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装置10具备层叠型压电元件20和被驱动子30。被驱动子30通过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S粘接于层叠型压电元件20的上表面20a。压电元件20在作为其外表面之一的侧面具备侧面电极24。压电元件20在其侧面的上端部近旁具备由可防止粘接剂S的环氧树脂渗出的材料形成的堰部28。因此,即使发生粘接剂S的环氧树脂渗出,粘接剂S的成分的一部分也不会到达侧面电极24。其结果,通过焊接等将侧面电极24连接于外部电路时,可避免其连接强度降低等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具备元件(例如压电元件以及半导体元件等电元件)和使用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粘接于前述元件的部件的电子装置。
技术介绍
如图13所示,以往的电子装置的一种具备有层叠型压电元件(元件)100、以及由元件100驱动的被驱动子(元件100以外的部件)200。被驱动子200通过使用粘接剂S粘接于元件100的上表面IOOa (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予以说明,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以下称为“本说明书等”)中,“压电”作为表示包含“压电”及“电致伸缩”的概念的用语而使用。因此,在本说明书等中,例如,压电元件包含“具有压电效应的元件(压电元件)以及具有电致伸缩效应的元件(电致伸缩元件)”这两者。然而,在这样的电子装置中,粘接剂S —般使用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关于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在涂布后“树脂以及添加剂”的一部分从涂布了的部分渗出。此现象称为“环氧树脂渗出(工U —卜'' 7才卜)”。因此,如图13所示,即便仅在上表面IOOa上涂布了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S的情况下,也由于环氧树脂渗出而导致粘接剂S的成分的一部分渗出到元件100的侧面100b。此时,元件100的侧面IOOb设置有电极(外表面电极)IOOc时,则从粘接剂S渗出的粘接剂S的成分的一部分覆盖该电极100c。其结果是,电极IOOc为“用于连接元件100与外部电路的电极”时,电极IOOc的可焊接面积变小,因此产生焊接强度降低、或者与外部电路的连接变得不充分这样的问题。或者,也存在有设置于侧面IOOb的电极IOOc与从粘接剂S渗出的粘接剂S的成分的一部分反应而变质的可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2-119074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可排除环氧树脂渗出带给配置于元件外表面的电极(外表面电极)的不良影响的电子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以下也称为“本装置”)具备具有配置于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外表面电极的元件、以及使用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粘接于前述元件的部件。前述元件例如为压电元件以及半导体芯片等。前述被粘接的部件可以为由元件驱动的被驱动子,也可以为将元件固定的基板。在本装置中,前述粘接剂配置于前述元件的外表面中的前述外表面电极存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即,前述部件粘接于前述外表面电极存在的部分以外的部位。进一步,本装置在前述粘接剂与前述外表面电极之间具备由防止前述粘接剂的环氧树脂渗出的材料形成的堰部。前述堰部配设于前述粘接剂与前述外表面电极之间。因此,即使发生环氧树脂渗出,前述粘接剂的一部分也不会到达前述外表面电极。其结果是,可解决上述的问题。构成前述堰部的材料优选为以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材料。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包含苯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和甲酚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作为半导体密封用树脂而广泛知晓。本专利技术人获得了 “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可有效抑制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的环氧树脂渗出。”的见解。进一步,本专利技术人获得了“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其自身几乎没有因环氧树脂渗出而扩展(広〃 S)。”的见解。因此,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作为构成前述堰部的材料是合适的。前述元件为具备压电体的元件,所述压电体包含压电层、以及夹持前述压电层且 相对向的第I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前述外表面电极可以包含作为“由前述第I电极层的端部构成的电极、或连接于前述第I电极层的端部的电极层”的第I电极,以及作为“由前述第2电极层的端部构成的电极、或连接于前述第2电极层的端部的电极层”的第2电极。然而,压电元件具有在被施加急剧的温度变化时在表面产生电荷这样的特性。此现象也被称作热电效应(焦電効果)。压电元件的表面中产生的电荷产生与压电元件的极化方向为反方向的电场,因而消解压电元件的极化(此现象亦称为“除极化”或者“去极化”)。其结果是,对于施加于压电元件的电压的该压电元件的机械位移量降低。