寸,集约了电缆内部结构,使电缆结构更紧凑更圆整,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材料成本。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所制造的电缆的剖面图。标号说明I底架 21第一连接器22第二连接器31第一引线杆32第二引线杆41第一孔模 42第二孔模 43第三孔模·44第四孔模51第一芯线 52第二芯线 53第三芯线54第四芯线61第一金属箔62第二金属箔71第一屏蔽线对72第二屏蔽线对。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所示的最佳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尽的描述设计制造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如图I、图2所示。图I、图2为本技术较佳实施例,包含有一底架1,所述底架I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31、第二引线杆32两根以上的引线杆;所述第一引线杆31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41、第二孔模42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二引线杆32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43、第四孔模44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一引线杆31通过第一连接器21与底架I连接。所述第二引线杆32通过第二连接器22与底架I连接。本技术主要是在成缆设备的分线盘前面增加或修改金属箔拖包架装置,让屏蔽对在成缆分线盘前就已经成型。如图I所示,此装置包含两引线杆或多引线杆;引线杆的多少根据电缆的对数而定,如只有两对,则需两引线杆,一般不会超过五引线杆。每引线杆上有两个或以上孔模,例如图I的第一引线杆31有第一孔模41、第二孔模42,孔模套内放置合适的孔模,以适应不同的线型。电缆芯线依电缆结构配对,成对的两条芯线可能和地线一起穿过对应的引线杆上的第一孔模41,并在第一孔模41后拖进第一金属箔61,包覆在两条芯线外面,然后再一起穿过第二孔模42以便于成型,根据需要,可在后面再加几道孔模。两条芯线屏蔽成型后再通过分线盘按360度均匀分布的方式,集合在一起,再进入到成缆设备内,完成对绞和成缆工序。本技术共轴式成缆装置不限定部件尺寸。本技术可大大减少生产周期,减少生产工序次数,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设备的投入,减少生产设备管理成本和折旧成本。如图2所不,第一芯线51、第二芯线52和第一金属箔61在一起组成第一屏蔽线对71。第三芯线53、第四芯线54和第二金属62在一起组成第二屏蔽线对72,然后第一屏蔽线对71和第二屏蔽线对72如图I所示组合为成缆8。这样,其突出的优点是能极大的减小电缆的总尺寸,集约了电缆内部结构,使电缆结构更紧凑,同时使电缆更圆整,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材料成本,假如两对屏蔽电缆通过普通成缆方式在圆整的情况下,其成缆外径约为4倍芯线径,但通过共轴式成缆方式,其成缆外径经为2. 4倍的芯线径,同时其外观更为圆整。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已经经过生产试验,效果非常理想。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所作的进ー步详细说明,不能 认定本技术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技术所属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权利要求1.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一底架(1),所述底架(I)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31)、第二引线杆(32)两根以上的引线杆; 所述第一引线杆(31)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41)、第二孔模(42)两个以上的孔模; 所述第二引线杆(32)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43)、第四孔模(44)两个以上的孔模。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共轴式成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引线杆(31)通过第一连接器(21)与底架(I)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共轴式成缆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引线杆(32 )通过第二连接器(22 )与底架(I)连接。专利摘要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包括一底架,所述底架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第二引线杆两根以上的引线杆;所述第一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第二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二引线杆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第四孔模两个以上的孔模。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技术可大大减少生产周期,减少生产工序次数,降低生产损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生产设备的投入,减少生产设备管理成本和折旧成本。更为突出的优点是本技术能极大的减小电缆的总尺寸,集约了电缆内部结构,使电缆结构更紧凑更圆整,有效的降低了电缆的材料成本。文档编号H01B13/00GK202632887SQ20122026344公开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6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6日专利技术者于世攀 申请人:东莞市万丰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共轴式成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一底架(1),所述底架(1)上至少固定包括第一引线杆(31)、第二引线杆(32)两根以上的引线杆;所述第一引线杆(31)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一孔模(41)、第二孔模(42)两个以上的孔模;所述第二引线杆(32)上至少设定包括第三孔模(43)、第四孔模(44)两个以上的孔模。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于世攀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万丰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