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8123325 阅读:13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12-22 1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一种连接器,其主要包括一插座,该插座包含有一供固设于伺服马达中的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封闭端以及一开口端;该插座并包含有至少一以水密方式贯穿壳体封闭端的第一电极;以及一插设于插座中的插头,该插头包含有一容置于壳体中的插设部,该插头中的轴向形成有至少一穿孔,且该至少一穿孔中固设有一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可供电性连接一导线,当插头插设于插座的壳体中时,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互相电性连接,以利传送信号或电源。(*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有关于连接器
,尤指一种兼具防水与卡固结合功能的连接器。
技术介绍
连接器在电子领域与机械领域为一种相当常见的连结构件,其不仅可供作信号的传输亦可传递电源,且可模块化处理,避免因误连结而造成机件损坏。以遥控器模型飞机为例,因其体积小又必须模拟实物的动作,通常都会装设许多伺服马达来加以控制行进方向或是上升与下降。而伺服马达则必须通过线材与连接器连接至控制电路板,现有应用于遥控飞机的连接器皆不具防水功能与卡固结构,而遥控飞机应经常必须在恶劣的环境下飞行,因此,往往因连接器不具防水功能,而导致短路,轻则零件毁损,重则坠机,往往造成玩家不小的损失。再则若因连接器不具卡固功能的原因导致断路,其严重性则更不在话下。再者,现有用于遥控模型的连接器,通常仅具一连接装设于控制电路板上的接头,因此,必须于伺服马达上连接具相当距离的连接线电线,且遥控模型上通常安装有多个伺服马达,而这些互相交错缠绕的连接线在维修时往往造成玩家许多困扰,不论是拆解或是重新安装,皆相当耗时,因为只要稍一不慎接错连接线,就可能造成遥控模型无法动作,或是因短路造成零件烧毁。缘是,本创作人乃针对上述现有连接器不具防水与卡固功能的缺失以及维修上的诸多不便,本着锲而不舍的精神与精益求精的目的,积极不断的加以研究改良,并经长期的努力与试验,终于开发设计出本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的问题而提供一种具防水功能的连接器。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主要包括一插座,该插座包含有一供固设于伺服马达中的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封闭端以及一开口端;该插座并包含有至少一以水密方式贯穿壳体封闭端的第一电极;以及一插设于插座中的插头,该插头包含有一容置于壳体中的插设部,该插头中的轴向形成有至少一穿孔,且该至少一穿孔中固设有一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可供电性连接一导线,当插头插设于插座的壳体时,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互相电性连接,以利传送信号或电源。通过上述结构组合,本技术确实可达下列功效I、防水性佳当插头的插设部插设于壳体后,两者即采紧密配合,因此,几乎没有空间可以让水分进入壳体中,即使有少部分水气能渗入壳体中,亦会因壳体封闭端的阻隔,无法伤害伺服马达。2、维修方便当伺服马达损坏时,用户只要利用前揭的方法拔除插头,即可轻松更换伺服马达,完全不用顾虑遥控模型复杂的配线,且不会有误设的情况发生,当更换完伺服马达后,只要再插上插头即可重新操作,轻松方便。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与优点,不难从下述所选用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中,获得深入了解。当然,本技术在某些部件上,或部件的安排上容许有所不同,但所选用的实施例,则于本说明书中,予以详细说明,并于附图中展示其构造。附图说明图I是本技术运用于伺服马达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的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技术组合的动作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卡固连结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插头与插座结合后的剖视图。图6是本技术拆解的动作示意图。