即,产生压电元件的特性劣化。因此,对于前述堰部而言,形成为通过将导电性材料添加于构成前述堰部的材料中而具有半导电性,并且跨越前述第I电极和前述第2电极(即,连接前述第I电极与前述第2电极),是合适的。也可将碳、Ag、Au以及Cu或它们的合金等用于该导电性材料。或者,优选将容易调整为所希望的电阻率的碳用于该导电性材料。据此,前述第I电极与前述第2电极通过半导电性的堰部而连接,因而前述第I电极层与前述第2电极层通过电阻值比较大的导体而连接。其结果是,可抑制热电效应的产生。即,仅通过设置前述堰部,可同时解决起因于粘接剂的环氧树脂渗出的问题、以及起因于热电效应的产生的问题(除极化的产生)。进一步,本装置的一个方式也可如下地构成。前述元件为层叠多个前述压电体而成的多面体的层叠型压电元件。前述元件中所含的多个前述第I电极层中的二个以上的端部暴露于前述多面体的一个侧面。前述元件中所含的多个前述第2电极层中的二个以上的端部暴露于前述一个侧面。前述第I电极是在前述一个侧面上将暴露于前述一个侧面的前述二个以上的第I电极层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电极层。前述第2电极是在前述一个侧面上将暴露于前述一个侧面的前述二个以上的第2电极层的端部彼此连接的电极层。据此可提供“使用了层叠型压电元件的电子装置”,其解决了起因于“环氧树脂渗出以及热电效应”的问题。附图说明图I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第I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2的(A)为图I所示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的左侧面图,图2的⑶为图I所示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的正面图,图2的(C)为图I所示的层叠型压电元件的右侧面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第2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图4为图3所示的第2装置中使用的各种内部电极 层的正面图。图5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右侧面图。图6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背面图。图7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右侧面图。图8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左侧面图。图9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背面图。图10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右侧面图。图11为图3所示的压电元件的左侧面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变形例的概略图。图13为没有适用本专利技术的电子装置的概略立体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专利技术的各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进行说明。〈第I实施方式〉(结构)如图I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第I实施方式的电子装置(以下也称为“第I装置”)10具备层叠型压电元件(压电元件)20和被驱动子30。被驱动子30例如为通过压电元件20的伸缩而滑动或振动的杆或锤。如图I及图2所示,压电元件20具备多个压电层(由压电材料形成的层)21、多个第I内部电极层22、多个第2内部电极层23、第I侧面电极24、第2侧面电极25、第I端部压电层26、第2端部压电层27、堰部(上部堰部)28以及堰部(下部堰部)29。压电元件20具有长方体形状,所述长方体形状具有分别沿着相互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的边。在本例中,压电元件20的X轴方向长度为1mm,压电元件20的Y轴方向长度为1mm,压电元件20的Z轴方向长度(高度)为2mm。压电层21的主要成分为压电材料(例如锆钛酸铅、PZT)。各压电层21的厚度(Z轴方向长度)例如为O. 019mm。压电层21为烧成体。压电层21实施了沿着Z轴方向的极化处理。压电层21的俯视下的形状为各边的长度为Imm的正方形。即,压电层21的平面形状为具有沿着X轴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0.03.31 JP 2010-0816391.一种电子装置,其为具备具有配置于外表面的一部分上的外表面电极的元件、以及使用环氧树脂系的粘接剂粘接于所述元件的部件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粘接剂配置于所述元件的外表面中的所述外表面电极存在的部分以外的部分,且在所述粘接剂与所述外表面电极之间设置有由防止所述粘接剂的环氧树脂渗出的材料形成的堰部。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构成所述堰部的材料为以酚醛清漆型环氧树脂为主要成分的材料。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装置,其中, 所述元件为具备压电体的元件,所述压电体包含压电层、以及夹持所述压电层且相对向的第I电极层和第2电极层, 所述外表面电极包含第I电极和第2电极,所述第I电极为由所述第I电极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植谷政之,谷信,
申请(专利权)人: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类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