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通过进行超声波振动的振动体的振动,而能够使树脂适当地熔化并对电线与壳体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线束及其制造方法。线束(1)具备电线(31~33)和具有阴侧壳体(20)的阴侧连接器(2),阴侧壳体具有气密块(21),该气密块形成有使电线插通的插通孔(21a),在气密块上形成与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插通孔与电线之间的空间(21b)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214a)流动的流道(213),并且面向流道并一体地形成作为熔化树脂的熔化部(214),使与气密块相对移动的焊头(5)与熔化部接触,通过将利用焊头的超声波振动产生的热而使熔化部熔化后的熔化树脂流入到空间,对插通孔与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该线束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以往具有如下技术在具备多个电线以及设在多个电线的端部的连接器的线束中,为了防止水分等侵入到连接器的内部而发生不良状况,对连接器的壳体与电线之间进行气密地封固(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及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连接器中,在壳体上形成使多个电线各自插通的多个插通孔,将与各电线嵌合的橡胶栓插入插通孔中,通过该橡胶栓对电线与插通孔之间进行封固。但是,在这种结构的连接器中,由于在相邻的电线之间存在划定橡胶栓及插通孔 彼此的壳体的壁部,因此在使相邻的电线之间的间隔变得狭窄方面存在制约,妨碍连接器的小型、轻量化。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连接器的防水结构中,在连接器上设置由树脂构成的电线导出部,通过利用超声波振动对该电线导出部与电线的树脂包覆层进行热熔敷,从而确保防水性。根据该防水结构,由于不使用橡胶栓等的密封部件,因此与专利文献I记载的连接器的结构相比较,容易实现连接器的小型、轻量化。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345143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0-353566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连接器的防水结构中,为了能与连接器的树脂熔敷而需要选择电线的树脂包覆材质,从而成为设计上的制约事项。另外,还存在以下情况由于使电线的树脂包覆熔化,因此考虑此时的熔化量,必需将树脂包覆设定得比保护芯线所需要的厚度更厚。于是,本申请的申请人以前曾提出过以下,S卩、使用由热熔化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件,对壳体与电缆(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日本特愿2009-293345)。 该线束通过形成于壳体上的插入部将上述熔化部件插入到电缆插入孔中,通过进行超声波振动的焊头使熔化部件振动的同时向形成于电缆插入孔的内表面的按压承受部按压,从而使与按压承受部接触的熔化部件的前端部熔化,将该熔化后的树脂流入到电缆与电缆插入孔之间的间隙,并用熔化树脂覆盖电缆的周围,从而确保壳体的气密性。但是,存在以下情况在一边振动一边按压熔化部件时,若熔化部件在焊头与熔化部件的接触部熔化,则无法适当地进行熔化部件的振动,不能向电缆与电缆插入孔之间顺畅地流入足够的树脂,还有改善的余地。
技术实现思路
于是,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与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能够适当地熔化树脂并对电线与壳体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线束,其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由树脂构成的气密块,该气密块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电线插通的插通孔,在上述气密块上形成与上述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的空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流动的流道,并且面向上述流道并与上述气密块一体地形成成为上述熔化树脂的熔化部,使与上述气密块相对移动的超声波振动体与上述熔化部接触,使上述熔化部通过由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振动产生的热而熔化后的上述熔化树脂流入到上述空间,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以包围上述流道的方式形成为筒状。 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形成为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延伸的柱状,上述流道以包围上述熔化部的方式形成于上述熔化部的周边。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以包围上述流道的方式形成为筒状,并且在形成为上述筒状的部分的内部形成为柱状。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沿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以隔着上述流道而相互面对的方式分开形成。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是沿着上述气密块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相对移动方向形成有作为上述流道的凹口部的凹口圆柱状。另外,优选上述熔化部形成为与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面积伴随上述熔化部的熔化而变大的形状。另外,本专利技术以解决上述课题为目的,提供一种线束的制造方法,该线束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壳体的形成有使上述多个电线插通的插通孔且由树脂构成的气密块上,形成与上述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流动的流道,并且面向上述流道并与上述气密块一体地形成成为上述熔化树脂的由树脂构成的熔化部,以在与上述插通孔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空间的方式并排设置上述多个电线,使与上述气密块相对移动的超声波振动体与上述熔化部接触,将上述熔化部通过由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振动产生的热而熔化后的上述熔化树脂经由上述流道而流入到上述空间,使上述熔化树脂在上述空间内固化从而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另外,优选上述超声波振动体以被加温的状态与上述熔化部接触。本专利技术的效果如下。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通过与超声波振动体的接触,能够使树脂适当地熔化并对电线与壳体之间进行树脂封固。附图说明图I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线束的立体图。图2是图I的A-A线剖视图。图3表示阴侧连接器和阳侧连接器结合后的状态中的两连接器的内部结构,图3(a)是图I的B-B线剖视图,图3 (b)是图I的C-C线剖视图。图4是表示设在阴侧连接器侧的连接端子的形状的外观图。图5是表示设在阴侧连接器侧的其它连接端子的形状的外观图。图6是表示连接端子及第二绝缘部件的外观的侧视图。图7是图I的D-D线剖视图。图8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9是表示使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9 (a)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9 (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9 (c)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图10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1是表示使第二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1 Ca)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1 (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1 (C)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图12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三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3是表示使第三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3 Ca)表示使熔化部214B熔化前的状态,图13 (b)表示熔化部214B正熔化的状态,图13 (c)表示熔化部214B的熔化结束的状态。图14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四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5是表示使第四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5 Ca)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5 (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5 (c)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图16是表示从第二流道部的开口侧观察第五实施方式的气密块的状态的俯视图。图17是表示使第五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熔化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7 Ca)表示使熔化部熔化前的状态,图17 (b)表示熔化部正熔化的状态,图17 (c)表示熔化部的熔化结束的状态。图18是表示第一至第五实施方式的熔化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图中I—线束,2—阴侧连接器,2a—锁定机构,3a—中心导体,3b—外皮,5—焊头,5a—前端面,8—阳侧连接器,20—阴侧壳体,20a—开口,20b—收放凹部,2 f 2ID—气密块,21a—插通孔,21ai、21a2、23a3—保持孔,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束,具备多个电线、和具有保持上述多个电线的端部的壳体的连接器,上述线束的特征在于,上述壳体具有由树脂构成的气密块,该气密块上形成有使上述多个电线插通的插通孔,在上述气密块上形成与上述插通孔连通并使用于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的空间进行树脂封固的熔化树脂流动的流道,并且面向上述流道并与上述气密块一体地形成成为上述熔化树脂的熔化部,使与上述气密块相对移动的超声波振动体与上述熔化部接触,使上述熔化部通过由上述超声波振动体的振动产生的热而熔化后的上述熔化树脂流入到上述空间,对上述插通孔与上述多个电线之间进行树脂封固。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片冈裕太,竹原秀明,福田州洋,铃木幸雄,梅津润,林真也,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线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