图7是本技术拆解后更换伺服马达的立体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A伺服马达B马达壳体C电路板10插座11壳体111封闭端112开口端113环形槽114钩部12第一电极20插头21插设部22卡制部23穿孔24第二电极25卡制结构251弹性片252卡块253按压部254钩持部255导斜面30导线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有关于一种兼具防水与卡固结合功能的连接器,请参阅如图I、图2与图4所示,其主要包含有一插座10以及一插设于插座10中的插头20。为能清楚明了本技术的优点与使用方式,同时使本技术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能了解本技术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以下的较佳实施例中,该插座10与插头20搭配运用于遥控模型中的伺服马达A予以说明。该插座10包含有一壳体11,该壳体11具有一封闭端111以及一开口端112。该插座10并包含有至少一以水密方式贯穿壳体11封闭端111的第一电极12。该第一电极12于贯穿壳体11后成90度弯折,因此,组装时可贯穿伺服马达A的电路板C,并焊接于电路板C的电路图中未示上,加强插座10与伺服马达A间的结合强度。如此一来,当轴向拆装插头20时可避免插座10与伺服马达A产生相对移动,确保最佳的电性连结,并达延长使用寿命之效。该壳体11相对于开口端112的周缘形成有一环形槽113,且壳体11开放端112的端部两侧分别伸设有一钩部114。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中,该插座10固设于伺服马达A中,且伺服马达A的马达壳体B水密卡制于该环形槽113中,令插座10开口端112的端部显露于马达壳体B外,方便用户插设插头20 ;且马达壳体B与环形槽113结合后,可防止水气直接经由马达壳体B渗入伺服马达A中。该插头20依其功能可区分为插设部21与卡制部22,当本技术组装完成后,该插设部21容置于插座10的壳体11中,而该卡制部22则与前述两钩部114卡固连结。该插头20中的轴向形成有至少一穿孔23,且该至少一穿孔23中固设有一第二电极24,该第二电极24可供电性连接一导线30,再通过该导线30电性连接至一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当插头20插设于插座10的壳体11中,该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4互相电性连接(如图5所示),以利传送信号或电源(信号与电源)。该卡制部22的两侧分别侧向连设有一卡制结构25。该卡制结构25包含有一连设于卡制部22的弹性片251以及一连设于该弹性片251的卡块252,该卡块252依其功能可区分为一按压部253以及一钩持部254,其中,该钩持部254形成有一外扩的导斜面255。请参阅如图3所示,当欲组装本技术并将电源或信号电源与信号传导致伺服马达A时,首先将插头20同轴对应于装设于伺服马达A中的插座10 ;当插头20的插设部21持续进入插座10的壳体11后,且当导斜面255顶抵钩部114的外缘后,由于卡块252仅靠弹性片251与卡制部22连接,因此,两钩持部254会分别因钩部114的顶撑作用而逐渐外扩。请参阅如图4所示,当插设部21完全容置于壳体11时,该钩持部254恰越过钩部114的外缘,此时,钩持部254会因弹性片251的恢复力作用而向内缩,令每一钩持部254钩扣于一相对应的钩部144。如此,插头20即不会因不当的外力作用而自插座10脱离,当然也就不会产生断路的现象。请参阅如图5所示,当插头20与插座10结合后,除令第一电极12与第二电极24电性连接外,该插头20插设部21的外壁并紧密贴合于插座10壳体11的内壁,如此可直接避免水气渗入壳体11中。且即使水气经由插头20渗入插座10中,也会因壳体11封闭端111的阻挡,而无法再继续向内渗透,可达双重防水的功效。当伺服马达A因故障而必须更换时,首先就必须先将插头20自插座10上拔离。请参阅如图6所示,当欲拔除插头20时,必须同时向内按压卡制部22的两按压部253,再利用弹性片251的特性,令两钩持部254同时外扩,当两钩持部254内缘的距离大于两钩部114外缘的距离时,即可轴向自插座10中拔除插头20,如图7所示。此时,操作者即可轻松更换故障的伺服马达A,无须顾虑导线30配置的问题,当更换完伺服马达A后,只要重复前述步骤,再次将插头20插设于插座IO中,便可再次操纵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一插座,该插座包含有一壳体,该壳体具有一封闭端以及一开口端;该插座并包含有至少一以水密方式贯穿壳体封闭端的第一电极;以及一插设于插座中的插头,该插头包含有一容置于壳体中的插设部,该插头中的轴向形成有至少一穿孔,且该至少一穿孔中固设有一第二电极,该第二电极能供电性连接一导线,当插头插设于插座的壳体中时,该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互相电性连接,以利传送信号或电源;且插设部的外壁紧密贴合于壳体的内壁,具收防水的功效。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屋惠唯
申请(专利权)人:田屋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